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17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八月十一日刊登马迪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苏联否认核爆炸违反苏美协议》,摘要如下:
    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昨天否认苏联“违反苏美协议”进行地下核试验。
    这一声明是以否认埃文斯和诺瓦克两位专栏作家的说法的形式出现的。这两位专栏作家于上星期四在报上发表文章说,苏联进行的两次核爆炸“大大超过了”商定的十五万吨的限额。
    新闻秘书内森说,美国科学家还没有确定苏联于七月四日、二十九日进行的两次试验的确切规模。内森说两次试验的规模“在十五万吨左右”。
    福特总统在上个周末接见一些通讯社的记者时说,根据美国专家们的报告,苏联进行的两次爆炸“介乎十万吨与三十万吨之间”。
    总统说美国科学家“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他还说,“等他们向我报告了最后的结论之后,我将就我们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公开言论作出决定”。
    基辛格国务卿上星期四在伊朗同随行记者说,苏联的两次爆炸有可能违反了有待参院批准的两项新条约的精神。
    基辛格的随行记者获知,基辛格认为在两国政府批准这两项条约之前,双方都会遵守十五万吨的单项爆炸限额(两项条约中都是这样规定的,十五万吨即爆炸力相当于十五万吨TNT)。
    福特总统已于七月九日将这两项彼此密切联系的条约的文本提交给参院。这两项条约都是有争议的,看来这一期国会大概不会就它们作出决定。
    然而,苏联大使馆昨天发表这个不寻常的声明,目的可能不限于表示苏联在地下核爆炸的争端中所采取的立场,他们可能还有更大的目标。苏联大使馆知道,福特政府目前正在重新研究美国在陷入僵局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的立场,试图在美国总统选举之前订立那项姗姗来迟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关于限制战略武器协定应该包括什么内容,总统和他在共和党内的竞选对手有很大的分歧,福特政府内部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也是有分歧的。关于苏联最近进行的地下试验的争论是关于整个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争论的一部分。
    苏联大使馆昨天的声明中没有把武器试验和用于和平目的的地下爆炸区别开来,因此就使有些问题仍然悬在那里没有答案,因为美国官员们说他们没有确定两次爆炸属于什么类型。第一次爆炸据说是在一座人们都知道的武器试验场进行的。
    公众最近才注意到另外还有一个复杂情况,这就是国务院在就武器试验协定写给国会的信中说,美国和苏联一致认为,由于事先难于对武器的威力作出估计因而有可能出现并非有意造成的稍许超过十五万吨的限额的情况。


    【美新处华盛顿八月十一日电】国务院副发言人布朗八月十一日新闻发布会
    关于苏联核试验照会——
    布朗说,苏联大使馆八月十日交给国务院一项照会,“答复美国”就苏联在七月份进行的,看来每一次都超过十五万吨级的核爆炸提出的“正式意见”。
    布朗说,“我们读了书面照会,我们注意到虽然照会没有具体说明这两次爆炸都不超过十五万吨的限额,但是它的确重申了苏联四月二日的声明,即他们无意采取不符合条约的规定的任何行动。”
    有记者问,国务院对苏联照会有什么反应,这位副发言人说,“照会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看”。接着记者又问这是否意味着“事情”已告结束。
    布朗说,人们继续对苏联的核试验表示关心,又说,“我们的情报机构继续在作估计”。他说,这种估计“要好几星期”才能搞完。


    【本刊讯】英《卫报》七月二十八日刊登赫拉·皮克的文章,题目是《俄国人把缺粮归咎于中央情报局的“造雨秘密计划”》,摘要如下:
    正当英国遭受干旱和缺水的时候,莫斯科的居民却泡在雨水中,缺乏雨伞。
    苏联的五年计划根本没有预料到这样大量的雨水。显然没有生产足够的雨伞,苏联当局不愿意动用硬通货币来进口这种东西。
    然而,大多数西欧和苏联集团的国家今年夏天都有同样的担心。反常的气候正在对它们的粮食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看来雨水多半下落在苏联,而西方却缺雨水。苏联宣传机构不时批评中央情报局在操纵气候并使其下雨。也许克格勃也学会了这种窍门,使西方遭受干旱。唯一麻烦的是,这种多雨的气候也影响了西德、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的粮食产量将会比原来计划的和希望的少,南斯拉夫还缺水,估计小麦收成比目标少百分之十。
    虽然西方特别是法国的某些农民对今年的作物歉收深感不安,但是西方的粮食情况不象共产党集团某些国家的粮食情况那样使人不安。在共产党集团国家,基本粮食正在变得严重缺乏。
    苏联现在承认,某些食品,特别是肉,供应不足。
    匈牙利是幸运的,虽然它也遇到干旱,但它仍设法生产出了多余的粮食,即使今年也是如此。保加利亚也是这样。东德今年的情况很困难。虽然东德的农业很可能是共产党集团中最有效的,但是干旱使产量减少了。它必须进口比通常多的粮食。
    在波兰,干旱使目前的食品危机变得更严重了。
    广泛猜测,东欧的歉收会产生政治上的影响。


