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6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七月二十九日一期刊登该社出版局长、评论委员佐藤纪久夫的一篇文章,主题是《战后三十年的日本》,副题是《资源小国的前途危险》,摘要如下:
    第三十届终战纪念日行将到来。此刻,忆及战后三十年,回顾我国的历程,并展望将来,恐怕并不是徒劳无益的。奇迹般的发展由于战败,我国失去了百分之四十四的国土,仅非军事资产,就损失了四万二千亿日元(按一九四八年官定价格换算),还有,因海外归还者的流入,人口也增加了约六百万,在一片焦土废墟上,成群结队的难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过了四分之一多世纪,现在我国已发展成为现代大厦和工厂林立的经济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即将达到一年五千亿美元的水平。
    不过,在此过程中遇到许多幸运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由于朝鲜动乱的爆发获得了近十亿美元的特需收入,这笔收入是经济开始飞跃的跳板。中苏对立的加剧削弱了中苏对我国的渗透力。成为很大支柱的,乃是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确立。
    任凭世界的各个角落战火风潮起伏,我国的安全纹丝不动,国家和国民都能够安然地朝着从经济复兴到经济增长的道路突飞猛进。美国通过日美安全条约提供的核保护伞,有可能使我国的防务力量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并且能够蔑视苦于国防预算压力的各国,分享和平国家的繁荣。
    在经济环境方面,我国是幸运的。五十年代后半期,充分运用积累有了增加的外汇储备,大手大脚地从海外购买了资源、能源和粮食。生产扩大了,设备大规模地更新了,新的技术引进了。经济滚雪球似的扩大了,繁荣仿佛是毫无止境的。一九六六年达到一千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十年后增长近五倍,发展是令人惊叹的。给繁荣亮起了红灯
    不过,已经是给这一空前的繁荣亮起红灯的时候了。一九七三年秋石油冲击之后气流的急剧变化,把资源小国日本的危机现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的资源消费国,作为资源进口国,占世界之首。在国际上甚至于叫喊确保资源国的管辖权,我国已置于被整个世界冷眼相看的财主爷的地位。
    在如此恶化的经济环境下,只要一想到我国的石油和矿物等资源依赖海外的程度超过百分之九十多,以及粮食自给率国内生产的卡路里同总摄取的卡路里的比率只占百分之五十三的情况就不难了解,这是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现实。因为这活龙活现地暴露了由于是经济大国才出现的弱点。对我国说来,这正是生存之危机。今后的前进道路首先可以说的是,就日美安全保障体制而言,美国对日本作为粮食供应国和日本的商品市场都占有居压倒优势的比重。既然如此,日本则要留意不改变同美国的合作关系。
    第二、美国从印度支那撤退没有给美中苏的均势造成重大影响,应该根据这种认识来展望亚洲形势,不能以美国的后退和中苏的胜利这种单纯的格式来预测将来。为着预卜印度支那的今后,需要相当大胆,从总的方面说,看来很可能成为不结盟的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我国的关系将产生巨大的困难。
    最后剩下的问题乃是为了对付世界性的资源和粮食枯竭的危机,不能不认为,不确立资源小国的外交哲学,在国际上掌握主动,前途就是危险的。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七月二十二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破灭中的日本经济的神话》,摘要如下:
    日本经济的神话到处都在溃灭。表明这个神话溃灭最严重的是地价下跌。迄今为止,只要购买土地就一定有赚头。其背景是曾经有这样一种神话:在狭窄的日本,因为土地的绝对量小,所以地价有涨无落。自前年以来,紧缩银根、修改土地税制和为克服通货膨胀而控制总需求以及萧条接踵而来,造成了全国性地价下跌,这是未曾预想到的现象。
    个人消费不畏萧条而稳步增加也曾经是日本经济的神话之一,但这也完全破灭了。个人消费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是战后第一次。
    在过去的几次萧条中,出口总是经济的救世主。这个神通这次也已行不通了。
    并且,无论怎样走下坡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也不会下降这种过去所说的国民总产值的神话,也象朝露一般破灭了,停滞在不增长的水平上。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七月十六日以《贸易明显地出现“缩小”倾向,大藏省宣布今年上半年的进口相隔十三年之后低于去年的水平》为题报道:
    大藏省六月份统计表明,出口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百分之八,进口减少百分之十八点三,大幅度下降。从一月——六月的上半年合计来看,进口从六二年以来相隔十三年出现了低于上一年同期的水平,由于一直在增长而变得强大起来的日本经济因萧条不得不掉了“肥肉”而变弱小了。


    【本刊讯】香港《南北极》(月刊)七月十六日一期刊载丁依所写《〈守父灵一月记〉读后》一文,摘转如下:
    蒋经国曾先后三次公布他的日记。第一次,记上海经改失败的经过,定名为《沪滨日记》,发表于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第二次,从一九四九年六月一日,蒋介石被逼下野,到西康失守,父子决心在台重整旗鼓,再接再厉,告一段落。先以《危急存亡之秋》面世,一九六七年,合其它的文字,改名《风雨中的宁静》出版。这篇《守父灵一月记》发表在父丧之后,发表在“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之后,时机不同,意义不同,自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就和前两次迥然相异。
    日记记的个人私事,通常在身后发表,起码等一段相当不短的时间,才展现到读者面前,当史料,当文献。而昨天的事,今天就拿来发表,倒是破题儿第一遭。
    经国有他率真恳切的一面,但也从他父亲那里承袭到一些矫揉造作的工夫,正是阴有一套,阳也有一套。有人批评:“既然日记是他个人的私事,私事何必公诸《中央日报》?”从研究分析的角度看,透过日记,让我们来了解了解他在四月风暴里的个人心态、家庭关系、健康状况、和他对时局的前瞻——包括对局势的反应,自身的处境,《守父灵一月记》依旧算是一个重要文献。
    经国的原意,是要人相信他自己是忠臣孝子,他父亲是德配天地的完人。因此处处着墨,蒋先生的仁政爱民,高瞻远瞩,不出一般宣传文字的范畴。不过,宣传总是宣传,经不起推敲的。
    “私仇可以不理,大仇不可不理,因私仇者个人之仇,大仇者国族之仇,大丈夫可不计私仇,但不可不报国族之大仇也。”引用这段话,是要说明蒋先生的“无私无我”的为人处世的基本精神。如果蒋先生真有如此光霁日月的胸怀,那末,我们不禁要问,杨虎城满门杀绝,张学良终生监禁,究竟算是报的私仇,还是报的“国族之大仇”呢?阮文绍乘人之危,抢夺台湾控制下的南沙群岛。现今落荒逃到台北,经国大发慈悲,赠水果,以示同情和礼遇,这又是甚么样的“无私无我”的精神呢?
