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1日参考消息 第2版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二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彼得·肖)一九七二年苏联同尼克松举行最高级会谈,签订了一项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苏美贸易的障碍正在扫除之中,默然接受波茨坦公告关于维持欧洲现状的规定,开始筹备欧洲安全会议,改善同西德和印度的联系。
    一九七三年的艰巨任务将是保持已经获得的成果这个严肃的任务。
    老练的外交家和观察家预言,关于裁减欧洲军队的会谈以及在正式的欧洲安全会议上的不可避免的摩擦,将使苏联的外交在一九七三年受到最严峻的考验。
    一位老资格的西方外交官说,“在裁减军队问题上达成协议将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一样困难,或者更难。”
    外交界人士当前打赌说,克里姆林宫一定会尽一切所能使国际谈判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只要这不危及安全和内部稳定。
    某些外交官预见到苏联在裁减驻欧洲部队的任何会谈中会采取灵活态度,他们说,克里姆林宫可能希望扩大这些会谈,使其包括核军备和军队人数的问题。
    他们的估计是以向两条可能的战线——欧洲和中国——提供核军库这一点会在经济上造成的消耗为基础的。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认为,在一九七三年,中苏边界会谈的僵局和意识形态上的分裂会有什么变化。
    边界会谈显然由于苏联拒绝考虑中国的要求而停滞不前。中国要求苏联至少部分撤退北京所说的集结在边境上的一百万苏联军队。
    一位外交官说,一九七二年,中国不理睬苏联在意识形态争端中伸手给橄揽枝的行动。
    一九七二年随着苏美关系改善而出现的过分乐观的情绪在一九七三年可能稍微减弱。
    在克里姆林宫发出的关于“比较随便、比较不受拘束”的指示(俄国人和美国人都一样确认这一点)下,外交上的接触正在不断地热呼起来,但是现在距离贸易上的大发展仍然很远。
    莫斯科一位老练的外交官说,“两国对经济上做到互利这一点抱过大的期望,严酷的事实是,贸易差额仍为三比一,有利于美国,这种情况在一九七三年还不会改变。关于开采苏联天然气(这可能改变情况)的大笔交易在七十年代结束之前还不能成交。”
    贸易兴盛的一个关键
    ——给予苏联最惠国关税待遇——仍然受到美国七十五名参议员的威胁,他们发誓不让这个行动得到批准,如果莫斯科不取消或降低对未来的迁移国外人员所征收的“文凭税”的话。
    预料,一九七三年苏美在环境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计划方面会有所行动。将会有一些较小的、较有选择的计划,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会谈使两国的官方机构消耗很多精力。
    在勃列日涅夫明年四月访问华盛顿时,预见不会达成什么重大的新协议。
    外交官员们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总统将回顾今年五月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些协定的进展情况。人们预言,勃列日涅夫对经济合作的速度“可能不很满意”,虽然双方都应当“尽一切努力使事情顺利进行”。
    事实上,大多数外交官和观察家认为,一九七三年中国将仍然是克里姆林宫最注意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中国是苏联在“感情上”主要的“忧虑”,但是他们认为,苏美关系是(苏联)眼下所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一位欧洲外交官说:“苏美结成新友谊是重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策略上的目的,而是以一个长久性的事实——核武器的均势和使武器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保持在相当水平上的必要性——为基础的长久性变化。”
    外交官们认为,克里姆林宫将继续竭力要求使东南亚中立化,作为遏制中国影响的一个步骤。
    一九七三年莫斯科大概将保持它对以色列的强硬路线,并且排除重新大规模地卷入埃及的可能性,埃及一九七二年赶走苏联顾问是使克里姆林宫感到为难的事。
    苏联载人卫星的空间计划自一九七一年六月“联盟十一号”悲剧发生以来就停顿了,一九七三年大概会恢复,它具有同样的目的,即建立第一个有人控制的轨道空间站。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二月二十九日刊登记者从莫斯科专发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苏联报刊持批评态度》,摘要如下:
    苏联官方报刊仍在不停地批评(美国)猛烈空袭北越。其主题是:违背了大选时在印度支那战争问题上向美国选民许下的诺言。
    在这个过程中,克里姆林宫本身看来是力图勾划出这样一种形象:它这一方在预料印度支那战争早日结束的情况下,进入了同美国和解的时代,然而现在却由于战争又一次强化而忧心忡忡。
    权威的党报《真理报》十二月二十五日间接提到了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十月间提出的乐观的和平展望。
    它说,“一个半月以前,在总统选举的前夕,千百万选民相信了官方所说的和平在望的诺言。”
    《真理报》接着说:“那些大选的诺言结果如何?”
