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18日参考消息 第2版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题:《真理报》评苏美关系
    《真理报》指出,美国广大公众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发展苏美关系。该报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人民“主张同苏联会谈,以便寻求解决一些最尖锐的国际问题的办法和使苏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真理报》接着指出:“美国工商界对同苏联进行经济贸易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质变。”一些公司十分关心同苏联建立积极的商务联系。
    《真理报》接着写道,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新趋势是在赞成在对外政策方面奉行比较现实和灵活路线的人们与坚持“冷战”的人们之间顽强斗争的情况下为自己开辟了道路。
    报纸指出:‘“美国的反动集团曾经试图利用不久前的近东事件达到加剧战争狂热、增加五角大楼的预算和扩大对以色列极端主义分子的军援的目的。这些集团指望破坏国际形势正常化、首先是发展苏美关系的进程。”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题:苏美建交四十周年
    《消息报》写道,苏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建立外交关系是一个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举动。
    该报发表了斯图鲁阿就两国建交四十周年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强调指出,苏美建交四十周年正值苏美关系经历着由对抗转向合作这样一个根本转化之时。
    同时,苏美实业合作在迅速增进,而且,我们两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地以长期的、大规模的计划项目和交易为目标。
    斯图鲁阿指出,政策的现实主义总是会带来良好结果的。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苏美关系研究所副所长、苏联科学院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说,苏联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不断地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使合作建立在互利平等的基础之上,使世界局势的缓和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阿尔巴托夫说,如果美国也持这个观念,那末两国关系就可望出现最好的前景。阿尔巴托夫在莫斯科庆祝苏美建立外交关系四十周年的大会上讲了话。
    中东最近发生的事件证实了苏美关系好转的重要意义。阿尔巴托夫说,无疑,如果没有这种好转,如果不是孜孜不倦地为改善关系而努力,要停止那里的战争就会困难得多。


    【塔斯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题:铁托结束对苏的访问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席约瑟夫·布罗兹·铁托及其夫人今天离基辅回国。
    在汽车队路过的大街和广场上,数以十万计的基辅人亲热地向铁托和勃列日涅夫致意。
    【南通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南斯拉夫客人今天受到了非常亲切友好的欢送。在去基辅机场的途中,铁托总统受到了乌克兰首府成千上万居民的亲切欢呼。
    【南通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双方认为,最近的南苏会谈胜利告终。会谈从铁托总统一抵达基辅一直进行到今天,会谈之后,一致同意发表一项联合公报。
    铁托总统及其一行昨天是在距基辅约三十公里的扎列西耶度过的。在那里继续进行了南苏最高级会谈。铁托总统和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昨天用了一部分时间打猎。
    副总理兼外长米尼奇在基辅逗留期间,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进行了会谈,两位部长集中注意于国际问题并且特别注意于中东局势。
    【塔斯社基辅十一月十五日电】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今天已离开基辅返回莫斯科。