    五伦中,除了父子,尚有兄弟,姑不论蒋纬国的来历如何,法律上他是蒋门后代。兄弟不睦,早有传说,可是蒋(介石)先生尸骨未寒,掌权的长兄竟效曹丕煮豆燃豆萁,刻薄地对待同父异母的纬国,而且明目张胆。
    十几年前,韩国发生政变,纬国毫无忌讳地说:“变变总比不变的好。”提到经国,“现在我们的军队还成甚么体统呢?老百姓都当了上将。”
    经国和这位放纵不羁的小兄弟,是相当格格不入的,所以经国掌绾了兵符,纬国自国防部五厅厅长下来后,只能弄个聊胜于无的作战学院院长,消磨消磨剩余的体力。
    《守父灵一月记》,蒋门的老少子孙,个个提及,偏缺纬国。根据现场照片电影,纬国是在场的,不过,经国吝啬到把纬国和家人并列,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兄弟形同陌路,已是铁般事实。
    纬国明白他自己的处境,这几年特别喜欢喝酒,借酒浇愁,酒后牢骚枉断肠,他一度想离开台北,做个外放的小国大使,在蒋(介石)先生生前既不易实现,现在的希望更落空了。
    别以为经国事业节节高升,由一人之下,升为千万人之上,兢兢业业守了几十年,终于坐上父亲的龙椅,此后可以顾盼自豪,为所欲为,事实上,他却是那个小岛天地里最孤独的人。父执辈的和他格格不入,所以老臣如张岳军之流,经国一得势,即遭无情排除。他认为最可信的,是赣南复兴岗出身的干部李焕(锡俊)、王升(化行)等人,但是,他们的才具有限,何况君臣间尚有距离,侈谈交心。
    守丧期间,经国之孤独,跃然纸上,正是欲吐还休,试看下列记叙:“子夜,独自跪于父灵之前哀思自省良久,时虽深夜,余何能安睡耶?”(四·一四)
    “傍晚独自徘徊于园中,斜日西沉,犹有余晖,忽见彩霞日云奇景!夜不成眠。”(四·一五)
    “余夜宿于父灵之旁,不能入睡,子夜起身坐于灵堂久之,深有空虚寂寞之感。”(四·一六)
    “……余守灵于此,心情始终忧伤而感寂寞,每于子夜仰望明月,倍觉凄凉……”(四·二六)
    文中提到三个朋友,一个是洋人,曾在台湾担任美军顾问团长的威烈拉,“在悲伤患难之余,尤感友情之可贵,美国友人如威将军者甚多。”另两位是政务委员周书楷、前国防部长黄杰。“今日约书楷兄同乘车来回北部横贯公路”;“达云兄来慈湖吊祭,哭泣伤痛,令人感动亦愿激。相谈甚久,二人共进午餐,人在悲痛之时,益感友谊之可贵。”
    比较和经国亲近的,其实祗有湖北周书楷一位。书楷才学平庸,唯做官有道,也许这点被他看上了,获得“乘车来回北部横贯公路”的宠幸。
    老一辈朋友,仅记“下午,立夫兄来慈湖向父灵献花行礼。”其他一概略而不提。CC系过去与经国曾经交过恶,到台湾后,陈氏兄弟,放逐的放逐,卧病的卧病,十年前,结束了他的皮蛋生涯,“四书”专家陈立夫摒挡回台,蒋先生的用意,就是要用团结来烘托烘托等待接位的儿子,当然,今天的CC巨头,祗是供着的牌位,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父丧兼印支解体,诚然是场来势凶猛的风暴。但是,用得着哀恸逾恒,徬徨不可终日吗?经国的情绪向来是不稳定的,冷酷的时候,大动杀机,激动的时候,涕泪滂沱。现在,蒋介石已在时代的浪潮中消逝,距离经国自己的殒落,可能也不太久了。因此,触景伤情,看不得日落的孤雁,听不得飞禽的哀鸣,幽静的时候嫌孤寂,苍茫中怕失落。
    读完《守父灵一月记》,经国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像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了。
    五月二十八于华盛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