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11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印度《印度斯坦旗报》五月七日以《同中国的战争与和平》为题,刊载了《印度的对华战争》一书作者马克斯韦尔写的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在同中国恢复诚挚关系方面走多远和速度多快,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明显的好处会是什么,而无形的好处的价值会有多大?就有利的方面说,苏联会怎样表示它对德里和北京的任何靠拢显然必定会感到的不悦?在国内,赞成政府解决一个长期使人忿慨的问题的公众力量,是否会胜过那种可以说是扇动民众的巫术可能扇动起来的憎恨情绪?本文的目的不是权衡这些因素,而毋宁说是再次分析印中两国分歧中的关键问题,即两国的边界问题。
    假如印度政府当年曾愿意把边界问题无定期地搁置起来。这个问题肯定会好办一些。中国一九六二年以武力强加的事实上的解决,从战略上和实际上说,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现在没有实在的需要捡起这个问题来求得早日解决。印度政府已作出了一些表示,表明它准备把它长期以来力促巴基斯坦接受的做法应用于这个问题,即:在一个长时期里把主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搁置起来,在这段时间里设法通过改善在其他方面的关系来建立信任和诚挚的关系;但是新德里的政府发言人们发出的更有力的信号表明,印度方面认为边界问题不解决,就妨碍发展良好关系,因此必须讨论边界问题。只有印度政府准备从根本上重新估计它对边界问题的整个方针,放弃成为尼赫鲁时期之特点的那种“不存在争端,因此不能进行任何谈判”的强硬态度,才有可能获得解决。
    这种态度(争端一经公开,当然就用诸如“谈判”和“会谈”的区别这种玩弄字义的把戏来掩饰这种态度)使得解决边界问题成为不可能,这种态度起源于印度独立的第一年,而且显然保持到今天。
    尼赫鲁后来说,同中国发生的东北部边界问题是他身为总理兼外长一开头就碰到的不得不处理的问题之一——其实他在他最初坐到他的办公桌旁时,本来是会在他的“待办事项”文件格里发现这个问题的。自三十年代未以来,英国人一向不时地采取行动,使麦克马洪一九一四年划的线成为印度东北部的有效边界;在四十年代,中国政府——当时是国民党政府——强烈抗议这种它认为是侵犯中国领土的行径,而随着印度的获得独立,又再次就这个问题向新的印度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立即采取步骤撤出被英国侵略蚕食的地区。
    尼赫鲁政府面对这个问题,并认为按麦克马洪线确定边界是符合印度的利益的,于是制定了一项包含三点内容的方针:
    一、确保麦克马洪线为印度东北部的有效边界。
    二、公开宣布麦克马洪线为边界线。
    三、中国以后再提任何抗议,都这样回答:“麦克马洪线这一边的领土是我国领土,没有讨论的余地”。
    制定这条方针所根据的假设是:中国会强硬地毫不妥协地坚持,这条边界只能位于中国地图上长期以来所标示的地方(直到三十年代末,英国地图上也是这样标示的),即沿着山脚划的线。为什么尼赫鲁认为,维护印度利益的唯一办法是拒绝谈判这个问题,这一点不清楚。印度本可以在下定决心保持麦克马洪线的情况下举行谈判,而作出尼赫鲁始终准备同意作出的少许调整,就象它准备坚持印度的基本立场而就克什米尔问题举行谈判那样。不管作出这一决定的幕后情况如何,作出了这一决定,中印边界争端就变得难以解决了。
    在制定这种基本方针时,印度没有考虑中印边界西北部的任何地段。当时克什米尔的前途未定,只有克什米尔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印度才会在那个地段与中国有一条边界。到了五十年代初,形势已经变化,(印度)了解到,在西段,也必须处理印中边界问题。印度政府的答案是,把它所拟定的处理麦克马洪线的方针扩大应用到西段。一九五四年七月,尼赫鲁向所有有关部门口授了一个备忘录:
    依据我们的政策同时由于我们同中国缔结(关于在西藏进行贸易的)协定的结果,应当认为这条(北部)边界是确定不移的边界,不容与任何人讨论。
    接着又下了一个指示:
    应当在整个这条边界上建立一个检查哨体系。尤其是,我们应当在可能被认为是争议地区的地方设立检查哨。
    这个指示便是几年后在边境上造成武装冲突的那种可悲愚蠢的“前进政策”的鼻祖。
    印度政府推行这种政策,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道路便封死了。既然麦克马洪线是“不容”同中国方面“讨论”的,那北京就只好或则是听任印度单方面地把边界线强加于中国,或则是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坚持谈判,等待印度改变其方针。
    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一九四九年在北京上台执政的新人物们改变了,事实上是完全改变了国民党历来的(而且现在仍然奉行的)方针政策,即要求收复全部失土并对自己的一切边界主张持绝对态度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保持失土的收复主义政策会使中国同其所有的邻国发生难解难分的、很可能是爆炸性的纠纷,其中尤以苏联为甚,因为历代沙皇获取了中国大片的领土,苏联继承了他们的遗产。北京的新人物们当时决定,中国要通过和平谈判按历史遗留给他们的基准线确定边界。周恩来在万隆表明了这种新政策。他说,在边界仍尚待正式确定的地方,中国准备承认那种事实(那时他是否业已注意到尼赫鲁的“不存在争端”的立场呢?),然后通过和平谈判着手解决。在尚未解决之前,中国将保持现状。周恩来虽然强调了他的政府在这方面的和平意图,但是他在作出保证的同时发出警告,说中国不会容许它的任何一个邻国使用和平谈判手段以外的任何手段。
