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30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七月二十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快速食品大行其道》,摘要如下:
    快速食品,大行其道。
    这句话,如在五年前提了出来,人们的体会恐怕不见得很深。今天,它却变成了香港社会生活中极其普遍的现象。
    一个四口之家,做父母的一早要去上班,子女都要去上学。早餐怎么办呢?拿出几包快熟面,有的甚至用开水泡一下,就解决这一餐了。
    中午可买饭合来吃。再不然,一两个汉堡包也可以充饥。
    晚餐终得讲究一点。可是经过一天紧张的活动,许多主妇也就打消了精心煮餐的念头,她们上街市时也多挑选易熟易煮的食品,包括现成的熟食或罐头。所以这样做,为的是省时省力,用简便方法就能做好菜,解决一天三餐的问题。
    即使是这样,追求快速食品的倾向还是越来越盛行。在香港,以出售汉堡包为主的快餐店、小食店越开越多。到超级市场看看,在主妇手里的盛物兰,用金属罐、纸合以及塑胶袋装的食物和饮品所占的比率也越来越大。
    所有这一切,都是欧美传来的风气和习惯,今后只会变本加厉,同欧美亦步亦趋。同时在欧美,追求快速食品的风气也在更深地发展,其特征是更多种类的食品和饮料放置在家庭冰箱里,可以随时取用,或者只要略为加工就成餐桌上的菜肴和点心。
    这里举出英国食物习惯发生的变化的例子。《泰晤士报》最近刊登一篇专文,报道英国家庭中更多地由冷藏食物代替新鲜的天然产品。例如英国人常食的薯仔,已由食品公司制成即食品;完全烹调好的薯仔泥被装在塑胶袋里,可以省掉削皮、煮熟的手续,一经加热就可上碟。这种即食薯仔的售价比用新鲜薯仔调制的贵得多,但是许多英国人宁愿多花钱买这种即食品,同时也不计较它的口味比新鲜薯仔差。
    只要具备可供速食的条件就够了,食物的新鲜与否已不予以考虑,这是英国人饮食习惯的新趋势。
    专文说,英国人喜欢吃鱼,菜场里原有许多出售整条鱼的摊档。但是烧鱼十分麻烦,因此现在鲜鱼档在减少,代之而与的是出售烹制好了的鱼条和鱼块。
    今天在英国餐厅吃一碟菜,该用胡萝卜的,都是脱水品而没有新鲜胡萝卜了。
    不讲究食品新鲜程度只讲究速食的现象,是居民生活繁忙紧张的结果,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加不容拣饮择食。生活环境变化了,居民对食物的习惯也会相应地加以适应,这个趋向看来是势所必至的。


台大医学院一教授说:大豆最富营养,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食品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七月二十日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如要使体格强健,饮食须添营养剂》,摘转如下:
    台大医学院生化学科教授董大成十九日表示,导致国人营养不足,体格较逊于欧美人强健的原因,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所致。他认为,在食品中添加这类营养剂,是解决国人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董大成表示,改善国民营养,促进国民健康,最先要解决补充给国民的就是维他命B1、B2烟碱素及铁质。但是要补充这些营养素,就需多吃动物性食物,像肉类、牛奶、旦等,而这些食品所花费的金钱则非常可观。因此,当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合成的这类营养剂,其价格甚低,而所获营养效果又高。
    董教授表示,我国国民的饮食习惯,主食多为米和面,每天摄取量约占总热量的百分之七十到九十,由于白米和面粉都经过加工精制,最营养的部分如胚芽和表皮都被去掉,剩下的大部分为淀粉质,很少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淀粉在人体内新陈代谢作用,又特别需要维他命B1、B2烟碱素和铁质来促进代谢的功能,因此淀粉吃得越多,这些营养素的需要量就越多。
    董教授认为,由于我国国民的这种饮食习惯,日积月累所造成的结果,就导致人体营养不足,体格也较逊于欧美人的强健。
    人体体内缺乏维他命B1、B2烟碱素及铁质时,就使体内不能产生充分热能,使一个正在发育期的青少年受到影响。轻者,各器官的机能会受影响,变得没有力气,劳动力因此减低;严重者,造成食欲不振、神经不宁、心跳、脚气病等。
    董大成说:一般人缺乏这些营养素,则易疲倦,抵抗力减低,眼睛怕光,咀角发炎溃烂,如缺乏烟碱素则可能导致的疾病有癞皮症、皮肤发红生小红点,口舌红肿酸痛,常患便泌,抵抗力减低等;缺乏铁质,则会导致贫血,全身不适,尤对青春期、生理期的女性,则易使之发生头昏,脸色苍白等现象。
    董教授表示,大多数国民如果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素,足以减低生命的活力,致使精神散漫,萎靡不振,这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劳动力及全民健康。
    董教授认为,解决当前国人缺乏营养素,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合成的这类营养剂,花费小、收效大。
    董教授表示,政府过去也曾有过营养素的推广,将维他命营养剂添加在食米内,但因维他命B含有黄色素,煮出来的米饭颜色不似一般米色白,泛黄色,也有些味道,以致令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多认为此类食米有问题,致营养米的推广陷于停顿。
