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22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日内瓦九月十八日消息:洛伊斯·斯诺九月十七日晚在日内瓦举行的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追悼会上发表讲话,摘要如下:
    我特别幸运,从亲自与毛主席本人直接进行过接触的人们——走在时代前面的美国人,象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和埃德加·斯诺——那里获得了对毛泽东的更多的了解。我在认识斯诺并与他结婚以前,就看过他所写的《西行漫记》了。在以后同他在一起的年月中,我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原因有了自己的体会,尤其是对于领导中国摆脱痛苦的深渊并使它成为今天这样有生命力的站起来了的国家的那个人有了特别深入的了解。在我看来,正象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他是一个生活朴素的人,身体健壮;他对人和历史的估计是精辟的;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有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和哲学的渊博知识,对外部世界也有惊人的了解;他为军民所喜爱;他是勤劳而踏实的工作者;他有幽默感,又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和很含蓄的人。他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出类拔萃的人,他激发起人们的信心,他具有特殊的魅力。
    我到一九七○年才会见了他。那是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二十一周年的那一天。那天,毛主席会见了我的丈夫和我,并表示欢迎,然后他领我们站在他在俯视天安门广场的大阳台所站位置的两边,面对下面参加在北京中心举行的游行的一百万中国公民。这是创造历史的时刻。十六个月以后,在战争中和封锁中都遭到失败的美国总统前往北京会见中国的主席——而我的丈夫在我们在瑞士这里的家中卧病在床,生命垂危,受到他的朋友毛泽东和周恩来派来为他治疗的医生和护士的照料。
    在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的这十来分钟里,在我的脑海里闪过了我从了解中国过去的苦难的人们那里听到的那个旧中国——而我的眼睛看到的是在我周围的一个庆祝和平与幸福的解放的中国。我从年老的毛泽东的脸上寻找安源、井冈山、长征和延安时代的那个年轻人——这个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一位庄重、严肃、不拘礼节、壮健的人物在注视着不断进行的革命斗争的结果。
    在一九三六年的时候,他住在一个只有一个窗户的单间窑洞里,洞门对着街。两人一夜又一夜地在窑洞里谈,年轻的美国记者逐字逐句地记下年轻的中国革命家所讲的话。埃德加报道说,他并没有断言会轻易取胜,而是预计到,有几年,日本会打赢一些大的战斗,夺取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并摧毁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共产党将在人民中、在农民之中、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设法取得群众的支持去成功地进行游击战。因此,毛预见到,在战争结束时,当着盟国联合起来的力量打败日本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的人数将要变得多得多,武器精良得多,经验丰富得多,也更加得人心,将成为国内起领导作用的政治力量。
    我的丈夫描述了保安——红军在迁往再向前大约一百公里的延安之前的总部所在地。保安位于一些多岩石的高地之间,这些高地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屏障,任何车辆都开不进去。在主要街道两旁,有不到一百所摇摇欲坠的房屋和店铺。这些房屋和店铺的后面,一排排窑洞提供了不怕炸的防空掩护所,而且夏天凉爽干燥,在北方严寒的冬天却很暖和。在这个满是尘土、供应条件很不好的掩蔽地,共产党建立了一个小小国家的全套机构。红军大学占了许多窑洞,容纳了大约八百名学生。“窖洞出版所”出版教科书、报纸和杂志,是在国民党宣传品的背面油印的。大家吃的东西都一样,有小米和在河边种出的胡萝卜和南瓜。生活是艰苦的,但是,这些人是刚毅的。他们年轻、热情,有在多次战斗和长征的危险中经过考验的同志友情。
    三十五年后,我和埃德加访问了保安。从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中都可以看出来:从孩子们结实健壮的身体,从物品充足的百货店,从新建的剧院,从人们在指着他们肥沃的农田和森林以及他们重新得到的房屋和山坡时所露出的微笑中都看得出来。保安也和全中国一样,已经站起来了,成了毛泽东曾预见过的、已被那位到中国来同中国革命者一道寻求他向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答案的美国人记录下来的那个未来的一部分。这些问题是:曾经如此长期、如此激烈、如此英勇、如此不可战胜地进行斗争的勇士是些什么人?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目标和理想使他们变成了经受过数百次战斗、封锁、缺盐、饥馑、疾病、瘟疫,最后又经过了穿过中国十二个省份、突破了成千上万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最后终于到达了西北部一个新的基地的八千英里长征的难以置信地顽强的勇士?