    在印度的边防部队于一九五一年二月把西藏的行政官员撵出达旺时,中国当时所持的基本方针表明它愿根据麦克马洪线同印度解决问题,最后实地予以实现,北京对之不提抗议。但是尼赫鲁的政策如果按其意图实行的话,就预先堵死了解决的道路,因为中国只有在举行全面的边界谈判中才肯接受麦克马洪线,而印度却排除了举行这种谈判的可能性。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双方都知道的,而且双方也都准备遵守这条线,所以当时在那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到了一九六二年,印度在塔格拉山脊以下(在地图标示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实施其坚持认为有权在争执地区设立哨所的主张而把中国有人员在那里看作是“侵略”,于是引起了中印边境战争;但是那是由于印度在西段实施前进政策已使边境对抗达到爆炸点的缘故。
    在尼赫鲁发出他的一九五四年指示后,印度有必要在西段选择一条它可以使之成为“确定不移的边界”从而将“不容与任何人讨论”的界线。印度出于只有在人们研究了印度政府当时的考虑记录之后才会明白的理由,在西部选择了英国人在考虑他们同中国在这个地段的边界时曾设想过的向前推得最远的边界线主张作为其“确定不移的边界”。这个边界线主张如果实现,会使整个阿克赛钦地区成为印度领土。这个主张是在一八九七年作为一个战略家的凭空想象的方案设想出来的,意在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到西藏:它从来没有成为英国的正式政策(当时的印度总督看来认为这种主张是种异想天开的主意),因此当然从未向中国提出过。关于这一地段的边界线,英国人事实上只曾向中国正式提出过一个建议。一八九九年,英国曾提出一条叫做麦卡特尼—麦克唐纳线的线,说这是一条合适的界线;假如印度政府一九五四年提出这条线,把这条线作为它的“确定不移的界线”的话,那么西段的冲突原来是很可能避免的。实际上这是中国的主张线——沿喀喇昆仑山脉划——同印度的主张线
    ——在这一段向北弯曲沿昆仑山脉划——之间的一条折衷线。
    但是由于印度选择了英国人所曾考虑过的向前推进得最远的主张,并于一九五四年划在(这是第一次这样划法)印度官方地图上,把它标成明确的既定边界,冲突就成为几乎不可避免了。
    拒绝谈判一个边界问题的唯一合理的辩解就是坚持说边界业已由历史过程确定,因此既然印度政府采取这种做法,就需要精心编出恰恰是这样一项法律——历史论据来。英国人在一九三七年已经开始搞了这种活动,他们篡改了他们自己公布过的关于一九一四年西姆拉会议的叙述,以便他们或者如原来所发生的情形那样是他们的继承者们在硬说麦克马洪线有着某种外交基础时有某种根据,即仅仅是一种伪根据也罢。印度官员接过了这项拿历史根据来辩解的任务,并且象英国人那样,冒充历史学家的诡辩家竟然进行彻头彻尾的伪造。
    根据政府的指令编造的辩解材料对印度的政治公众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争端的头几年,大多数局外人也没有把印度的论据按其本来面目理解为律师的辩护词,而把它错当成它所声称的历史学家的报告)。直到今天,在印度,人们的强烈印象仍然是:阿克赛钦地区无论从历史上、法律上说都无可争辩地是印度领土。即令印度政府本身重新研究一下它现在致力推行的政策的起源,也会发现要改变本国公众的那些被错误地灌输的观念将不是易事。只有再发表一个白皮书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个白皮书中应当包含有关当初制定政府的边界政策过程的全部材料,先是关于东北部边界的材料,其后发表有关西段边界的材料。可是,中印边界问题现在弄得十分复杂,因此看来任何一届印度政府(除非是一个像上届政府那样的完全不顾政治批评的独裁政府)都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着手举行谈判求得解决。很可能从正式谈判中产生的实际界线将是十分简单的,即在东北部按实际控制线划定,在西部则划定某种折衷界线。锡金可能在谈判中不作讨论(以避免印度吞并锡金这一问题,北京抨击过这件事),因为锡金同西藏的边界由英中两国在一八九○年谈判确定。但是克什米尔问题可能会挤进来。划定中国与巴(基斯坦)占克什米尔边界的中巴条约中有一个条款,规定要同那个最终对克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的那个政府重新举行谈判。换句话说,中国在条约中承认,克什米尔问题仍然未定
    ——北京是否会坚持要求在中印之间的任何边界条约中也写进类似的条款,而且假如这样,印度能接受吗?
    当然,新德里的政府如果确信解决边界问题是明显地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因而准备通过谈判来求得解决,那么很可能会发现,这种复杂情况会在外交过程中逐渐消失。印度方面会发现中国方面是灵活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立场始终是灵活的,使僵局保持下来的一向是印度的坚定的毫无灵活性的态度。解决的代价将是不小的(求得了这样的解决,会使苏联成为中国的邻国中仅有的一个没有达成友好解决办法的国家而陷于孤立,这是莫斯科肯定不会欢迎的事)。但是,印度政府要是准备大胆地着手解决这一棘手问题,那么可能也能获得巨大利益。


    【路透社新德里七月二日电】执政党人民党总书记拉比·拉伊今天由于党内危机加深而辞职。他是在持不同政见的内政部长查兰·辛格和卫生部长拉杰·纳拉因上星期五(六月三十日)被解职之后提出辞职的。
    人民党总书记拉伊说,他之所以辞职是因为没有通知他关于举行人民党议会委员会特别会议以讨论这一危机的计划。
    他还表示他对辛格先生的同情。他说,把辛格先生和纳拉因先生撤职的作法是“事先决定和计划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