    【本刊讯】日本《国际时评》杂志一九七三年十月号刊登前日本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前驻南斯拉夫大使、外交评论家加濑俊一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勃列日涅夫外交的视角》。摘要如下:
    民族解放与和平共处构成苏联外交的两种手段,它如中国故事中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一样,很容易发生矛盾。克里姆林宫的外交有时陷入浑沌迷惑的状况,叫人不好理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我国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认为世界的现状是紧张局势的缓和已成定局,和平共处的时代已经来到,这种看法是有点过分乐观了。
    把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外交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者以国力为背景谋求伸张马克思主义,后者则为了伸张国家利益而利用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目前的苏联外交看来并不以意识形态为政策的主体,而是置重点于追求国家利益。
    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权宝座已逾七年,现在不仅在苏联而且在东欧各国,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对他个人崇拜的风潮;与此同时,他正在频繁地开展外交活动。
    苏联外交的最大课题是确保第二次大战的战果,而其焦点在于确立西方边界的安全。因此,它需要控制东欧和使西德变得无害。
    莫斯科和波恩的和解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通过一九七二年五月尼克松总统访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从对抗走向对话;勃兰特外交如果没有美国的保?v是决不会取得进展的。
    苏联在欧洲中部的德国的处理上差不多完全达到了目的。
    但是,苏联是贪得无厌的,这等程度的好处不能使它轻易满足。七月三日在赫尔辛基召开的全欧安全和合作会议正是苏联巨大的贪欲的一个表露。
    苏联之所以重视全欧安全问题,是为了制造紧张局势缓和的气氛,以阻挠欧洲共同体的政治统一,并且缩小乃至排除美国在西欧的军事存在。目前,有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警惕苏联使西欧芬兰化的呼声。
    勃列日涅夫访美回国后不久就把东欧首脑召到克里米亚,报告华盛顿会议的情况,取得了他们的赞同。但是,赞同只是表面的,东欧方面似乎表示了相当大的不满。如果苏联过分倒向美国
    ——在他们看来——,依靠苏联的东欧经济(通过经互会依附于苏联)就不能维持。而且,苏联标榜自己是个亚洲国家,倡议建立亚安体系,所以东欧方面可能反对说:“我们是欧洲国家,不能对苏联的亚洲习性产生共鸣。”总而言之,苏联现在极度害怕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由于和西方接触加深而遭歪曲,目前正陷入为压制萨哈罗夫博士等人的反体制知识分子运动而苦思焦虑的境地。
    美苏首脑会谈是一次确认并夸耀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体制的会议,它进一步表明了目前流行的所谓多极结构其实不过是两极结构的基层组织之类东西而已。就是说,并非多极结构取代两极结构,而只是两极结构岿然不动,在它的下面和它并列地产生了多极现象。
    勃列日涅夫访美的主要目的就是显示这个事实,自然也有对中国的考虑。北京现在继续采取从正面向两极体制挑战的态度。
    十四年前,赫鲁晓夫总理在夫人陪伴下带了一大帮人访问美国时,曾对艾森豪威尔总统信口开河地说:“到阁下的孙子那个时代,红旗就插在白宫上罗!”夸口说要埋葬美国。但是,这次勃列日涅夫只字不提意识形态,到哪里都是专门微笑,竟使随员惊叹说:“总书记来华盛顿后成了另一个人。”
    其实并非成了另一个人,而是竟装扮成了另一个人。人们也不是没有感到:就好象一只在深夜乱吠妨碍人安眠的野狗,突然象一只驯服的家狗似地摇起了共处的尾巴。
    看起来实在象是美苏蜜月,但是八月二十日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说,“苏联成功地试验了多核弹头导弹,所以两年内将部署于实战,到一九八○年将会威胁美国”,暗示需要修订已在莫斯科签署的核协定。看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美苏看起来是密切的,其实在两国关系上潜伏着微妙的因素。