    【本刊讯】在美国出版的《新俄罗斯言论报》不久前刊登C·罗日捷斯特文斯基的长篇文章,题为《一个效命克格勃的三面特务——记具有三重特务身份的间谍乔治·布莱克》,从今天起摘要连载如下:
    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把从事谍报活动的两面特务,看作间谍活动史中“最能令人感到兴趣和最能引人好奇的人物”。至于说到具有三重身份的间谍,他感到,“这就是在当代也是极为少见的”。
    英国人乔治·布莱克就是一个具有三重身份的间谍,杰泽夫·纽曼在《著名的苏联特务》这本书中写到了乔治·布莱克,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最有才干的特务之一”。他能同时为三个主子“服务”,而主要的是为苏联“服务”。乔治·布莱克的案件是从审讯开始的,那时,他的身份已被公开揭露。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在伦敦中央刑事法庭审讯了他,宣判他为“外国”(苏联)的利益而进行间谍活动的罪行。当时他快三十八岁,已经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
    “你的书面坦白材料供称,你在这几年中是一名领取报酬的外国间谍。”法官洛德·帕克对布莱克说,“你给这个国家的很多间谍传递了极为重要的国家机密;你也承认,每一份重要文件,你都把它摄成照相复制品,以便递交给苏联间谍。按出生你不是英国人,而是取得英国国籍的人。很多年来,你一直是英国政府机关(外交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你信赖,所有这些不得不使法院认为你犯有背叛的罪行。你的叛变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根据各种犯罪条例,法院判处布莱克四十二年徒刑,没有上诉和赦免权。正如新闻记者报道的,布莱克的整个案件被一幅神秘的密幕所遮盖着,审讯不准旁听,新闻记者每天也只许可参加八到十分钟。布莱克听完判决,脸色苍白,随后就失去知觉,跌倒在地。他被送往监狱医院,在那里躺了几天,渐渐地从休克中清醒过来。他也好,他的朋友们也好,都认为这种惩罚在英国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况且,又是在和平时期。
    布莱克的监禁和审判,使英国情报机关的声誉受到强烈影响,外交部也同样受到了这种影响。英国人不得不立即改变情报机关中的很多方面,某些部门还必须撤销。布莱克知道的机密太多,因而,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也会了解这些机密。乔治·布莱克作为被判有罪的特务,送到了肯辛顿区沃尔姆伍德·斯克勒勃的伦敦监狱,并被安置在“德”字区段的牢房中,那儿已经关有三百一十七名囚犯。就这样,布莱克开始了持续五年的监狱生活。
    无论是对遵守监狱制度,也无论是对剥夺他的自由,三十八岁的布莱克都不愿容忍,也不能容忍。他不动声色地开始准备逃跑,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新的、不寻常的事儿。别看这样的年龄,可他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布莱克的第一次逃跑是发生在荷兰,那时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他的名字叫乔治·贝尔。
    一九四○年春,希特勒军队突然进犯荷兰。那时,乔治·贝尔在鹿特丹市的一个学校读书,对政治问题并不感兴趣。由于告密,说他是犹太人的儿子,他被盖世太保的走狗逮捕,并关进了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拘留营。在学校时,乔治·贝尔是一名优等生,尽管是犹太人出身,他还是幻想成为一名路得派新教的传教士,然而,德国人对鹿特丹的轰炸,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的父亲艾伯特·贝尔死于一九三六年,是一个相当富有的犹太人。他出生于开罗,并在那儿取得了英国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艾伯特在英国军队中服务,干得很出色,由于勇敢获得了多枚军功勋章。战后,他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来到了荷兰。艾伯特的妻子,乔治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荷兰女人,由于丈夫的护照,就被看作是英国国民。因此,他们的儿子乔治,也把自己算作英国人了。
    德国人来到鹿特丹市以前,乔治的母亲就带着两个女儿疏散到了英国。在这件事上,一个不列颠情报机关的军官蔡尔德帮助了她。
    乔治没有来得及同母亲和两个妹妹会合,因为荷兰的纳粹分子出卖了他,他被盖世太保的走狗逮捕,并关进了集中营。在这个集中营里,被捕的人说着欧洲的各种语言,年轻的乔治很快就有了几个朋友——英国人和荷兰人。他认为自己是很幸福的,因为在德国人轰炸和鹿特丹市大火期间,有半个城市被毁灭,三万多居民死亡,而他却得幸免于难。
    “为此,我发誓要向纳粹分子报仇,”乔治回忆着,“但要达此目的,我就必须逃离集中营”
    。
    关于自己的逃跑计划,他任何人都没有告诉,这是由于耽心奸细告密。夜里,他利用换岗的时机逃跑了。当乔治感到自己已获自由时,他就向东方逃跑,逃往住在瓦尔恩维利德的叔叔那儿去。白天他躲藏于野外,夜里赶路,尽量避开路过的汽车。他用田野里能找到的东西充饥。
    乔治终于勉强走到了叔叔那儿。他在床上躺了好几天。稍后,叔叔就把侄儿送到一个认识的农场主那儿,这样比较安全些。十一月,乔治加入了地下抗战组织,积极地同德国人进行斗争。他所参加的那一组的地下工作者,专事切断电话和电报线,扎透德国人汽车的轮胎。因此,德国人对被捕者根本不经审讯就残酷地枪杀。
    (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