    报道美国选举情况长达一小时之久的一部电视纪录片更尖刻地提出了大选时许下的诺言问题。
    苏联报刊这些日子来集中谈违背诺言这一点,以及它们的语调,整个说来表明,苏联领导人对于目前空袭北越心脏地区的规模日益感到忧虑。
    有些俄国人现在预言,为回答空袭,苏联会采取行动,但是,他们估计在欢度新年之前不会采取这一行动。苏联领导人通常是关心全国的情绪的,特别是现今由于歉收而使消费者前景黯淡的时候。


    【路透社莫斯科十二月二十九日电】苏联共产党思想家、在政治局中一般居第四位的苏斯洛夫和全面负责武器生产的苏联宫员乌斯季诺夫,今天会见了北越政治局高级成员长征,就援助问题进行会谈。
    早些时候,苏联总理柯西金会见了北越驻这里的大使武叔同,讨论莫斯科同河内的关系。观察家们说,会谈大概集中谈了恢复和平谈判的可能性。
    中国已加紧抗议(美国)对北越的轰炸,克里姆林宫今天的会谈表明,苏联领导班子可能正在作出决定,确定对恶化中的越南局势作何反应。
    【安莎社莫斯科十二月二十九日电】塔斯社说,苏联总理柯西金今天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北越大使武叔同,“诚挚地和同志式地”研究了两国关系问题。


    【塔斯社莫斯科十二月二十八日电】题:苏联实行大赦
    为纪念苏联成立五十周年宣布实行大赦。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释放被判处五年以下刑期的以前未在劳改机构中服刑的犯人。这项规定适用于那些曾参加过保卫国家的战斗和获得勋章和奖章的犯人、有十七岁以下子女的妇女、孕妇以及在未满十七岁时犯罪的人。
    释放以前未在劳改机构服刑的六十岁以上的男犯和五十五岁以上的女犯。
    假释被判处剥夺自由三年以下的犯人,进行强迫劳动。
    对危险的国事犯和刑事犯、以及那些根据大赦、特赦和其他原因刑满前提前释放过的人不予实行大赦。
    对因任何犯罪行为而受审判两次以上的犯人不予释放。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十二月五日和十二日两期连载中泽孝之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莫斯科归来》,摘要如下:
    时事通讯社驻莫斯科特派记者中泽孝之最近回国来本社工作。他离开莫斯科以前,举行了驻莫斯科特派记者座谈会,畅谈在莫斯科看到的苏联情况,并为本社整理了一份会谈记录,使人感到评价有些刻薄,但是可以看出苏联社会的真实面貌。
    (莫斯科特派记者座谈会是十一月某一天在A家的客厅举行的)
    C:虽然说是要了解苏联,但是我觉得苏联当局没有努力使外国记者更广泛、更正确地理解这个国家。不妨说,恰恰相反,如只限在四十公里以内旅行等。
    离莫斯科市内四十公里以内也有禁区。听说有人走迷了路,进入禁区,民警的车就立即赶来。
    B:不能轻松愉快地和一般市民亲密交往,这也是我们感到不满意的地方。市民的体育和文娱俱乐部也不能自由进入。“一见外国人就要把他看成是间谍”——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外国留学生也反苏
    A:给外国人设置无形障壁以及连苏联市民自己也常常忍无可忍的“官僚主义”,难道不是会反过来对苏联不利吗?
