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0日参考消息 第3版

    【苏联《苏联银幕》杂志第16期刊登切列帕诺夫写的介绍影片《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的文章】题:献给斗争的一生
    长达七集的故事影片《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电视屏幕上首次上演,获得了社会和观众的广泛反响。该影片是库利扎诺夫导演,高尔基青少年电影制片厂和德发电影制片厂根据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和民主德国电视委员会的预定联合摄制的。
    当你一想到这部规模宏大的电影画卷时,就不由自主地出现一幅复杂的风俗画。这是一部传记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记录片,是一部真人真事的剧作,当然也是一部“思想剧”,因为多种思想的争论在影片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记述卡尔·马克思生平的传记题材本身,不能不以其紧张的情节、激烈的性格冲突和观点的争论而吸引观众。
    坐着马车穿山越岭、跨国越界,是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镜头。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是一个在各地漫游和学习的时代,他博览群书,了解法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和诗歌。但是,更主要是向生活学习。
    波恩大学以及思想比较开放的无忧无虑的学生们,后来是古板而冷漠的柏林大学,在这里,马克思违背了他父亲的愿望(希望儿子成为一位法官或律师),爱上了哲学,他努力理解现实中的矛盾,养成自己的世界观,彻夜阅读长篇巨著,在年轻的黑格尔派中间寻师访友。他置身于政治事件和“博士俱乐部”的激烈哲学争论之中。在这位曾写过自己喜爱的普罗米修斯的年轻哲学博士面前,展现出一幅诱人的前景:他才华出众,学校有意聘请他担任大学副教授,他可以同热恋着的燕妮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他走了另一条路,乃致贫困潦倒了一辈子,他的亲人勇敢地分担了他的忧患。这首先就是燕妮,至诚至爱的燕妮断绝了同本阶级的关系,全面支持卡尔·马克思。
    当然,马克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认为他不可能去当教授,因为他的同志布鲁诺·鲍威尔——“博士俱乐部”的成员之一被大学赶了出去。
    就是这个鲍威尔,后来投身到另一个营垒当了一家反动报纸的编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斗争。
    影片的逻辑及其哲学政治气氛使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进步和发展,他逐渐摆脱了政治幻想、从德国被压迫农民的立场,转向工人中最革命阶级的立场、转向无产阶级的立场。
    我们看到,这位真正的政治战士、世界无产阶级的未来领袖、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性格是如何逐步锻造出来的,他创立了革命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哲学变成了斗争武器和创造性对待生活的方法,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命运中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变——他在新闻事业中锻炼自己,成为《莱因报》的撰稿人,发表有关听天由命和使摩泽尔农民破产的商贩们的激烈文章;他不仅同书刊检查员作斗争,而且还同报纸的老板、股东、自由资产者作斗争。他被迫离开报社离开祖国,他文章中反对专制的情绪更加激烈。根据普鲁士国王的指示,《德法周刊》被没收,因为马克思在该刊揭露了国王专制主义的“横行霸道”。此后,国王撕下了“自由主义者”的假面具,马克思返回德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影片以他在布鲁塞尔的流亡时期和前往英国而结束。
    这就是这个终身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的人物成长的各个阶段。这就是这位天才人物诞生和成长的各个阶段,他在哲学上的发现成为改造世界的有效力量。
    可以想见,影片的作者和年轻的保加利亚演员基谢夫在体现这个巨大的构思时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啊!如何在银幕上表达马克思的全部力量和性格?他是晚年马克思回忆中的形象。
    青年时代,如果是它同克服困难、战胜贫困,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而奋斗联系在一起的话,总是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基谢夫扮演的马克思就是这样的形象。他的主要特点就是朝气蓬勃精力充沛。
    我们所想象的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正是这个样子
    ——坚定,沉着,只有眼睛吐露出火山爆发般的热情、充满活力和理智的光辉,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富有诗意的情操。
    但是,这部影片如果没有一些抒情的、激情洋溢的、富有诗意的场面,是不可想象的。我这里并非指卡尔和燕妮的故事,而且还有其他许多情节:例如,他们父子相见、纯洁的关系、却互不理解为什么卡尔总是那么不安分,顽强地寻找着精神上的惊涛骇浪;还有马克思同燕妮的父亲的会见;当然还有同恩格斯的会见,这种会见使影片主人公的一生增添光辉,提供了伟大友谊和创造性功勋的榜样。
    应当指出,影片的编导们成功地组织了一个光辉的演员集体,而且演员是由不同国家(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组成的。全体演员都是本着高度的艺术责任感使银幕上的每一个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苏联《文学报》9月10日报道】(记者:格里戈里耶夫)题:再谈科里亚金的命运
    电影导演奥瑟卡在基辅电视台根据坚德里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两集影片《惩罚》的摄制工作已经完成。
    奥瑟卡早就希望把苏联现代作家的作品和乌克兰古典作品搬上银幕。他创作的电影有根据斯提法尼克的短篇小说的情节改编的《十字架》、根据弗兰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扎哈尔·别尔库特》、根据斯米尔诺夫的小说改编的《维列先动荡的一个月》以及根据斯塔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改编的《海》、《芦苇》等。
    坚德里亚科夫的小说首先是以变化多端的情节和尖锐的道德问题吸引了奥瑟卡。
    奥瑟卡说:“同这位作家的几乎全部著作一样,中篇小说《惩罚》充满尖锐的冲突,同时又充满辩论。这部小说使读者沉思、思考、有时争论,而且思考和争论的问题不是同我们大家毫不相干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坚德里亚科夫叙述的一段悲惨故事:九年级学生科里亚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动手杀死了自己的酒鬼父亲,父亲野蛮而凶残地侮弄他,不光是侮弄他,也同样侮辱他的母亲科里亚金娜。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究竟是谁的罪过,谁是真正的罪犯,谁是受害者,谁拯救了年轻的灵魂?作家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的透彻理解,叙述了道德和良心,叙述了人的教育……。
    电视影片《惩罚》是我创作故事性电视影片的首次尝试,也是基辅电视制片厂的首次尝试。问题是,我们把电影录在磁性录象带上,而这完全不同于摄制普通电影:这里不能录制双份,我们用四架摄影机拍摄,实际上是一出电视剧,只是不在剧院舞台上演出,而是直接在街道上,在房间里,在学校教室里等等。因此,如果说拍一部两集的电影要花费我2—3年的时间,那么这部在电视上要演两个半小时的《惩罚》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例如,素材本身一共用了8个工作班就拍完了。我工作得十分愉快:开始时我被优秀的文学基架——坚德里亚科夫的中篇小说给吸引住了,后来不寻常的拍摄过程本身又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苏维埃文化报》8月29日报道】苏著名演员拉甫洛夫去世。他曾在《苦难的历程》和《牛虻》等片中饰演主角。


