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西德共产主义联盟理论刊物《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第四期(六月出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经互会”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剥削工具》,摘要如下:
    发展苏联和参加经互会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享有最大的优先权。苏联领导的政策认为经互会内部关系的发展也是发展苏联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样板。苏联在经互会内的地位苏联在经互会内的特殊地位首先表现在苏联不参加专业化计划。苏联关于经互会问题的标准文件《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文中说:“在这里必须指出,‘专业化’这个概念不完全适用于象苏联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目的显然是,在它的经济发展中根本不参加或者只在不重要的产品方面参加国际专业化,而强迫其他经互会成员国实行最严格的专业化。因此,强迫经互会其他成员国进行专业化生产首先起到使这些国家的市场向苏联产品开放的作用。
    如果苏联要不是通过经互会小国向它开放市场而能长期保证巨额收入的话,那么外贸结算就会始终是巨额入超。换句话说:苏联通过在经互会国家的市场上销售货物获得利润,用这些利润去弥补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它从这些国家主要购买现代化机器和食品)贸易中的赤字。还必须指出,苏联作为空腹的超级大国还欠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债,估计有二百亿美元的外债;仅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债务就达六十亿马克(约合二十二亿八千万美元)。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在经互会市场上获得的利润,这些外债还要多得多。我们要看到,这就是一个残酷的掠夺过程。经互会内部的“分工”在机器制造方面,捷克斯洛伐克被迫专门生产重型机器和设备(如切削机床、轧钢机、动力和化学设备以及一些企业设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分工项目是电子技术、仪器制造、生产采矿设备、运输机器、露天矿设备、化学企业和印刷企业的技术设备以及轻工业企业设备。匈牙利专门生产通讯设备、仪器、高压电设备、柴油发动机和大轿车。波兰分工生产采矿设备、铁路设备、运输设备、建筑和修筑公路设备、造船和一些种类的机床。保加利亚被迫专门搞农业产品,蒙古专门搞牧业。
    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九七四年的统计年鉴材料,到一九七二年专业化的结果是:蒙古停止了石油开采(而苏联的开采量却继续增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矿砂开采量减少到一九六○年的六分之一,捷克斯洛伐克减少了一半(而在苏联却增加了一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生产的切削机床比一九六○年减少了一半(而苏联却增加了大约百分之二十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拖拉机生产则减少了一半以上(而苏联比一九六○年增加了一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停止生产收割机,罗马尼亚比一九六○年减少了一半(而苏联却增加了将近一倍)。人们可以看到,那些不值一提的商品或商品种类苏联都停止生产了,凡是一个或几个经互会国家停止或减产的东西,苏联都增加了生产。苏联对原料的垄断如果人们看一看在经互会小国和苏联之间的贸易中各种不同的货物所占的比例,那么就不难断定,苏联用什么手段能使形式上平等的经互会小国服从于它的意愿,即利用经互会小国对苏联的原料和燃料供应的极大的依赖性。通过抬高物价进行掠夺原料和燃料是苏联向经互会小国的出口中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大多数经互会小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工业成品,社会帝国主义理论家认为“没有国际价格,没有世界市场价格”。
    那么苏联向经互会小国出口原料和燃料时所使用的这种不受季节性影响的国际市场价格是一种什么价格?这种价格决不是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原料生产国为自己的原料所得到的价格,而是控制着原料和燃料市场的帝国主义垄断集团所规定的价格:是垄断价格,对第三世界原料和燃料生产购买国来说,纯属剥削,对世界市场上的购买者来说纯属掠夺。这种价格包括垄断利润。
    石油价格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石油的国际市场价格多年来一直是由石油卡特尔这样规定的,即成本最高的产油地区即墨西哥湾地区的生产成本再加上横渡大西洋的运输价格,那怕是在伊朗开采的石油到印度去买也是这种价格。据石油康采恩宣布,一九七三年的绝对利润为百分之二十八到百分之四十七。这就是苏联向经互会小国要求的“不受季节影响”的垄断价格。因此,苏联所起的角色绝不是一个石油生产国的角色,而是扮演着一个在国际上进行活动的石油康采恩的角色。经互会经济的军事化此外,经互会今天也是主要使苏联的经济军事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也就是说,是为用军事手段争夺市场、资本投资地区和势力范围作准备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公开说出这一目的:经互会内一体化的目的之一是“加强经互会各成员国的防务能力”。“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合作加强了社会主义各国大家庭的防务能力。”
    同时,苏联专家和苏联的党羽在他们的报刊上公开说,这是为了保持并扩大对各种敌人的现有军事优势。而国际分工恰恰能“扩大联合武装力量经常保持对帝国主义敌人的物质技术优势的基础”。苏联利用帝国主义的世界经济制度在此期间,苏联领导也不再否认,苏联的新垄断资产阶级参加了国际帝国主义争夺出口市场、资本投资地区和势力范围的竞争,也不否认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价格对经互会小国进行掠夺。苏联还捏造了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帝国主义世界市场现在已成了帝国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的一种混合物。其论据是很有意思的,它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苏联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时所使用的手法:竞争者有目的的压价(即大倾销)。苏联的资本输出到五十年代中期经互会内部提供贷款的目的是为了使成员国能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贷款是无息的,或者是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二的利息。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领导首先考虑的问题是通过迫使经互会小国搞专业化开放并保证其市场。
