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21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香港《今日世界》七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医疗上的十大进展》,摘要如下:
    一位五十二岁律师最近从圣路易市伯恩斯医院出院时,满脸喜悦之色。原来他失明十五年,现在忽然又“重见天日”。他那种惊喜之情真是无法言喻的。这位律师的视觉全仗一种卓越的新式“显微外科手术”恢复的。它终于使因糖尿病失明的病人重见光明。美国医院协会说这是“医疗上一项重大的新进展”。
    美国医院协会曾对医疗方面的进展,举行一次全国性调查。该协会主席亚历山大·麦马洪说:“我们发现美国医院现时对病人施行的治疗方法,有些是几年前我们无法梦想到的。”
    以下是医疗方面十项最重要的进展——一、盲人重见天日现在美国失明的人绝大多数都因糖尿病造成。每年约有五千男女因患有糖尿病引致视网膜病的情况下而失明,那是因为眼球里的凝固淤血,逐渐形成脂肪及纤维状的组织,阻塞了视网膜。直至最近发明了上述那项手术以前,这些病人都是没有恢复视觉希望的。那是一位高明的眼科外科医师——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附属医院的罗伯特·麦甘默医生,首先采用从糖尿病人眼球中安全取出纤维状物质的手术。其后另外两位眼科外科医师,又将这种手术方法加以改进。医生从一种特制外科手术显微镜中仔细察看,再用一支细如毫芒的外科器械插入眼中,将难看的纤维吸进器械中的一个小得非凡的小孔,孔中有个旋转刀具,将纤维切成粉末,然后将它们吸出。这样一来,光线可以达到视网膜,而病人便可重见光明了。二、人造腕关节德逊市阿利桑那医疗中心,现在给那些因患风湿性关节炎、或因其他丧失活动能力的疾病或伤害以致扭弯腕关节的病人,制造出一种新的人造腕关节。装了这种人造腕关节,那些病人便可以做许多多年来他们不能做的事情,例如:将拉链拉上拉下,扣上或解开钮扣,转动门上球形把手。他们也能够举起重物,尤其是他们痛彻心髓的疼痛从此解除。
    这种人造腕关节,是一种用塑胶和金属制成的小机械装置,有两个相互配合部份,装入腕关节一方吋的位置。他种人造腕关节,大多数只能作不自然也不大稳定的动作。可是伏尔兹的人造腕关节,一经装上,动作既灵活又稳定。三、用力咳嗽可恢复心脏跳动无论哪一间医院随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病人的心脏忽然停止跳动,这叫做心脏停顿。在十一秒钟之内病人便会失去知觉,接着便是死亡。
    如果能及时发觉这种病情,对病人心脏直接施以电激,往往可以使它恢复正常跳动。问题是在准备好适当医疗器械医治他以前,在这段危急存亡之际,如何使病人活下去。使劲的按摩胸腔外部,往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危险,这样做会弄断肋骨,和造成其他的并发症。幸而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诊所的世界闻名心脏病专家美逊·桑纳斯医生找到了一种更好、也更安全的方法——而且妙在它非常简单——教病人用力和有节奏地咳嗽,这样心脏很可能会重新正常地跳动起来。加州托伦斯市南加州大学海港全科医院一批心脏病专家,曾对心脏已停止跳动而要进行导管插入手术的病人,试验桑纳斯医生的方法。这批医生在美国医学会的学报上报道,许多病人都因此而获救。四、耳聋探测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有两位医生绘耳科医生解决了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怎样可以查出婴儿和小孩是否完全耳聋。依照标准的测探听觉方法,总是让病人谛听一系列逐渐低下去的声音,看他是否能够听到;可是这种测验对大多数婴儿和小孩就完全没有用。
    这两位芝加哥大学的医生创出一种叫Elect-rochochleography不需病人回答的方法。当病人睡着时,用这种方法便可确定他的听觉确实情形。
    那是用一条极幼细的电极金属丝,穿过耳鼓进入中耳,再由一具电脑测量病人对一整套音响刺激的电学上反应。这项测验可在婴儿时期便发现出听觉上的毛病,而使这个孩子可以尽早用助听器和接受特殊训练。
    这种测验也可以验明没有听觉毛病的儿童。五、治疗三叉神经痛许多医学权威都说,人类经验到的痛楚以三叉神经痛为最可怖——它在病人脸上造成抽搐的、宛如刀割的剧痛,就像被电殛一样。这种病人几乎做甚么事情,例如吃东西、刮胡子、洗脸等都能引起这种剧痛。过去,服药只能暂时解除痛苦,可是如果施用外科手术,脸孔又会变成麻木。
    现在已有一种疗治方法。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一位著名神经外科医师彼得·真纳泰医生,发现三叉神经痛的痛楚,是由于痛楚传至脸部时脑子底部一条动脉对三叉神经发生压迫而致。真纳泰医生发明一种解除这种压力的外科方法,他用一块很小的塑胶海绵状物,塞在动脉和神经中间。全美国已有三百个病人接受了这种手术,而且全都很成功。施行这种手术,医生在一具手术显微镜下工作,他在病人耳后作了一个两吋大切开,露出他的脑子,然后心细如发地将压住三叉神经的动脉提起,再将一块很小很小的塑胶海绵状物塞在它们中间。这项手术进行将近两小时。两天以后,这个病人开心地坐在床上,他永远不会再受这种痛苦了。他说:“我真有再生之感。”六、及早验出患肺气肿病美国的医院现在利用一种最新发明的叫做Rapi/texAAT的新式敏捷验血法,可以知道一个孩子——甚至是手抱的婴儿——在三十年后是否会患肺气肿或其他慢性的阻梗性肺病。技术员从孩子身上取一点血液样品,再测量血液里叫“A—1抗胰蛋白酶”的蛋白质。凡是缺乏这种蛋白质的孩子,便容易患肺气肿或其他阻梗性肺病。
