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十三日刊登苏兹贝格从北京发出的一篇报道,题为《论毛主义的谦虚精神》,详细摘要如下:
    几年前,我在参观阿尔及利亚卜利达附近的一个合作社时,曾对一条用大字镶制成的标语即“革命的谦虚精神万岁”感到惊讶。由于革命通常都是冲劲十足的和不谦虚的,所以,这一口号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阿尔及利亚革命由于比较讲求实际,意识形态色彩较少和规模不大,没有自诩反映中国的那种巨变。但是,在卜利达看到的那个标语在这里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在这里,尽管取得了一些不寻常的成就,但是却并不设法夸大这些成就的重要意义。
    据引述,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去年,《人民日报》称中国“比较落后”。
    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中国方面说:“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周恩来几星期前在向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对代表们说,我们“总是赶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还很繁重”。“我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我在参观双桥人民公社——一个有三万九千人口,占地九十平方公里的农业合作社——时,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对我说:“我们白手起家。我们现在在许多方面仍不完备,仍是落后的。我们机械化的程度不够。实际上,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实行科学种田。但是,我们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必须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更加努力奋斗。”
    这种革命的谦虚精神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甚至是使人喜爱的。这种谦虚精神同二十世纪所发生的其他革命所表现出的夸大主义和自吹自擂作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那些革命强调他们成就的巨大和新颖,尽管这种吹嘘是十分不真实的。
    此外,仅仅肤浅地了解一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它在实现国家的成功、社会的平等和人的尊严的道路虽已走了很长的距离,而且速度很快,但是仍有着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
    从意识形态上说,这是一场长期的革命。这也是一场既不打算依靠外国援助,也不打算依靠从外国吸取灵感的“自己动手干”的革命。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在二十四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却如毛泽东所说的,其实仍然是个穷国,尽管它正在稳步地赶上一些其他国家。那些国家开始时在经济上占有一些有利条件,但是,在赛跑中却落在了中国的后面。
    此外,尽管美国过去的政策怀着摩尼教式的幻想,尽管克里姆林宫大肆进行宣传,但是,这个政府说中国不是一个超级大国,无疑是正确的,虽然鉴于人数极其众多的精力旺盛和富有才智的中国人具有的潜力,说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是不现实的。“决不”这两个字是份量很重的字眼。
    事实仍然是,虽然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本国科学家的才智和技术人员的能力,进入了原子—导弹俱乐部,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没有私人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不足、飞机工业规模比较小的国家。
    构成毛主义运动的支柱的农民大多仍然靠双手来管理他们的辽阔无际的田地,只有一些数量相对来说很少而且简单的农具。
    所有这些使中国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中国故意躲避充当超级大国角色,避免沾上抱有侵略意图的哪怕是最轻的污名,从而取得了一种它在政治上企望得到的地位——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占压倒多数,而且能够在联合国中形成压倒多数,这使得中国在决定世界今后的面貌方面获得了非常巨大的发言权。


    【合众国际社桂林十月十七日电】(记者:查尔斯·史密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今天结束了他在中国为时一周的访问,并且宣布访问“‘完全成功”。
    特鲁多在登上飞机赴广州以前说,他对访问的结果感到“绝对满意”。
    特鲁多说:“虽然我们在某些国际问题上确有某种根本性的分歧,但是我们肯定进一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我相信,双方在象缓和以及中东这样的问题上都尊重对方的立场。
    “既然我们的社会制度和观点是不同的,人们所能期望的也肯定不能超过这个了。”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月十六日刊登《多伦多环球邮报》记者约翰·伯恩斯在北京为该报撰写的一篇专稿,题为《特鲁多和毛会晤——热烈,然而存在意见分歧》,摘要如下:
    特鲁多总理同毛泽东主席进行将近两小时的谈话。
    但是,这次会晤是在特鲁多先生在北京的四天停留期间存在会晤可能性的几乎是最后一个时刻进行的,那是加拿大官员们已开始担心特鲁多先生将得不到中国礼宾活动中这一最高待遇的时刻。
    总是极为谨慎地报道这种会见消息的新华社报道说,两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广泛的交谈”。而新华社在报道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同这位主席会见时的用辞是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而该社把这位主席上个月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的会见称为“在无拘束的气氛中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报道中使用“友好”这一措词来描述同特鲁多的这次会见被认为表明了加拿大在中国受到的看重,尽管在过去几天的会谈中出现了分歧意见,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意见分歧。
    两国立场相距最远的问题之一是中东战争,这个问题在特鲁多先生同毛主席的谈话中占突出的地位。这位总理事后说,他对那位主席说,加拿大努力在这场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不向双方提供武器,并敦促执行联合国安理会一九六七年的决议。
    特鲁多先生说,毛主席重申了人们已知道的中国的立场,即无条件支持阿拉伯人和他们通过战争收复失地的权利。特鲁多先生谈到这位主席说:“他同我谈话时头脑极其清晰。他会见我并送我到门口,他甚至要我不要忘记向我的妻子问候。”
    特鲁多先生把刚刚结束的谈话同他在十三年前对中国进行的私人访问作了比较,他对一位记者说:“我坐在那里的时候,不禁想起,一个在一九六○年时甚至还没有进入政界,而现在作为同中国已经建交的政府的一名领导人又来到这里的人,受到这样的接待,这是多么少有的特殊荣誉啊。”
    当这位加拿大领导人向毛主席提到,一九六○年十月一日在中国首都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曾同他握过手的时候,主席本人显然感到高兴。
    在两国达成互相承认的协议三周年的时候会见这位主席,这是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的一个象征性的高峰。