    【塔斯社莫斯科9月24日电】为了表彰邦达尔丘克在发展苏联电影艺术方面的巨大功劳,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苏联电影业取得的许多成就及其在国际电影界的成就都是同这位著名的导演兼演员有关的。
    邦达尔丘克于1948年首次登台演出,当时这位以前的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者正在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班学习。他在自己的老师格拉西莫夫导演的影片《青年近卫军》中担任角色。由于他在《跳来跑去的女人》和《万尼亚舅舅》、《奥赛罗》、《谢尔盖神父》等影片中创造了成功的形象,评论家们便把他称为扮演古典剧目角色的最优秀演员之一。
    邦达尔丘克作为导演在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一个人的遭遇》中初露锋芒,他在这部影片里也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一工作使这位导演获得了列宁奖金。他把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改编成电影,也获得了成功。
    评论家们把根据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四集影片《战争与和平》称作邦达尔丘克的创作功勋,该片在80个国家上映。
    他在意大利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滑铁卢》也是广泛上映。邦达尔丘克根据契呵夫小说《草原》改编的影片也受到欢迎。
    邦达尔丘克在远离祖国的墨西哥迎来了自己的60诞辰,他正在同墨西哥的电影界同行共同拍摄关于美国记者和社会活动家里德生平的两集影片。
    邦达尔丘克现在是莫斯科电影学院的教授,讲授表演艺术课。


    【英国《星期日快报》10月5日刊登麦戈文的文章】题:卖掉了家里的小农场,准备骑自行车去中国
    三十一岁的戴维·克雷格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已向他们的邻居告别,准备出发去中国旅行。
    从英国到中国的直径距离大约为6,000英里,而实际路程却要远远超过这个里程。
    他们将经过法国、西班牙、北非、意大利、希腊、埃及、苏丹、斯里兰卡、印度和缅甸。
    他们作这次具有幻想性的旅行,计划要用一年的时间,大约要花2,000英镑的费用。
    本周末他们已乘一辆运货车出发去英国南部,以便向那里的一些朋友告别,随后他们便把这辆运货车卖掉,分骑三辆自行车(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11岁的儿子各骑一辆,另一个5岁的孩子将放在他妻子自行车的后座上)正式开始这次旅行。
    他们将住宿在一个随身携带的面积为12平方英尺的塔形帐篷里,这个帐篷除了供他们休息和烧饭之外,还要作为他儿子在旅途中的教室。
    在克雷格的背上背着一个塑料箱,箱里装着帐篷、火炉、地图、急救箱、电子计算机、高蛋白应急食品以及其他一些独自生活所需要的东西。
    克雷格在作这次旅行之前,已用自行车进行了两个星期的试验性旅行,这位过去从事家具买卖的商人、现在在农村经营小农场的农场主说,我希望这次旅行一切都很顺利。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去中国、又为什么要骑自行车进行这样长距离的旅行时,克雷格说,我们一直感兴趣的是要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去赢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几年前离开大城市,到这个小乡村来自谋生计的原因所在。
    中国奉行的自力更生政策是一个很伟大的政策,这个政策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能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的话,我们会感到很愉快。也许我们就在那里生活下去,以便学到中国更多的文化。
    我们还没有向中国提出入境和在那里工作的任何申请。当我们到达中国的边境时,如果他们允许我们入境的话,那就太好了。假如他们不允许的话,我们就将转到其他地方去。克雷格将用照像机摄下他们在旅途中一切惊险、奇遇的镜头,他们还将每天记日记。克雷格说,我和我的妻子打算在最后回到英国时,写一本有关这次旅行的书。
    克雷格说: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世界公民的话,我们就要下决心干下去,而不要去追求任何财富。
    从现在起,我们的自行车停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家。


    【《苏联银幕》杂志第16期文章】介绍新片:《海洋里的人们》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导演帕维尔·丘赫莱(苏著名导演格里戈里·丘赫莱之子)的创作生涯仅仅是开始。但是已经在电影方面迈出了最初的几步——根据帕·丘赫莱同电影剧本作家沃罗达尔斯基合写的电影脚本,完成了故事影片《海洋里的人们》的摄制工作。
    下面是这位青年导演关于自己影片的谈话。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
    五个中国渔民在狂风暴雨的海洋里遇险。苏联边防军战士救了他们的命。
    然而这些渔民不仅是海上风暴的受难者,也是无耻谰言和恐吓运动的受害者。被救者恳求边防军上尉不要把他们转交给中国官方当局。
    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和道德气氛就在这个不大的集体中、在各人的行为中反映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