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31日参考消息 第3版

    【美联社开罗八月二十九日电】阿盟秘书长里亚德今天说,黎巴嫩内战期间打死了三万人,还伤了十二万人。
    他说,他已向阿拉伯各国外长发出了邀请,要他们九月一日在开罗开会,为举行应科威特政府的请求而举行的阿拉伯最高级会议确定日期和地点。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黎巴嫩局势已恶化到了可怕的程度,从而使得阿拉伯国家元首有必要举行会议,来找到解决这场危机的办法,因为所有较低一级的会议都失败了。”
    通过号召所有阿拉伯国家元首与会,看来里亚德反对据说是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所赞同的举行小型最高级会议的主张。
    但是,在问到他对举行有限制的最高级会议的看法时,他说:“作为秘书长,我欢迎举行任何会导致制止黎巴嫩的流血的会议。”
    据报道,阿拉伯统治者们对在什么地方举行拟议中的会议意见有分歧。
    叙利亚及其黎巴嫩基督教徒盟友认为最好在大马士革,而埃及则主张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
    里亚德表示反对要求把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变成一支作战部队来在黎巴嫩强行实施停火的建议。
    他说:“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局面。但是这应该由阿拉伯国家元首来决定。”
    他说,这支部队不能在黎巴嫩执行它的维持和平的职责,除非就停火达成一项政治决定。
    他说:
    “这支部队是象征性的,它的作用同联合国的维持和平部队相似。”他指的是在中东和塞浦路斯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德新社开罗八月二十九日电】里亚德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他的邀请,他说,正在恶化的黎巴嫩局势迫使有必要召开一次“最高级”的泛阿拉伯首脑会议来寻求解决办法。
    十二个阿拉伯国家已正式告知阿拉伯联盟,表示愿意参加关于解决黎巴嫩问题的最高级首脑会议,但没人表示愿意充当这次会议的东道主。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还透露,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今天正式要求就黎巴嫩问题召开紧急首脑会议。


    【本刊讯】肯尼亚《星期日民族报》八月二十二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大国的基地》,摘要如下:
    利用他们的军事的和海军的力量危害这个地区的安全的超级大国就是美国和苏联。我们认为印度洋沿岸的国家不仅必须要求撤除迪戈加西亚岛的军事基地,他们还必须要求撤除伯贝拉军事基地。
    美国在迪戈加西亚的基地虽然在科伦坡不结盟会议上遭到了谴责,但是人们对于索马里伯贝拉的俄国基地还不置一词。
    斯里兰卡建议要使印度洋成为和平区,但是如果没有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真正合作,这个建议是永远不能实现的。这些国家必须一致同意不让超级大国在他们的海岸上建立海军基地。
    美国人甚至不否认他们在迪戈加西亚有一个海军大基地;而苏联人尽管一再否认,但大家都知道他们在索马里伯贝拉港有一个设备非常先进的海军基地。最近有消息报道,苏联人还在距肯尼亚领土只有几英里的基斯马尤建立了另一个基地。
    尽管不结盟国家都知道,索马里人对允许俄国人在印度洋地区建立核基地一事应该负责,但是在科伦坡会议上却没有人对此说一句话。甚至不结盟国家外长在去年八月在利马举行会议(这次科伦坡最高级会议的筹备会议)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甚至都没有人提到伯贝拉的俄国基地问题。


    【合众国际社开罗八月二十九日电】埃及外长法赫米提出了一系列难以实现、然而他说是保证阿拉伯最高级会议胜利召开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这引起了人们对这次最高级会议可能取得的成果的怀疑。
    法赫米在接见中东社记者时说,最高级会议“本身不是一个目的”,但是有必要确保最高级会议开得成功。他说,失败的话,就将意味着“不是造成黎巴嫩被分治把黎巴嫩问题国际化,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毁灭”。
    法赫米提出了如下的先决条件:
    ——参战各方就停火事先达成协议或达成使局势冻结一段时期的某种方案,以便国家首脑们能够有时间成功地采取行动。
    ——在新当选的萨尔基斯总统(要到九月二十三日才是他任期开始的日子)领导下的黎巴嫩各派和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都应有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所有与会各方都必须在谈判桌上全盘端出他们的打算和目的,而不是企图利用会议来争取时间或是促进他们自己的政治利益。


    【本刊讯】香港《广角镜》月刊八月十六日一期刊登李迅的文章,题目是《非洲南部的七首——博茨瓦纳》,摘要如下:千里迢迢去到南非高原之国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笔者跨越重洋,飞渡几千里,到印度洋的另一边——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去工作。
