1980年11月15日参考消息 第2版

    【合众国际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雷蒙德·威尔金森)题:世界白菜之都
    当你看到白菜时,你就知道冬天已来到了华北。人们看到的不是一颗,而是成千上万吨的白菜。
    眼下,北京正在受到白菜的冲击,在严寒降临前几个星期,这个城市堪称“世界白菜之都”。
    直到明年三月,白菜将成为数亿中国人的经常性食物。白菜价廉物美、营养丰富,但是,它也是眼下唯一能买到的蔬菜。
    由于中国缺少商用储藏室和冷藏设备,白菜一经收获就必需立即出售。
    今年的白菜收成特别好,据估计,光北京地区就达四十万吨。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堆放在街头。开始卖贮存菜了,不几天大批的白菜就卖完了。白菜便宜得出奇,一公斤优质菜的售价为一点五美分,二级菜为一点二美分,三级菜仅为一美分。
    据专家说,白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菜心——菜心越硬,炒的菜越好吃。
    居民们用平板三轮往家里大批大批运白菜。由于北京地盘紧张,因此,在街头和便道上到处堆放着白菜。
    在屋顶、花坛、窗台和小孩车上都晾着白菜。甚至连公寓的走道上也堆放了白菜。
    去年,由于有关方面的错误决定,结果冻坏了五万吨白菜。
    今年,当局允许菜农自行掌握收割时机。