    苏联为什么向日本频送秋波?第一个原因是对中国的考虑。苏联最讨厌美中接近,其次对日中接近感到不快活。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给了苏联以深刻的冲击。于是它在五月邀请尼克松去莫斯科,设法进行了反击。那是对中国示威。
    第二个原因是苏联经济停滞。为了改善这种形势,扩大同日、美、西德等国的贸易,吸收先进技术就是当务之急。于是,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特别是开发秋明油田必然会提出来。
    苏联想要利用日本巨大的经济力量。它警惕日本的经济力量一旦和中国联结起来就会成为对它的威胁。因此,它试图离间日中两国,把日本引诱到它那边去。在某种意义上,和中国对立的苏联那一方似乎比打进苏联的美国更切实地关注日本的动向。很明显,克里姆林宫最关心的是经济合作。虽然如此,日本则存在这样的担心:开发西伯利亚需要庞大的资金,尽管分散动力资源的供应来源从国策上说是可取的,然而参加开发西伯利亚可能招致由于石油而被苏联置于死地的局面,不仅国防而且国家经济都将完蛋。在这种意义上,和美国企业联合投资是明智的,苏方似乎也无异议。
    中国不喜欢日本去协助开发西伯利亚,但是如果日美合作实现,那么日美就都是中国的朋友,反而可能抑制和缓和苏联的对华行动。本来,北京是想要隔离日苏而使日本和中国密切关系的。
    勃列日涅夫八月十五日在阿拉木图的讲话中重新强调了亚洲安全保障问题的重要性。亚安体系设想还不十分明确,北京认为它是遏制中国政策的一个变形,尖锐地进行着反击,而且亚洲各国的反应也一概都是有保留的。美国按照尼克松主义正在缩小其军事存在,所以,这些国家——许多是弱小国家——怀疑苏联内心藏着的意图是取代美国称霸亚洲;它们这么怀疑基本上是有道理的。
    苏联海军正以浦盐(即海参崴)为基地,穿过台湾、马六甲两个海峡向印度洋大肆扩张,它的潜艇队势力将超过美国,这种事实更加加深了上述疑虑。


    【路透社维也纳十一月十五日电】今天有消息 说,苏联要求在中欧分阶段减少军队,以一九七五年北约组织和华沙条约都减少两万人作为开始。
    有资格的共产党人士说,这个计划是苏联首席代表赫列斯托夫上周在维也纳十九国东西方减少军队的会议上提出的。
    【德新社维也纳十一月十五日电】据消息灵通人士今天在这里说,东欧华沙条约盟国已在维也纳减少军事力量会议上提出减少东西方在中欧军队的时间表。这项建议需要从一九七五年起逐步均衡地减少华沙条约和西方北约组织的防御力量。
    第一阶段将包括双方在一九七五年减少军队两万人,随后双方在一九七六年对当时的军队人数再减少百分之五。在一九七七年第三阶段,双方将把它们当时的部队人数减少百分之十五。
    这些人士还说,东方要求有关地区的本国和外国军队同时削减。
    西方方面在这次十九国会议上月初开始时已建议,减少军队应限于驻在中欧的美苏部队。
    观察家们说,华沙条约的建议极少可能为西方接受。他们指出,北约组织成员国坚持认为,必须首先消除在西方部队水平目前的不平衡。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五日电】题:《在国外》评维也纳会谈
    《在国外》周刊评论参加共同减少中欧武装力量和军备会谈的十九国代表会晤时写道:“如果所有与会者都对合作抱有现实态度和诚意,那么维也纳会谈将获得成功,这将对欧洲局势的发展起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论员卡拉格齐扬指出,各国爱好和平的公众欢迎会谈在奥地利首都开始举行,他写道,事态的这种转折不会使所有的人都高兴。最近几天,一些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和评论,列举数字和图表来说明所谓华沙条约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当然,资料的来源是最“有权威的”:由于年年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冷战”战略家的旨意操纵军事统计数字而著称的伦敦战略研究所。为什么让这一机关在维也纳会谈前夕散发自造的“簿记”呢?评论员指出,唯一的目的是妄图证明:既然要裁减军备那就要裁减苏联的,而绝不是裁减西方的。
    评论员接着写道,右派报刊的这些叫嚣不是即兴作品。同平时一样,它们是根据号令发出的。是根据那些阻挠紧张局势缓和每一步骤的人的号令发出的。只有一种裁军合乎他们的口味,那就是华沙条约单方面裁军。他们不明白,这是实现不了的!怎么会不明白!他们希望的是什么?目的很明显:企图阻挠谈判,推迟缓和的进程,而从这里可以看出……危险而没有前途的立场。
    卡拉格齐扬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这次也参加了军国主义应声虫的合唱。新华社在评论维也纳会谈时,热心地转载了伦敦战略研究所的所有数字,同时还搬用了帝国主义报刊的论据。这就是新华社用词的一例:“苏联决定无论如何要保持自己现在在中欧对西方的军事优势”,西方“为了削弱苏联方面的军事优势,主张均衡减少武装力量”。北京配合资产阶级的宣传家,恐吓说,维也纳会谈成功“将会使西欧处于更加不安全的状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