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28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本刊讯】英国《苏格兰人报》六月十五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J·洛赫分析苏联的南亚战略,莫斯科向“集体安全”体系前进》,摘要如下:
    最近表明苏联在南亚追求的目标的线索之一,便是它力图在巴基斯坦取得实力地位。两国上月签订了一笔巨额交易。
    据巴基斯坦报刊的报道,按照这项交易,今年将交换范围广泛的商品。然而,苏联的塔斯社还讲得更多,它说还决定在一九七三——七五年达成一项贸易协定。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使它对俄国人特别有吸引力。它目前是特别脆弱的,因为它有尖锐的国内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不久前战争中的败北和孟加拉国的成立。
    然而,布托总统似乎很留神,使自己不被莫斯科缠得过紧,以免不仅丧失他的独立,而且丧失美国和中国的支持。
    苏联和巴基斯坦最近就目前到一九七五年大规模扩大贸易的问题举行的谈判表明,俄国人力求改善他们同巴基斯坦政府的关系。这个关系长时间以来已由于苏联给印度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而弄得很别扭。
    但是,据在东欧的外交人士说,俄国也在小心翼翼地加强他们同巴基斯坦境内、特别是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境内的各种分离主义运动的长期联系,这些运动要求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这些人士强调指出,西北边境的一些较极端的分离主义领导人正在力争同巴基斯坦完全决裂并且同苏联、阿富汗及印度增强联系。
    俄国人会欢迎这样的事态发展的,事实上,许多年来,他们暗暗地支持这个同他们在该地区传统的长期战略目的和政治目的相一致的主张。西北边境的主要的党瓦利·汗的民族人民党已表明了亲苏的倾向,以换取莫斯科对这种自治运动的同情。
    自由俾路支运动(党)搞了另一个类似的运动,这个运动最终争取建立一个由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和西北边境省以及伊朗东部的一块毗邻狭长地带(一直通向伊朗同苏联的边界)组成的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运动是以巴格达为基地的,它在那里接受军事训练和苏联的武器供应。
    在西北边境省,一些帕坦族人同边界那边阿富汗的普什图族兄弟一起找到了共同的目标。他们要求在跨越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的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
    一半以上的阿富汗人是普什图族的后裔,阿富汗在传统上是支持这个运动的。但是,在过去几年,它没有花很大的力量这样做。
    如果阿富汗更积极地对巴基斯坦提出这种领土要求,俄国人会高兴的。在莫斯科看来,一个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或者作为一个同阿富汗(现在苏联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渗入阿富汗)连结在一起的国家,都将是一个便于苏联讨好的目标。
    但是,在目前形势下,俄国对这些分离主义运动的兴趣受到策略上考虑的支配。克里姆林宫不大可能希望在目前阶段进一步在肢解巴基斯坦方面插一手
    。
    确切地说,莫斯科的主要目的是要在伊斯兰堡取得一个具有牢固影响的地位。从这点来看,对分离主义运动的支持使俄国人有了一张王牌,如果需要的话,随时可以打出去。
    俄国人在同孟加拉国保持和发展关系的同时,如果同布托总统政府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就可以在次大陆处于优势地位。
    在历史上,与苏联接壤的整个南亚地区,作为一条通向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温水域的通道,一
    直是俄国扩张主义野心的目标。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不和使俄国人逐渐有机会在阿富汗获得相当大的影响。由于阿富汗与世隔绝,俄国人有可能修建一个庞大的战略公路网,使他们通过这个国家同伊朗和巴基斯坦发生联系。他们能够得到,至少暂时得到一种几乎是垄断的援助国地位,包括对阿富汗武装部队提供装备。在莫斯科看来,危险在于,试图利用它已取得的地位而作的一些尝试可能会促使阿富汗向中国谋求应付的筹码。阿富汗外长今年四月在北京受到了良好的接待。他是自从文化革命以来去中国访问的第一位阿富汗高级官员。阿富汗正在期待中国对它即将开始的五年计划提供援助。
    这种事态发展使俄国人感到不安,虽然总的说来。他们对最近几个月在次大陆取得的进展必定感到满意。其中的一项成就是印苏友好条约——这个条约巩固了苏联在印度取得的成果,而且还同印(度)孟
    (加拉国)条约结合在一起,这个条约使莫斯科同达卡至少有了间接的正式关系。
    莫斯科认为,这样一种联系为苏联政府在过去三年里一直在亚洲所鼓吹的“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苏联看来,即使是一种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体系也可能提供一个足以阻止中国渗透的壁垒。
    苏联总理柯西金在阿富汗首相三月访问莫斯科期间,重新提出了“集体安全”的主张,他用模棱两可的词句提到了这个“集体安全”可以作为依据的各项原则,如不使用武力、“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在这次访问结束时,这些原则被写进公报,但是没有提到“集体安全”这个名词。