    有99年历史的《新闻晚报》关门,有19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卖盘,《每日快报》《每日邮报》准备合并
    【香港《大公报》11月4日文章】题:英国报业的新危机
    英国报业集中地的伦敦舰队街,真正起了秋风。一连串的不幸与暗潮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继汤姆逊集团宣布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卖盘之后,已有99年历史的《新闻晚报》于10月31日出版后正式宣布停刊。它在最后一天的第一版上,用着超号大字的通栏标题《别了,伦敦》,与读者告别,表现出黯然神伤的心情。
    这些年来,英国报纸普遍陷于不景气,纷纷倒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报业全盛期,流行在伦敦市面的晚报一共有好几家,全部销路有400万份,其中,《新闻晚报》销路最大,达到160万份,一度自诩为“全世界销路最大的晚报”。但是,由于经济因素、编辑方针、内部矛盾的困扰,这家晚报在关闭之前已经跌到45万份,入不敷出,发行人“联合报业集团”忍痛将它停刊,1,750人因此而失掉了工作。当最后的报纸发出之后,报社的记者和印刷工人为它举行了集会,有人还佩戴着黑领带和其他表示哀悼的标志。
    《新闻晚报》的招牌摘掉之后,并入伦敦今后仅存的一家晚报——《旗帜晚报》。这家晚报本来只有32万份销路,尚不如《新闻晚报》之多,但是它的经营比较得法,财政情况要好得多,两者为了避免竞争之下两败俱伤,所以有了合并的安排。
    事实上,出版《旗帜晚报》的“快报集团”,其景况也并非很好。这个集团在前年创办了《每日明星报》,销路有100万份。最近因为受不了伦敦物价、劳资关系等因素的缠绕,正式宣布今后将不在伦敦印刷,只在曼彻斯特一地印行。
    与《新闻晚报》属于同一集团的《每日邮报》也不稳,正在暗中与“快报集团”的《每日快报》斟盘,准备合并。这两家报纸都是英国销路较大的报纸,前者有190万份,后者有235万份。这一股合并潮的涌现,说明了英国报业益呈不景,新闻工作岗位的失业者增多。有些人将因此而涌到香港来,在英文大众传播机构争得一席之地,也不意外。
    看过了这些报纸的变化,应该再谈一谈已有19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卖盘暗流。
    这两家报纸近年来实际上已经从著名的舰队街搬了出去,而改为在格莱旅馆街建立了新址,装添了由电脑指挥的排印编报设备。按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来说,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偏偏遇到了势力顽强的工会,以致终于导出了劳资不合、资方一怒宣布收山。
    老资格的《泰晤士报》近200年中曾经换过许多老板。到了1959年,由现在的老板汤普逊集团接手,进入了新阶段。已死的劳·汤普逊把这份在国际间极有声望的报纸接管过去时,有三个特点极受注意。第一,他并不是英国人,而是加拿大人,由于对于经营报业极有心得,收购的报纸越来越多,终于越洋踏上英伦三岛,先从购买小报着手,最后染指《泰晤士报》。第二,《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本来是名称相近的两家报纸,汤普逊财雄势大,先在五十年代后期买入《星期日泰晤士报》,又在1966年购入《泰晤士报》,使两者均归旗下。第三,则是他的经营重点只在业务,编辑方针盖由总编辑负责,他决不干涉。也有人因此而讽刺他,干的虽是文化事业,号称“报业大亨”,眼睛只会看钱,而不会看字。
    劳·汤普逊死后,其子肯尼斯·汤普逊继任董事长,方针依然不变。不过,设备的更新引起了解雇问题,因而罢工迭起。再加上英国的工会组织特殊,《泰晤士报》属下并无统一工会,不同部门各有自己的工会组织,劳资谈判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进行,这个部门刚复工,那个部门又罢工。报纸的印刷工作本是一条龙,任何部门停摆都无法使报纸出版。从1977年冬天到1978年秋,《泰晤士报》共停刊一年多。
    印刷工潮解决之后,编辑记者罢工又在今年出现,这个新工潮虽也告圆满解决,但毕竟属于《泰晤士报》集团从未有过的新事。老板小汤普逊既然是一切以钱为主,思前想后,越想越不化算,于是宣布出售,到明年3月如无人承购,便正式关门。
    许多人分析,由于《泰晤士报》名气太大,一旦停业,必然成为英国全国的损失,因此届时必然有人承盘。但也不容否认,谁要买下这两家报纸及三家附属机构,费用是可观的。据说单是《星期日泰晤士报》就要4,400万镑,合五亿多港币。全部盘口当然要超过10亿元港币才能成交。
    这两家报纸的特点与营业情况并不相同。《泰晤士报》的报道和评论有国际声望,但销路只有32万份,历来赔钱。《星期日泰晤士报》则以国际特写及内幕出名,每份72页,销路150万份,过去20年中有17年是赚钱的。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两报的编辑部正在各寻出路,由总编辑寻找新的老板。不过,大势是合久必分,《星期日泰晤士报》很想恢复到二十年前的两报关系,各立门户,换句话说,从此把赔钱货《泰晤士报》抛在一边,不予照顾了。
    一个新的情况已明显摆在眼前:英国报业秋风已起,严冬将至。《星期日泰晤士报》总编辑艾文斯因而叹道:“《国际先锋论坛报》通过卫星通讯、电传排版,可以在香港、巴黎、伦敦、苏黎世等地正常出版,而英国报纸在自己的国家里却时常不能出报,夫复何言。”


    【日本《朝日新闻》11月13日刊登达赖喇嘛12日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消息】题:条件具备就回国
    正在日本访问的达赖喇嘛十四世,12日在东京日本外国记者协会举办的午餐会上,向300名日本和外国记者谈了同中国的关系、共产主义同佛教的关系以及回国等问题,并且回答了问题,历时约两小时。达赖在讲话中阐明了下述看法:(一)条件一经具备就想回国;(二)在西藏如果不需要达赖喇嘛,那么不妨由我来结束;等等。他谈话的要点如下:
    一、以西藏自治区为中心生活的600万西藏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我本身是西藏人,条件一经具备就想回国。过去同已故毛泽东主席等中国许多领导人交谈过,最高当局了解我。不过,当地的汉族官员就不那样了。到我出国的1959年为止,一直发生不幸的事态。但中国的现政府正在采取稳健的政策,按照相互尊重的精神似乎是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的。我想,现在达赖喇嘛(对西藏)是有用的。
    二、选定达赖喇嘛的方式是正确的,选定我以后的达赖喇嘛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将来达赖喇嘛无用了,也可以不要。在历代达赖喇嘛当中,我当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现在停止(达赖方式)也正是时候。达赖喇嘛的地位要坚决按西藏人民的意志来决定。
    三、中苏双方都说对方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不知道谁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在苏联、中国、印度支那三国等广泛的地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们中间,有很多信教的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需要同佛教对话。社会主义国家也各有变化,欧洲式的共产主义也出现了。我想也可能有佛教式的共产主义。
    【共同社东京11月4日电】正在广岛访问的十四世达赖喇嘛4日在广岛市政府会见记者,谈到了和平及他自己回西藏等问题。达赖喇嘛说:“开展世界规模的和平运动非常重要,希望日本和广岛掌握这一运动的主导权。燃烧起来的火不能用另外的火扑灭。人类的幸福就是人人都有慈悲心。”强调指出增强军备不能消除战争。关于回归西藏问题,达赖喇嘛表明心情说:“一旦600万西藏人幸福了,就立刻回去。”他指出:“最近,中国的领导人承认了以前(对西藏实行的)政策犯了错误,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但是西藏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他暗示了实现回国还有困难。