    七、残废病人读大专课程(从略)八、改进服务态度康涅狄格州丹保利市的丹保利医院,是一间有三百五十一张病床的医院,该院院长约翰。克莱昔说:“一个病人进入医院后,便给医院当作一个孩子看待。他的衣服被剥下,因此他失掉了权威而满怀恐惧。他实在需要有人启导以消除疑虑。”
    丹保利医院现在正进行一项计划,就是利用处事分析技术,教导医院里一千三百五十名护士、技术员和其他雇员,要他们彻底明了病人也是人。医院还为此举办特别训练班,由专家解释病人种种反应的心理上理由,以及医院人员可以做些甚么来使病人感觉舒服得多。一个病人按钟叫护士,按了二十分钟还不见人来,他便会觉得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护士应该向这个病人说明迟迟不能前来的理由,使这位病人“知道”别人非常重视他。自从实行这项措施以来,病人的抱怨已大为减少。已有几间医院也采取这种办法了。九、急救自杀服了过量安眠药和其他药物想自杀的人,在费城的阿尔伯特·爱恩斯坦医疗中心可以捡回性命。一位肾脏病专家杰里·罗森邦姆医生,经过十年的研究,已制成一种将人类血液中毒素滤清的新器材。这种器材叫做EX60Cartridge,由一个放满有吸收能力松脂的塑胶管组成。服毒者送进医院后,立即将其有毒血液抽出,灌入塑胶管,再加入肝素防止血液凝结成块。当血液经由松脂物质循环时,毒素便滤了出来,然后将清洁血液再注入服毒者的体内。
    这种医疗器材证明效验如神。过去大多数服毒者会完全陷入昏迷状态,他们或者就此一命呜呼,或者昏迷四五天,现在用这种办法,三四小时内便可“捡回性命”了。十、有记忆力的显微镜医院血液化验室最苛的任务之一,要算计算白血球数目并加以分类的工作了。它可以决定病人是否有由寄生虫或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哮喘、阑尾炎或白血病。
    许多医院用一种手按计算机做这种工作——乃一种令人烦厌也容易错误的工作。辛辛纳提市的“乐善医院”便有一具电脑化的显微镜做这种工作。电脑中有一具电视摄影机,将白血球扫描过显微镜,电脑便立即将白血球加以鉴别和分类。要是它不能把一个不正常的细胞分类,它便会立刻通知电脑的操作员。
    这间医院的血液专家说,有了这种器材以后,他们完成报告的时间已大为缩短,“而且使我们的调查结果更令人确信。”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六月二十九日刊登一条消息,题为《非那西汀(解热镇痛剂)能引起癌症厚生省指示不要长期连服》,摘要如下:
    厚生省“突然变异性物质致癌动物试验研究班”通过动物试验证实,作为治感冒等被广泛采用的解热镇痛剂非那西汀长期连服会引起癌症。
    这个研究班进行动物试验,是鹿儿岛大学教授井坂英彦等人从前年开始的。把掺有百分之一点二五和百分之二点五非那西汀(相当于成人普通用量的三十
    ——六十倍)的饲料分别喂给两群老鼠,经过十八个月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老鼠中有的患了副鼻腔癌和肾癌。吃了含有百分之二点五非那西汀的饲料的三十七只雄鼠中有十二只(占百分之三十二),吃了含百分之一点二五非那西汀的饲料的三十四只雄鼠中有五只(占百分之十五)。
    另外,在澳大利亚等外国的文献中,也有几份报告说,长期滥用非那西汀药品的人中患肾盂和膀胱肿疡的多。为此,厚生大臣的谘询机构中央药事审议会进行了讨论,做出了“认为长期大量地使用非那西汀会引起癌症”的结论,厚生省批准了这一结论并向各都道府县发出了通知。


    【美联社纽约三月六日电】芬兰、加拿大和美国的医生报告,一种新药可以安全可靠地降低人体血中的胆固醇。胆固醇是人们认为引起心脏病和中风的物质。
    这种新药名叫“Probucol”,商名为“乐利科”。这种药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经过十二年的研究,现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局批准使用。通常治疗一般每天服两粒。医生说,对一千一百个病人进行临床试验八年多,每日服量一克,证明没有副作用。(转载香港《文汇报》)


    【美联社汉密尔顿四月三十日电】一位格拉斯哥脑外科医生说,他研制了一种电子计算机化的资料库,它可用以预测脑受伤的病人是否会死。
    神经病学研究所的布·詹尼特博士在麦克马斯特大学医疗中心讲演时说,还可以用这种资料库来预测如果受伤者活下来,他所受的损害将有多大。
    这个存储系统存有苏格兰、荷兰和美国的大约数百个脑伤病例。
    詹尼特说,在把病人的病情送进这台计算机以后,它可以表明“哪些病人需要精心的治疗,哪些病人受伤严重,濒临死亡”。
    “它可以告诉你,哪些病人应当用贵重药。”他又说,但是这个决定还是必须由医生来作出,而这总是牵涉到“一个道德上的难处问题,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