    结果就在保安,就象在这个新国家的全国那样——它表现在中国的老年人的支持和力量上,表现在中国青年的青春活力和专注精神中,表现在从封建思想和儒教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妇女的面孔上,表现在中国大中学校里过去是文盲的农民和工人的面孔上,表现在一度是西藏农奴后来变成赤脚医生的眼神中,也表现在参加全国妇女联合会议的农村年轻女代表的自豪中。每一个访问中国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每一个人都知道:在这一切背后,在有尊严的人民的背后,在这种难以相信的变化的背后就是毛泽东——这个国家的新自尊心的化身——的高大形象。毛说,中国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从而使他不得不放弃教书而成为一名共产党人——事实上,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但是,他同那些最贫困的人——即穷人、文章、处于最低层和受压迫的人,尤其是他具体地给予解放的妇女站在一起。很久以前,年轻的毛就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认为,对妇女的压迫是一种阶级压迫。它今天是世界上其政府坚决而实际地支持这种不断进行的斗争的一个国家。
    毛的思想概念产生于具体条件。中国给人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就是人民掌握和应用他的教导——即毛泽东思想——的方式。
    文化革命是毛给他的国家的最后一份贵重礼物,是他对中国群众无限信任的缩影。毛为他们实现了社会革命,这个革命带来了使中国获得新生的动力。在这种深刻的历史意义上,毛泽东成为一位十分伟大的人物,一位真正的英雄,在一种对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新型文明中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哲学。
    最后,我要引用埃德加·斯诺的话。他写道:“我对毛的头一个也是持久不变的印象是:他这个人深信他一定会恢复中国过去的伟大;给中国人民——哪怕是最穷和最卑贱的人——带来了新的自尊感:并教育知识分子要尊重劳动。”
    我们这个急需领导人的世界已失去了本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我们——主要是中国人民但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也得到了一笔遗产。如果说导师已不再和我们在一起,但他的教导是长存的。


    【本刊讯】日本《公明新闻》九月十四日登载上智大学教授蜡山道雄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伟大革命战略家留下了“继续革命”这个人类的课题》,摘要如下:
    毛泽东主席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没有过前例的宏伟实验的中途逝世了。
    对于象我这样没有见到毛主席的机会,也没有深刻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人来说,获悉这个噩耗,一种特别的感慨也会涌上心头,那么,中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震动而沉浸于极度悲痛之中,也就不难想象了。
    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投身于革命的毛泽东,后来为了避开国民党的追击,登上了长征的路。从一九三五年在遵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立了领导权以来,长达四十一年一直领导着党,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不仅铭刻在中国现代史和八亿中国人民的心上,还将超越国界超越历史地长期传向远方。
    象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样,使这个拥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巨大人口集团人人有吃有穿,有住处,使他们有读书和写文章的能力,有政治意识,特别是使他们对前途都抱有希望,世界上有过这样的国家吗?就我所体验到的范围来说,还没有象现代中国那样的贫富差别那么小的社会,也没有拥有特权的人和不拥有特权的人之间的差别那么小的社会。
    近几年来宣传报道经常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领导人访问了中国,在北京故宫的一角中南海的住处同毛泽东进行了会谈。从发表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会晤的地方总是在主席的办公室兼书房里。房间三面围着书架,按中国方式平放着书籍,那不过是个朴素的房间而已。可以肯定,没有人象毛泽东那样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向着革命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工作。
    过去我访问中国的时候,曾有机会看到毛泽东一九二六年在广州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延安还看到了整个抗日期间主席的住处。那时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在湖南出生的主席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用中国南方式的床。另一个印象是一切家具用品都很简陋。当然,革命家要过优雅舒适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那种朴素却如实地反映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毛泽东主义的根本思想并不单单是一句口号。
    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事组织红军,十多年作为其根据地的延安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的艰苦程度,除了亲自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恐怕是不知道的。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希望打破中国的现状,热心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从那时起就投身于革命运动的毛泽东,他的思想精髓是经过了在运动中汲取、思考、教导别人这样的实践过程才形成的。从这里可以找到毛泽东思想之所以那么深入被压迫群众的人心和那么简明易懂的原因。
    毛主席认为,阶级斗争决不会熄灭,那么,“继续革命”也就是必然的,革命就意味着不平静。
    毛泽东在留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对人类社会来说可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


    【本刊讯】秘鲁《新闻报》九月十日发表一篇题为《毛泽东》的社论说:
    毛泽东的逝世使全世界震动。他在仅仅二十年中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使被瓜分为殖民主义的势力范围的国家成为一个大的强国。毛唤醒了几个世纪来被掠夺的和实行封建制度的中国人民的沉睡力量。
    他使这个大陆成为一个富有生气的劳动中心,使一个八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了自给自足。他亲自发动的文化革命防止了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化。无疑,毛是本世纪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无可争辩,他是中国整个历史上最重要的天才。
    毛泽东的著作成为一个不可摧毁的思想宝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