    当时我是一个联合国志愿人员,被派往该地负责教授“农村社会学”,向当地的社区发展工作人员传授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从一九七三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底止,只是短短的一年零一个月,然而这段日子却如此令我难忘。
    博茨瓦纳曾受过英国八十年的殖民统治(一八八五——一九六六)。一九六六年才独立。至今不过十年的历史。
    过去,介绍有关这个国家的资料实在很少很少。一般人对这个国家多么陌生。
    打开非洲的地图来看,博茨瓦纳是一个内陆国家,东北部与罗得西亚(津巴布韦)毗邻,东南、南部与南非相接,西邻是受到南非控制的西南非(纳米比亚),北部只有很小的一点与赞比亚相连。看起来,它像陷在白人种族主义势力所控制的地区的包围之中,但相反来看,它又像一把匕首,深深插进非洲南部白人殖民主义势力控制的地区。它的地理位置显得非常重要。
    博茨瓦纳的面积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在约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住着六十多万的人口。在那里,走了几里路,碰不到一个人,看不见一辆车是很普通的事。
    博茨瓦纳平卧在非洲南部高原的中央,平均高度达海拔三千三百英尺。由于它位处内陆,缺少湖海的灵逸,也难看到山川河岳的气魄。但是,站在这海拔三千多英尺的平原上,极目眺望,苍苍茫茫的原野,除了偶尔耸立着一两座小丘之外,好像是无休无止的向远方伸延着的大地,显露着一种原始的、大自然的美。这个大平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各种景色,下雨的时候,平原的上空像挂上一幅半透明的纱幕,雨后到处呈现着一片郁郁苍苍;在旱干季节里,黄沙地上尽是一堆堆的荆棘灌木矮丛;月圆之夜,挂在高原上空的月显得特别低,大地像给漆上了一片银白色。
    博国气候属于大陆性和半干旱的气候,每年平均雨量不超过十八英寸,而且很不稳定和分布得很不均匀;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东南和东北部地区。这里的天气,可以说得上变幻多端——在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时候,霎那间就会变为乌云密布,惊雷过后便是倾盆大雨。但是仅一会儿,又是阴霾退尽,晴空万里,天幕透蓝。春、夏、秋、冬的界限就不明确。全年气温大致上不太热,也不太冷。真正严寒的时间很短,多在七、八月间。真正酷热的时间也不长,多在十一、十二月间。冬天的气温与香港的冬天相差无几,但高原的风刮得颇凶,幸好,那里的寒冬是特别短。无论冬天,或是夏天,日夜之间的气温相差很大。人们在什么时候出外远道旅行,手里必然携备一张毛毡。这里基督教的影响很深,国民信奉基督教很普遍,每逢圣诞节,这里就象香港一样弥漫着节日的气氛。牛只多少表现身价高低
    博茨瓦纳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家。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以耕作和畜牧为生。
    农作物以高粱为主,其次有玉米、小米、豇豆等。农民日常的食物是一种高粱糊。由于雨水稀少,地面水源又不稳定,河流没有整治,大部分时间露出干涸的沙底河床,缺少水源,农业便没法发展。当地人民把农作物的种植看成仅是提供基本口粮的经济活动。所以,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可耕地受到利用。
    因此,畜牧业实际上才是博国农业的支柱,也是博国国民经济两大主要命脉之一(另一是矿业);肉类出口占每年出口总值百分之五十以上。博国广阔的草原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国土地有百分之六十适宜于放牧,然而水源缺乏,故此仅有三分之一能牧用作畜场。
    牛、羊是当地主要牲口,其数目之多竟比博国人口多出数倍(牛、羊各一百三十万头)。放牧便是每个乡间孩童生活的一部分。牛是当地人民的命根。拥有牛只多少固然是财富的标志,更是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在农业的耕作上,牛仍然是主要的动力。
    博茨瓦纳的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困难亦不少。博国政府为了解决困难,遂邀请了一大群专家——来自联合国的、美国的、英国的——来协助发展农业经济。这些专家们一搞便是一堆堆的研究报告,谈到农业发展的困难,就是没有水啦、土壤肥力低啦、耕作机械落后啦、牲口太多吃光草啦、人口生长率过高啦,牲口疾病没预防啦——一大堆。解决方法呢?他们就不谋而合地说——向外国多买些拖拉机啦、化肥啦、减少人口增长率啦(美国更免费奉送避孕套)、多请些专家来改良耕作方法啦,等一大套。这些专家有时走到乡村里去指手划脚一番,搞得当地农民头晕脑胀。
    但是,若按照专家们的意见去发展农业,博国的农业经济就只会愈加落后。试问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哪来庞大资金去买机械、买化肥;哪来技术人员去埋头搞研究。即使有能力采购,还是要继续依赖别人的。可笑的是,对一个人口密度每平方里三人的国家却要控制人口,且积极地在推行。
    博国农业经济的潜力只有靠“自力更生”、走群众路线才可以发挥起来。就说“水”这个问题吧,并不如专家们宣扬的那么严重。雨量不稳定是事实,但博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因为没有系统地整治才变成干涸的沙坑。笔者到农村里去时,发现很多河流纵横交错分布各处,下雨时,河水淹没四周,雨过后,河水却不知消失到那里去了,都露出了河床。可见,若能发动群众修筑水利,“水”这个困难并非无法克服。(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三版)人多还是人少
    博茨瓦纳的工业现时还处于孕育阶段。在采矿业之外,可称得上稍具规模的就只有博茨瓦纳肉类工厂了,其余皆是些只有十余工人的装配、修补的小厂。所以,在博国,从各类工业用品到普通的消费品,从机器到小如一支笔、一支牙刷都要从南非入口。