    董大成认为,今后的食品工业界,应加速研究如何将营养剂添加在食品中,使制造出来的食品不损坏原有的食品风味,而其内又含有足够的营养价值来补充我们身体营养的不足,使大家习惯上接受,易于推广,以逐渐增强全民的健康,才是当务之急。
    台大医学院生化学科教授董大成,十九日在谈及营养问题时表示,“黄豆”是一值得大力推广的食品,希望国人能养成食用的习惯。
    董大成表示,“黄豆”内所含的蛋白质非常丰富,较鱼、肉都高,不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可说是最营养的食品。尤其是对正在发育期中的青少年,最需要高旦白质的营养食品来补助体格的发育与成长,而黄豆就能发挥其效益。目前进口的黄豆,大都用于榨油、做豆粉或动物饲料,而未能将这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黄豆作为食品用途。董教授认为这实在很可惜,因为黄豆的营养价值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最佳食品。他希望我们食品工业界,应多作研究,制造美味可口的全粒黄豆食品,以补全民营养的不足,为国民健康带来福祉。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七月十八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尽管号召吃米,但食米者却仍在减少》,摘要如下:
    如何阻止国民日益“不吃米”的趋势,扩大消费,已成为农业政策的紧急课题。不仅城市家庭,而且农村的大米消费量也在减少,其结果,剩余了五百三十万吨陈米。
    不吃米的现象是急转直下的。据粮食厅的调查,在战后消费量最多的一九六三年,平均每个国民年吃大米一百一十七点三公斤,而一九七六年降为八十六点二公斤,十四年间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七。特别是城市的消费户从一九六二年的八十七公斤降为一九七六年的五十点五公斤,竟减少百分之四十二。
    在米消费量日益减少中,令人注目的是早饭不吃米。在一九六五年,百分之七十三点三的家庭吃米饭,而一九七六年吃米饭的降为百分之六十九点八。相反,吃面包的家庭却从百分之十八点三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一。并且,一次吃米饭的量过去是平均两小碗以上,而最近是,早饭一点三小碗,午饭一点五小碗,即使吃的比较多的晚饭也只是一点六小碗。
    即使农村,米的消费量也在减少。
    农林水产省从一九七六年度开始,以扣除市价百分之三十五的价格,批发大米给学校的伙食,以此来促进吃米饭,并用电视、新闻广告等宣传“请多吃米饭”。而且,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促进研制米粉面、大米面面包、米酒等以米作原料的加工食品,等等,拼命进行扩大消费米的活动。这种扩大消费的预算每年增加一倍:一九七六年度为十五亿日元,一九七七年度为二十七亿日元,今年度为五十六亿日元。
    全国农业合作社中央会也从一九七六年度开始每年拨出十四亿日元的事业费,津贴宣传活动和学校的米饭供食设备的一部分等,从事扩大消费的活动。
    尽管如此,休说消费量增加,每年反而减少百分之二,最近甚至减少百分之三。
    全国农业合作社中央会说,‘“首先要阻止农村不吃米”的现象,从七月开始每月八日定为“米日”,由各农业合作社进行宣传活动,并号召农业合作社职员上班带饭合。
    并开始新的扩大消费活动,农协的小吃店不供应面包和面食类,食堂供用米粉做的米粉面等。
    但是,对是否取得效果似乎并没有自信心。


    【本刊讯】香港《明报》七月二十五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口之与味随时代而改变》,摘要如下:
    记者日前参观一家食品制造厂,和一位食品制造商谈及食品制造的新形势,知道本港的食品制造商,正在不断研究新的食品,以便应付年青人的新口味。
    原来,他的工厂正在研究一种“即食饭”,倘研究成功,即可投入生产应市,所谓“即食饭”,等于“即食面”一样,只要打开纸袋,把里边的饭倒到碗内,用滚水一冲,便成一碗上汤会饭,这种试验如果成功,确是可以流行的。
    据说,研究新食品“即食饭”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其他的新食品在研究中实在不少,包括面包、糖果、饮品甚至下酒物,全行中都在试验,有些甚至已经上市。
    这位商人表示,香港年青人占的数目最大,而年青人自从诞生之始,即接受新口味。是以新口味的食物,最易为年青人所接受,故此有规模的食品公司,都在不断创造新口味的食品。
    今日十五岁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就是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婴儿,他们的胃口,因从小就接受新食物,是以对新食物最感兴趣。汉堡包与即食面的流行,是其例证。
    他又指出今年夏天的饮品中,起了绝大的变化,以前夏天只有各种各样的汽水,今年,新口味的饮品大量出现,而且很快就被年青的一群所接受。这些新饮品有从台湾运来,有从外国运来,亦有本港出品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这些事例,说明创造新口味的新食品是很有前途的,所以食品商不断地要求创造新食品。
    他预言,面包也在要求改变新口味,他指出一家面包公司在不停改变新口味,创造不少新产品,已起了带头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