    【共同社北京十月十四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十三日请来访的日本议员代表团向田中角荣首相转达中国的这一愿望:及早缔结中日航空协定。这一要求是邓小平同众议院外务委员会委员长藤井胜志(自民党)和议员代表团其他六名团员在人民大会堂会晤时提出的。
    这位副总理还对这些国会议员说,他完全同意田中首相十月十一日在东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的讲话,田中在该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希望缔结航空协定作为日中两国双边协定中的第一个协定。
    这个代表团的团员们认为,邓小平的讲话表明中国对于缔结航空协定怀着强烈的期待。他们还得到这样的印象:必须在拟议中的大平正芳外相访华之前达成解决这个问题的纲要。
    在会见中,邓还说,改善两国关系的大前提已通过去年秋天发表的日中联合声明而解决。但是,他指出,日本的象岸信介和佐藤荣作(两人都是前首相)这样的人一直抱住台湾不放,阻挠改善关系。
    这位副总理在会见中表示了他对中美关系、联合国、田中最近的莫斯科之行和俄国的对外政策的见解。
    邓对基辛格国务卿从十月二十六日起来北京访问一事发表评论说,解决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他不知道美国是否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田中的莫斯科之行,这位副总理指出,北方领土问题仍未解决,并说,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九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中国的精神》,摘要如下:
    在伯林顿大厦展出的中国的艺术展览,是继一九三五年在同一个展览馆举办的大型展出之后三十八年举行的。当时的展览包括了中国从最早时期至十九世纪的艺术的大多数方面。因此,提供了一个用以衡量和区别于西方艺术形式的中国所取得成就的概貌。现在的展出是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考古学者发掘到的文物的选品,许多展品是殉葬的珍宝。
    现在看来那个时代是遥远的,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已获得全新的重要地位。在一九三五年,背景是一种正处在摸索状态的中国民族主义,无法发挥这个国家的潜在力量,而任凭工业化和武器精良的日本的摆布。成为对照的是,一九七三年的中国,对自己的内在力量充满信心。在经历了这个世纪以来西方同中国的冲突之后,中国社会正以几乎难以相信的精力和纪律在改造。这样的变化,要求我们在了解中国今天的意义时,不仅看它革命的目前,也要看它的过去。
    伯林顿大厦里的展品将照亮它的过去,也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提供了线索。
    在保存艺术方面的民族主义可以看出中国是同任何其它国家一样自豪的。因此,对中国在十九世纪和本世纪初一些艺术品通过暖昧手段落入西方一些收藏家和某些博物馆手中,是仍然有某种愤慨情绪的。现在这个展出非常货真价实地说明,中国要保存民族遗产的决心和能力。一九四九年以来发掘出的文物清楚地表明,这份遗产是多么丰富。


    【安莎社北京十月十六日电】前中国驻圣地亚哥大使、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林平今天到北京机场为原智利驻中国大使阿曼多·乌里维送行。
    阿曼多·乌里维离开中国首都去巴黎。迄今,中国还没有发表声明承认智利革命委员会,也没有声明断绝外交关系。
    【路透社北京十月六日电】智利大使阿曼多·乌里维今天谴责智利最近发生的军事政变。
    他在智利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话时还说,日内将在罗马发表一些文件,证明美国卷入了上月发生的把阿连德总统的政府推翻的政变。
    他又说,智利国内反抗政变的活动正在继续,并将继续下去,直到“我们——智利人民——获得最后胜利”为止。
    当政变发生时,乌里维在西欧。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十月十四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英人露宿轮候看中国文物》,摘要如下:
    自从中国出土文物,将在英国展览的消息传来后,人们热情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一睹闻名世界的“金缕玉衣”及其他珍贵的中国文物。这一展览,正如英国人士所说,宣告了“共产党(中国)破坏文物”的谣言的彻底破产。
    由于在法国展出时仅四个月,已有三十七万观众参观过这些文物,因此,这里势必引起热烈的反应。
    果然,九月二十九日,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会正式开幕。二十八日晚上,已有不少人在附近露宿,学会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人在排队了,逐渐一条长龙就形成了,学会门前就空前热闹起来了。
    二十九日的《泰晤士报》用八版的篇幅,介绍了中国文物,一些报纸也作了报道。书店里也多了几本有关中国文物的书。中国文物讲授班也相应地出炉。其他还有《中国文物手册》、《中国的三千年》等,真是不计其数。英报说,中国文化丰富了英国的印刷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