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13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布鲁塞尔十二月十日消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约瑟夫·伦斯十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摘要如下:
    到目前为止在装备更大程度标准化问题上采取的积极行动,将于明天在理事会会议上由外长们集体讨论这个重要议题时具有更广泛的政治意义。我了解到有些国防部长将留在布鲁塞尔参加这种讨论。我自己得到的明确印象是,为了在将来避免在武器研究、试制和生产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重叠现象和在鼓励进行联合采购努力方面取得更大成就,目前具有的政治意志程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
    这次外交部长会议,是今年夏天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结束时签署最后文件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因此,我期望部长们回顾一下在那次事件约四个月以后,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如何。我本人曾经希望将能报告说,在欧安会所有与会国中间不仅将能贯彻赫尔辛基文件的文字,而且将能贯彻文件的精神。但情况并不如此。的确,在我看来,所取得的结果是相当微小的。
    与此同时,在研究东西方关系现状和仍在准备的两个谈判——关于共同均衡裁军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前景时,我认为部长们不能忽视在会议桌以外会发生什么事情,不能忽视苏联人的军火库是如何在全面地,特别是在海上正在不断地得以加强以及他们打算如何在全世界行事。在全面研究形势时都要不可避免地清醒考虑这些因素。
    就经济而言,一九七五年对北约国家来说是困难的一年,有不少国家的防务努力虽然已经按要求减少到最低限度,但不幸地是它们还在减少。我们还有的困难是,我们各个盟国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影响到我们的团结的紧张状况,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克服。我希望,将利用有关国家的部长们在布鲁塞尔参加会议的机会,来设法促进有成效的发展。
    【法新社布鲁塞尔十二月十日电】伦斯先生在回答关于苏联的问题时说,他并没有把侵略意图推在苏联身上。他说:“不过意图是能够迅速改变的。而且,它的军事力量会给它以施加政治压力的机会。”
    他说:“北约力量如有可能削弱,那就会是一种挑衅的根源。”美驻北约代表团发表声明说布鲁斯将于明年一月退休
    【合众国际社布鲁塞尔十二月一日电】美国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表团今天说,美国驻北约组织大使布鲁斯将于明年一月底退休——但不是因为同白宫有争执而退休。
    在该代表团发表的一项声明中,布鲁斯把那些说他辞职是因为他对白宫对他的待遇感到愤怒的报道称之为“全然是不正确的”。
    声明说,七十七岁的布鲁斯曾在九月份告诉国务卿基辛格,说他希望在明年一月份退休。


    【法新社马德里十二月十日电】成千上万的马德里工人今天响应“西班牙民主委员会”和“民主同盟纲领”的罢工号召。
    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的行业中有建筑工人和冶金工人,还有保险公司的雇员。
    警察驱散了在保险业工会办事处举行的一次罢工集会。据说还在建筑工地上逮捕了一些纠察队员。
    【合众国际社马德里十二月十日电】左翼地下组织今天组织罢工支持关于政治自由和释放犯人的要求。在罢工中,数以千计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
    政府发言人说,马德里有一万四千三百名建筑工人和产业工人罢工。地下组织说,罢工人数要多得多。
    这些罢工是在三天“斗争日”的第一天举行的。举行“斗争日”的目的是向胡安·卡洛斯国王施加压力。第一批罢工计划在马德里举行,而后于十一日和十二日发展到巴塞罗那和其他城市。
    罢工是主要的反政府政党——从温和的天主教民主党人到社会党人、共产党人和毛派分子——组织的。
    在马德里,许多建筑工地不见人影,几所学院没有学生到校。官方通讯社的消息说,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地工厂的罢工是由于工资争端促成的,但是地下组织说,还有政治方面的原因。
    【合众国际社马德里十二月十日电】地下的各左翼团体加强了他们对国王卡洛斯的压力,号召工人和学生举行罢工罢课,以支持政治自由和释放囚犯。
    在马德里,革命工人组织——这是一个被查禁的共产党人左派团体——散发传单说,罢工行动必须是针对着卡洛斯的“法西斯君主政体。”有一个传单上印有一个拳头打在国王的脸上的画和一条“人人都来参加战斗”的口号。
    【美联社马德里十二月十日电】由于举行罢工和发生学潮,左翼反对派今天走向同卡洛斯国王和西班牙新政府发生新的对峙。
    据传,阿里亚斯受到这个国家右翼强大的压力,要他不要在内阁中任命过多的温和派或自由派。西—些文职人员要求国王释放全部政治犯
    【合众国际社马德里十二月九日电】在马德里,政府的高级文职人员散发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根据一项大赦令释放全部政治犯并允许政治流亡人员回国。在这份请愿书上签名的有许多老资格的文职人员,在签字的人当中有二十名西班牙驻外官员。