    采取的下一个步骤就是把贷款关系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资本输出的手段。
    复辟了资本主义的苏联的一个经济原则是,贷款关系必须对债权国“有利”。
    这样,苏联就开始以资本输出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一九五八年以后,苏联设立了无数国际银行就证明了这一点。帝国主义用反动的理论进行伪装苏联领导在把经互会各国置于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掠夺机器经互会之下时采用了一系列反动理论。其中有两种理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即混合国际市场的理论和外贸价格计划性的理论。
    在这里还必须提一提这种说法,即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已不可能了。这是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直接敌对的理论。苏联领导企图利用这一理论使其干涉为自由而斗争各国人民的事务成为合法化。
    社会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专家们认为,拒绝承认苏联的领导地位,拒绝服从国际分工,将会给苏联带来危害。根据这种看法,苏联领导就坚决要求经互会其他国家服从它的剥削、掠夺体制。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十二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重新考虑东欧问题》,摘要如下:
    福特总统和卡特州长最近就东欧问题进行的辩论,如果会鼓励美国人认真地研究那个复杂地区的实际情况的话,那倒会是有些益处的。目前党派政治斗争中的这场激烈争辩,恰好是在东欧发生一系列使苏联的霸权受到威胁的大动乱之后二十年。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东欧,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中间,当红军追击希特勒溃退的军队而大批经过那个地区时建立起来的。
    现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三十年,东欧在政治和经济上出现了极为不同的景况。东欧包括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在内。阿尔巴尼亚是苏联的公开敌人,因为它是莫斯科的劲敌——中国——的一个有效的盟国。南斯拉夫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国内安排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苏联,但是,它的对外政策常常是同莫斯科一样的——虽然并不总是这样。罗马尼亚在国内实行的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的专政,但在国际舞台上,它是强烈要求真正民族独立的共产党国家。它强调自治,办法是奉行某些跟苏联非常不同的对外政策,例如,它承认以色列。
    在面临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如果用简单的陈词滥调或公式来表示东欧的特征,那是错误的。美国所需要的是,对每个东欧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这种政策既要分别考虑到这个国家形势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在帮助这些国家中的每个国家走向比较美好和独立的未来时,美国的潜力是有限的。


    【德新社波恩十月十二日电】题:组阁——各种问题
    波恩执政联盟伙伴社民党和自民党,面临着就今后四年共同执政的纲领而进行的谈判,其中一部分谈判是非常艰巨的。首先,福利政策带来了很多冲突的因素,因为两党在已变得十分迫切的整顿年金支付问题和限制卫生事业费用问题上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在税收政策和经济结构政策的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分歧。而在对外和对德国问题的政策上以及国内政策其它领域里,例如在继续进行法律方面的改革和内部安全的问题上,两党之间可能会顺利地取得进一步的谅解。
    联邦的某些部目前根据联邦总理施密特的要求,正在制订施政纲领中各个方面问题的一些内容。关于目标设想的材料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在十九日以前要提交给联邦总理。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联合执政党的首脑们打算于十月二十五日开始进行联合执政的实质问题的谈判。十一月初将在由政党、政府和议会党团组成的委员会里继续进行谈判。
    对外和对德国问题的政策:欧洲统一,继续实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以及逐步改善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重点。波恩外交政策方面的活动可能比迄今为止更加取决于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决南北方之间的冲突。此外,联邦总理施密特还宣布,他的政府在下一段时间里将要更加集中精力来过问中欧双方均衡限制军备的问题,并且试图给维也纳裁军谈判以一种政治推动力。外交政策的另一个重点将是准备明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欧安会后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将讨论赫尔辛基决议实施的情况。柏林在欧洲和国际合作——不光只是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应当加强,该城市在四国协定基础上同联邦之间的连接应进一步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