    C:—切管理机关、服务机关的工作都是“官僚式”,办事很不爽快。
    A:每次到储蓄窗口去缴电话费都使人感到讨厌。其他窗口的工作人员闲着没事干,在那儿一个劲地谈笑,而只有这一处排着长队。而且这个地方总是一个中年婆子用一个大俄式算盘,慢条斯理地拨着算盘珠。在等着的人也几乎都不说什么,表现毫无办法的样子。
    B:办事和服务效率之低确实是相当惊人的。一到西方就会看得很明显。
    c:在莫斯科呆久了,对苏联方式也就完全习以为常了。一般市民都有不满。
    A:听说收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的卢蒙巴大学,几乎全部的毕业生回国时都变成反苏的了。就连单纯的游客似乎也很少有人想再来看看的。
    B:苏联当局也知道这种情况,也是摆出能够从游客搜刮就尽量搜刮的架势,一心搜刮美元。只来一次也是好的(笑)。
    c:对留学生,苏联方面简直是毫无办法。每月发给将近四万日元的奖学金,还给往返的旅费。回国后尽说苏联的坏话,真是不合算。
    A:尤其是日本学生,对苏联的批判和内部的武斗非常激烈,对其他国家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卢蒙巴大学已经不再接纳了。公开的理由是说,“因为日本不是发展中国家”。
    B:为什么许多外国人是怀着反苏情绪回国的呢?来这个国家时,抱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阶级的不平等是现实的存在
    B:社会进步的速度还是西方国家要快得多,这对于来自西方的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生,恐怕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集会的自由在大学里也受很大限制。不感到这一点才奇怪呢。
    C:在“平等”这个问题上,大概也不能忽视这个国家的社会矛盾吧。比如党员、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之间,物质待遇的差距,比经理和勤杂人员之间的差距还大。用工资这个尺度来衡量也是如此,有无“特权”是决定性的关键。
    国营百货公司的三楼有高级党员专用的特别商店,市场上没有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
    A:在莫斯科市内有一家叫小白桦的商店。那里卢布纸币不能通用。只能用常驻外国人持有的支票(以卢布标记)和只有某些苏联市民才能有的优待券。在这个商店里可以买到廉价的高级进口货。问题是这样一来就半公开地承认了能得到优待券的阶级和得不到优待券的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引起反感的小白桦商店A:小白桦商店,特别是卖食品的小白桦商店,对外国人来说,确实是可贵的。但是假设这样的商店在日本,比如说在东京开设了,将会怎样呢?
    B:报纸恐怕不会默默不语吧。
    A:在小白桦商店常常可以看到,有不知道这家商店性质的市民想进去,守门的老头就加以制止说,“你有优待券吗?没有?那可不行。”
    C:真是气人的场面。
    A:有时我还看到有的市民在门口怒骂“真是混账的黑店”。
    B:有专卖食品、服装、鞋等的专业小白桦商店。大多数设在普通公寓的一楼。楼上的居民都不能买,大概都感到不愉快。
    A:前年年底波兰暴动的时候,工人砸毁了美元商店,由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B:除去卖食品的以外,其他小自桦商店现在好象已经变成为特权苏联市民开的商店。顾客中只有极少数外国人。有优待券的市民在普通街道商店无法实现的物质欲望在这里得到满足。优待券以五倍、六倍的价格在黑市流动。用优待券四个卢布买的日本制颜色鲜美的尼龙伞,以二十个卢布转卖出去,确有这种事实。
    A:在里加(拉脱维亚共和国的首都),听说这样的日本伞价值四十卢布,就是说值小白桦商店售价的十倍。这不是惊人的事吗?
    在街上看到的稍微有些新鲜的花色、质地、样式的妇女服装,大概都是小白桦商店出售的。(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