    【路透社马德里十二月十日电】几个中间派政治家昨天晚上向卡洛斯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释放在押的共产党领导人马塞利诺·卡马乔和神甫弗朗西斯科·加西亚·萨尔贝。


    不过,情况不会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现在用于苏联防空的四千架飞机中有多少将被用来和北约组织作战。即使只使用这个总数的一半,北约飞机在质量上的总的优势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包括导弹和高射炮在内的日益重要的地对空武器方面,苏联人在数量上完全占优势,质量上也占优势,只不过质量上的优势正由于盟国研制和部署新式武器而逐步减小。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其中包括火炮和导弹,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在武器方面,华沙条约组织对北约组织来说,最大的优越条件可能是它的标准化。不管是波兰人、东德人还是俄国人,使用的发动机、火炮、导弹、枪支和坦克,全都是一样的。后勤工作比较简单。训练和理论都以成百万的军队全使用同样的武器和车辆为基础。这一有利因素是北约组织永远无法抵销的。
    拿破仑曾为军事思想提出了一条很重要的格言,他提出,在战争中,三分靠士气,一分靠装备。仔细想想苏联在一次欧洲战争中的地位,就会得出结论说,在总的士气方面,其中当然包括政治上的稳定,苏联具有极为有利的条件。
    不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俄国这个国家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可能是靠共产党和克格勃的力量勉强造成和维持的。它也可能只是劳改营和坟场上的稳定。但稳定总是事实。
    直截了当地说,苏联对它的华沙条约同盟国的控制力量比美国对北约组织其它成员国的控制力量要强大得多。
    比较起来,北约组织是由一些高度独立的国家组成的松散的联盟,它们对有关美国指挥的任何暗示都很敏感。北约组织成员国可以退出军事一体化,如法国和希腊就这样做了。当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战争努力时,北约组织成员国竟拒绝给以飞机越境飞行权和加油权。成员国可以各自研制类似的武器,并竞相向其它盟国出售这些武器。北大西洋理事会设在布鲁塞尔,最高司令部设在比利时首都以南的卡斯托。唯一相似之处是,从一九四九年北约组织开始成立以来,盟军最高司令一直是美国人(华沙条约的总司令一直是俄国人)。但一些战区的重要指挥权却掌握在德国、英国、丹麦和其它国家的军官手中。美国的军事理论还常和其它一些国家防务机构的理论相抵触。整个这一套完全松散的组织,会使苏联的任何一个参谋人员感到愕然。
    对照着这些在战争中有利于苏联的强有力的因素,我们来研究一下对它不利的一面。当我们考虑在欧洲进行的一场大战、一场甲类战争时,这些有利条件显得更为突出。但是不管我们考虑的是拉丁美洲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还是中欧的“大战”,苏联的弱点却统统是一样的。
    第一个弱点是地理上的。俄国所处的地位,利于在一场大战中从一块大面积的陆地中心使用陆军和空军,但不利于使用舰队,而最近二十年来它为建设舰队花了大量金钱,费了很多心思,并投入了大量军用物资。在一场大战中要想阻止美国对西欧的供应和增援活动,在一场乙类或丙类战争中要想在亚洲、非洲、南美或中东加强苏联兵力,俄国人都将面临北角和达达尼尔海峡那样的通道问题。北约组织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堵住尚未进入地中海的黑海舰队全部舰只,并阻止已部署在地中海的舰只获得补给。在北边,苏联的潜艇和水面舰只将不得不在北约组织的飞机和军舰的监视和攻击下,驶过北极冰块边缘和北角之间的浅海区。有些苏联舰只由于强大空军的保护,无疑可以通过北边的这个狭窄的通道。但有没有可能通过足够的舰只,去执行苏联海军预定要执行的富于雄心的战略任务,即消灭美国的航空母舰、主要水面战舰和护航舰呢?
    苏联地位的另一个不利因素特别表现在在中欧打的一场大战中。那就是苏联部队的增援和补给在很大程度上靠铁路运输,这种对铁路的依赖比北约的任何一个盟国都大得多。
    但今天西方的情报专家们相信,苏联人在考虑进攻中欧时,他们想的是每天可以推进七十英里,如果能保持这样的速度,苏联军队要不了四十八小时就可以到达莱因河畔,一星期之内就可以到达英吉利海峡港口。
    苏联军队如果以这种速度推进,铁路后方仓库显然就不能适应要求。如果后撤的盟国部队在离开时毁掉铁路设施,那俄国人的补给情况就更糟糕。到那时,俄国人将不得不转而依靠卡车运输,而在这方面苏军是不如西方军队的。
    另外,苏联国内的铁轨比东欧的铁轨宽,这也使俄国人在从苏联往东欧运送给养和军队方面势必受到耽搁。
    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已使西方明显地看到它这种依靠铁路运输补给的弱点。依靠铁路运输的补给站跟不上装甲部队前进的速度,因而军队被迫依靠自己的卡车和从苏联国内征用的民用汽车来进行运输。
    这样,俄国对铁路的依赖就减弱了——虽然不能说完全消除了——内线作战所提供的战术上的灵活性。人们可能过分强调了这一不利因素。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来,已经过了七年时间,这期间苏联人分配给装甲部队的卡车的数量已经增加了。
    俄国人自己意识到他们对现代战争缺乏经验。一位苏联上校在开罗的一次鸡尾酒会上说,“你们比我们多打过两次战争”。(十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