    在强调“自由经济”政策下的博茨瓦纳,从南非来的白人、印度人资本家,垄断了城市的大、小商店,他们把从南非运来各种商品,以双倍甚至数倍的价格出售给博国人民,赚取超额利润。他们是不愿长期投资来开工厂,认为冒险太大。而博国本身的民族资本家还未形成。博国政府有鉴于此,已经开始立例限制资金的流出。
    因为工厂少,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极有限;于是每年大约有三万至五万工人到南非找寻工作。现时从博国去南非的“契约劳工”约占博国男性劳动力百分之四十,这数字不能说不惊人。“契约劳工”的汇款成为农村家庭主要收入之一。在农村主要现金收入依靠卖牛,而农村中百分之二十一家庭完全没有牛只,百分之四的家庭却拥有百分之三十的牛群。
    采矿业是博茨瓦纳唯一的工业支柱。这块土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殖民地统治时期的疏忽反而使博国的资源至今得到保存。矿物包括钻石、煤、纯碱、铜、镍、镁、稀有石矿、石棉、钨等。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经过详细勘测。在能源缺乏的今天,西方的工业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荷兰已先后通过经济援助的手段取得对石油、石油气、煤矿勘测开采的专利权。这样,美国的和平工作队、英国志愿人员、荷兰、德国、加拿大的义工——一窝蜂的涌到博茨瓦纳来“帮助”该国“发展”,当然也包括“帮助”博国把牛肉、钻石、铜等运到他们那里去。
    笔者虽然生活在那里只有十三个月,各种新、老殖民主义的花招,五花八门的怪事都看到不少,令人气愤不已……
    纵然博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大块未经开发的土地,国民经济却非常之脆弱。进入了七十年代,博国的经济已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一方面,百分之百的工业产品依靠入口;另一方面,其国民经济收入又主要靠肉类和矿物的输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便直接地转嫁到它的身上。最近,通货膨胀、铜价下跌、共同市场对博国肉类进口税的增加——都为博国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
    自从独立以来,由于种种的历史因素和地理关系,它一直被笼罩在拥有强大的经济及军事力量的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的阴影下。这个新生的黑人国家要与贫穷斗争,就先要与南非种族主义的控制进行斗争才成。
    它四面皆被白人政权包围着,所有货物的进出口不能不经南非,不能不暂时依靠南非的运输系统。一条横跨博国东部把罗得西亚与南非连接起来的铁路,也是博国仅有的铁路。这条唯一的铁动脉却被罗得西亚白人政府所控制。
    它没有自己的货币,南非的兰特亦是博国流通的货币。因此,它没有独立的金融政策。
    它没有独立的关税政策。因为,它是南非关税系统的一部分。我在博国时,从香港寄给我的物品全部都是先在南非比勒陀利亚打税,在博国邮局付款。
    而另一方面,博茨瓦纳据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然是一个黑人的独立国家,汹涌澎湃的民族主义就促使博国人民对非洲南部兄弟的解放运动有更大的贡献、支援。
    可是,经济上受着南非白人政权的制肘,在政治上便无法作出反对南非的行动。故一直以来,博国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中立姿态——对南非的种族歧视,博国政府“口头”上公开地反对。对于非洲南部的自由战士们却请他们体谅,不要利用博国作为出击的基地。
    一位南非的黑人学生领袖逃到博国,最后却被一个邮递包裹炸至血肉模糊。在法兰西城,一位津巴布韦的自由战士竟于光天白日下给罗得西亚的警察殴至重伤,然后掳回罗得西亚。当时笔者刚在该城,虽没亲眼见到,但那种紧张的气氛仍盘旋于脑际。影响发展的两个因素
    博国政治上能否更加独立自主,对非洲南部的解放运动能否作出更大的贡献决定于两个因素:一、国内的经济发展;二、非洲南部解放运动的发展。
    仅仅有六十余万人口的国家,经济上减少收益对国民收入便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采矿业迅速地发展,钻石、铜、镍、煤的开采给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虽然,跨国公司们所得的更大),博国政府的经济力量渐渐增强。总统卡马爵士在一九七四年已经宣布,博国将设立中央银行,于今年(1976)七月开始印行自己的货币,摆脱南非在财经上的控制。另外,政府更宣布在不久将来把铁路收归国有。
    自从一九七四年葡国政变后,随着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先后独立,博国在非洲南部的政治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博国政府对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态度愈加强硬。据新闻报道,津巴布韦的战士在博国与罗得西亚边境开辟了一条新战线。最近,博国边防军频与罗得西亚方面枪战,更擒获了几个美国和比利时籍的罗得西亚雇佣兵。
    非洲南部的形势正在急转直下,南非白人政权的寿命已时日不多了。非洲南部人民要站起来了,博国人民也要站起来了。
    一九七五年一月,中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今年七月二十六日,博国总统卡马爵士访问中国,到北京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