    大概是由于阿富汗的坚持,还补充写进几点:“尊重国家主权”以及“各国和各民族平等”。人们认为,这些话是对俄国人的一种温和暗示:亚洲国家不希望有一个由莫斯科控制的体系。
    眼下不清楚俄国人在头脑中所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事实上,看来他们的主张是灵活的,以便使那些他们希望包括在内的国家所持的各种态度和保留意见能得到通融。


    【本刊讯】印度《印度教徒报》六月二十一日刊登该报记者G·K·雷迪六月十九日发自新德里的一则报道,题为《苏联想要重搞陆路通道计划》,文如下:
    据这里了解情况的东欧外交家说,苏联正在等待着西姆拉最高级会谈的结果,以便重新提出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进行地区性合作来开辟陆上通路的主张。
    这个利用苏联在阿富汗建造的公路系统来把中亚同印度次大陆连接起来的宏大计划,在试图在喀布尔举行一次会议来加以讨论而没能成功之后,在一九七○年由于印巴紧张局势的加剧而被搁置起来了。
    但是,现在莫斯科正试图在更大范围内重提这个主张,以便把这个地区的一些邻国拉进来,把陆路贸易所能带来的经济上的利益同参加国在政治上所能得到的相应的好处结合起来。
    现在的主张是,从苏联中亚细亚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印度的陆上道路也应该成为一条西起伊朗、东至孟加拉国的过境贸易来往的路线,可以直通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港口,再转往东非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作为政治上促使伊朗接受这个宏大的地区性合作计划的一种手段,据说苏联正在进行斡旋,使伊朗在不损及它同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同伊拉克和解,另一方面为同印度改进关系铺平道路。它还在鼓励伊朗为这个地区的和平这一更大范围的利益对巴基斯坦起一定的约束作用。
    苏联已修建了一条穿过阿富汗把喀布尔与苏联的穿越中亚阿姆河的公路和铁路系统连在一起的极好公路。美国修筑的一条公路连接坎大哈和赫拉特,后来又伸延到了苏联的土库曼边境。这两条公路都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和基达相连。
    当苏联首先提出开辟一条从中亚到印度次大陆的陆路贸易线的这一建议时,美国提出了一个反建议,主张把巴基斯坦的铁路系统从基达伸延到坎大哈,以便使内陆的阿富汗能比较容易地到达卡拉奇。但是,苏联建议所带来的与印度建立一条直接的陆路联系的更大的好处超过了美国提出的缩短出海路线建议的好处。阿富汗一九六九年表示愿意发起召开苏联所建议的会议来讨论达成一项更广泛的区域性协定的前景。
    当那年晚些时候叶海亚·汗访问莫斯科时,柯西金说服了他并从他那里得到保证:巴基斯坦将参加喀布尔会议。然而,后来他食了言,拒绝支持他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建议,从而丢掉巴基斯坦在这方面所拥有的那怕是任何微小的势力。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六月二十四日电】官方人士今天说,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同印度总理英·甘地的最高级会谈的第一次会议将于六月二十八日下午举行。
    这次会议将在大约一百年前一个英国官员在西姆拉修建的一座两层的圆锥形建筑物的休养所举行。
    官员们说,这次会谈将只有这两位领导人参加,所有会谈都将在这座休养所里举行。两国的官方代表团将在喜马偕尔邦政府秘书处举行会晤。
    这些人士说,两位领导人和他们的代表团的会议期限计划为三天(到六月三十日),但是也可能延长,这要取决会谈进展的情况。
    官员们说,布托总统将由他的女儿、十八岁的贝纳齐尔·布托和六十名官员组成的一行人以及二十名新闻记者陪同。
    这一行人中将包括两名内阁成员:政治事务和交通部部长古拉姆·穆罕默德·贾托伊和动力和国家资源部长哈亚尔
    ·穆罕默德·谢尔帕奥。这一行中还将包括一位省长,即西北边境省省长阿拉布·西坎达尔·汗·哈利勒以及两个省的首席部长即旁遮普省的马利克·哈立德和俾路支省的阿塔乌拉·门加尔。
    【印新处西姆拉六月二十五日电】据印报托报道:总理甘地夫人从她的欧洲之行回来几小时之后便开始就同布托总统举行最高级会晤的安排和会上要实行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外长斯·辛格、外交部政策计划委员会主席达尔、总理的部长级首席秘书哈克萨尔、外交部外事秘书考尔以及外交部的其他高级官员在总理官邸同她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讨论。
    据印度联合新闻社报道,六月二十五日在新德里举行的三个小时的联邦内阁政治委员会会议上还讨论了印度在即将举行的西姆拉最高级会议上应采取的大体态度。
    虽然讨论的详细情况尚不得而知,但印度已经表明它非常希望同巴基斯坦和平相处,只要后者愿意放弃它继续同印度对抗的政策。
    印度不希望第三国或者外界机构进行调解或干涉。印度认为,这样只会使情况复杂化。
    【美联社纽约六月二十五日电】《新闻周刊》今天说,“她对他很不信任,而他坦率地表示不喜欢她”,因此预计在印度总理英·甘地和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即将举行的最高级会议上“不会取得重大的突破”。
    《新闻周刊》说,在西姆拉举行的三天会议上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孟加拉国——由印度军队加以“解放”的前东巴基斯坦
    ——及其领导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要惩罚所谓巴基斯坦“战犯”的意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