    【塔斯社莫斯科11月10日电】塔斯社评论员瓦西里·哈尔科夫写道:星期天到达北京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在北京开始了。
    李光耀已经访问过中国一次了。这是1976年5月的事,由于这次访问,中国和新加坡的联系显著地扩大了。中国领导考虑到新加坡的巨大经济潜力,作为地区贸易中心的重要位置,以及这样一个事实:新加坡住着许多华侨,所以特别重视与新加坡的合作。
    在这次中新会谈中,所谓的“柬埔寨问题”将是一个基本题目,这一事实证明,北京力图把新加坡拉入自己在东南亚的大国沙文主义政治的轨道上来。中国想要扭转柬埔寨对它不利的进程,并力图把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推向与其印支邻国冲突的道路,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各国中,某些集团热衷于玩“中国牌”。


    【日本《读卖新闻》11月8日刊登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荒井发自北京的报道】题:中国着手进行大规模行政改革
    中国在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寻求向独立核算过渡的同时,已决定彻底实行行政改革的方针:争取精简官僚行政机构,把国务院的有关经济方面的部改为“企业单位”。据估计,现在国务院所属的38个部中,约有二十多个部(即占2/3)是这次改革的对象。这项决定计划利用8年的时间进行改革,首先从机械工业部门着手。据中国当局人士截至7日为止的透露,这项改革计划大致经过了一年的讨论,在上个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会议上才最后决定下来。所谓“企业化”,就是例如把现在的铁道部改成类似日本的“铁道公团”之类的公社或公团,改成为一个企业,而不是行政机关。
    现在,国务院的有关经济各部是行政机关,同时通过人事和财政等方面同所属的国营企业连为一体。因此,各企业就会靠行政命令经营管理,而且,“铁饭碗”的素质极其浓厚。并且,光机械工业部门就有第一至第八八个部,每一个部还有一名部长和近20名副部长,官僚机构非常臃肿。邓小平副主席在9月份会见公明党代表团时也说:“中央的部太多,官僚主义猖獗。我们打算加以精简。正在研究把一部分部改为企业。”谋求行政机构与经济工作分离,同时想改善企业素质,一举推进行政机构精简和干部年轻化,这就是这次改革的目的。
    成为改革对象的部多达二十多个,诸如,第一至第八八个机械工业部中除搞原子能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和搞导弹的第七机械工业部外的六个部,以及冶金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等。
    随着这些部的“企业化”,行政机构将委托给机械工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和能源委员会等各种行政委员会管理。为了填补部“企业化”所造成的行政上的空白,预定将设立新的委员会、诸如商业委员会、劳动委员会、交通委员会、轻工业委员会等。也可以说,经济各部分为两部分,即分为作为行政机关的委员会和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
    极力避免这种大改革所带来的混乱,也预料到了竭力维护既得利益的官僚将进行抵制,所以,决定用8年的时间,分阶段进行改革。首先将从一般机械生产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负责武器生产的第五机械工业部开始进行改革。赵紫阳在四川省显示了才能,在赵紫阳总理的领导下,大改革就要开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