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5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英《每日电讯报》四月二日刊载彼得·施密特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苏联的政策打破柏林墙》,摘要如下:
    昨天又有六、七万柏林人通过九个检查站川流不息地进入东柏林和东德。这是昂纳克共产党政权片面允许的八天越墙期间的第四天。
    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东德由于这一让步而处于为难的境地。据认为,昂纳克政权是在俄国人的压力下才犹犹豫豫地给予这种人道主义的放松措施的。
    东德的国家利益已被俄国对西方政策的目的所压倒。消除西德对议会批准波恩同莫斯科和华沙缔结的和解条约在政治上的反对力量,是俄国公开宣布的目标。
    这只有劝使东德向西德政府作出善意的姿态才能达到。西德旅客的反应显然已证明俄国的哲学是正确的。
    普通西德人对波恩东方政策持积极的态度正得到加强。对于基督教民主联盟反对这两个东方条约的作法持普遍谅解态度在西德正在失势。
    【本刊讯】东德《新德意志报》三月三十日发表一篇评论,题目是《善意的姿态》,摘要如下:
    从三月二十九日早晨起,无数的西柏林居民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特别是在其首都进行访问。同时也方便了经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土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西柏林之间的过境交通。如所宣布的,确定在从三月二十九日到四月五日的时间内执行的规定正在实施。
    这并不是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之间的过境协定以及就关于访问交通的问题同西柏林市政府达成的协议已经生效了。只有莫斯科和华沙条约被批准和关于西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生效后,过境协定和协议才能生效。
    如果目前暂时已经根据协定和协议来执行,那么这是由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单方面的决定。没有任何协议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此承担义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主动采取了这种暂时的解决办法。这的确是一种善意的姿态。
    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二月二十二日讨论了欧洲的政治形势,并决定暂时使上述规定在两个时期内生效。二月二十三日部长会议宣布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强调指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想以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朝着欧洲安全方向的积极的发展。


    【本刊讯】苏《在国外》杂志一九七二年第十四期在“世界一周”栏内刊登了米哈伊洛夫的一篇国际述评,题目是《原则性、现实主义、积极效能》。
    述评在《反对党孤立》的小标题下写道: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反对党企图“搞垮”苏联西德条约和波兰西德条约。但正如布拉格《红色权利报》指出的:“在苏共中央总书记三月二十日讲话后,西德政治家中任何人都不能说,他不知道拒绝批准西德同苏联和波兰签订的条约可能引起的后果。任何人也都不能怀疑,勃列日涅夫对条约敌人的警告反映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观点”。勃兰特政府发言人上周末曾说,“联邦议院里存在有利于条约的多数票”。但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巴泽尔攻击这些条约,并采取一系列出访行动,竭力加强自己的地位。然而在华盛顿和巴黎他都没有达到预想结果。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民主党的新法西斯主义分子身上,后者已经宣布,于四月二十三日在巴登—符腾堡举行的选举中将投票赞成基督教民主联盟。
    述评在《主要障碍》的第三个小标题下写道: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的思想争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同者。日本、锡兰、印度、孟加拉和其他亚洲国家报纸都表示同意这一思想”。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三月二十八日登载了该报编辑委员斋藤志郎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联向欧亚扩大其影子,“南下政策”的现代版》,详细摘要如下:
    苏联正在向欧亚大陆的几乎整个地区大肆扩大它的影子。西边讲加强欧洲的和平、东边讲巩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基础的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三月二十日的演说,充满了空前的信心。这种信心仿佛证实了可以说就是叶卡捷琳娜女王“南下政策”现代版的向欧亚大陆南端边缘的印度次大陆扩张的成功。南亚和中央突破
    有人认为,从二月美中会谈到五月美苏会谈这个期间的苏联外交,重点是集中在印度次大陆整个地区的南亚。三月初孟加拉国总理拉赫曼,三月十四日阿富汗首相查希尔,十六日巴基斯坦总统布托摩跟接踵地访问了莫斯科。其间,菲律宾马科斯总统夫人的苏联之行(十四日),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南亚同西欧和东亚相比,是美国和中国的影响薄弱的地区,苏联的“中央突破”世界战略的焦点集中在这里,乃是理所当然的。
    莫斯科三月邀请南亚国家首脑是在去年十二月印巴战争的硝烟平熄以后,显示苏联在这个地区已经建立起巩固的地盘的外交示威。苏联打进这个次大陆的最大楔子不待说就是同印度缔结的新条约。这项条约的“攻守同盟”性质,从苏联向印度提供大量武器来看,也是不可否定的。访问苏联后回国的拉赫曼总理十九日同甘地总理签署的印度、孟加拉国条约也包括有安全条款,是接近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新生孟加拉国可以说是苏印同盟的“孙子卫星”国。自我陶醉的苏联首脑另一方面,对于印度的仇敌巴基斯坦,苏联也借邀请布托总统之机,承诺恢复经济援助,消除了印巴战争中两国关系的冷却。这样,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等苏联首脑都自我欣赏说,苏联对印度次大陆的“三国”都设有渠道,正在起为确立和平秩序作出贡献的辉煌的外交作用。如果苏联外交不是蓄意要使军事和经济援助起“实弹”作用,那就应该给予坦率的评价。然而倘若就象勃列日涅夫总书记评美中会谈时所说的那样是“用事实来判断”,那就只能说,苏联的一系列外交是运用了巧妙操纵印度次大陆的“小三极”的“分而治之”的战术。
    尽管如此,但是不能不承认,苏联的“南下政策”现代版获得了“成功”。十八世纪的叶卡捷琳娜女王二世时代的“南下政策”,由于两次俄土战争而扩张到黑海,并达到了占有克里米亚这个俄罗斯民族的长年宿愿。另一方面,经三次分割波兰的战略,几个世纪前失去的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收复了。同时得到了立陶宛和库尔兰,提高了在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这为在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制中走向英国和俄国两个帝国的欧洲政治两极时代奠定了基础。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俄国世界政策中,除南下政策和欧洲政治以外,还有俄罗斯人向东渐进的历史。据认为,俄国向亚洲扩大是哥萨克族的族长耶尔马克一五八二年“发现西伯利亚”开始的。但在十七世纪中叶,从西伯利亚南下,达到中国(清帝国)的北部边界。但是这股俄国势力被强大的清帝国军事力量所阻,使其向黑龙江以南的扩张遇到了巨大的障碍。南进遭到阻遏的俄国势力越过冻土地带,在北方地区向东继续前进。在十八世纪终于越过了西伯利亚,达到千岛群岛、虾夷地区(北海道)和库页岛。俄国政府使节正式出使日本,以十八世纪末叶叶卡捷琳娜女王二世为第一次。以“守护者”的姿态出现
    不妨认为,俄罗斯的传统的外交超越时代,在二十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现代还保持着它的命脉。
    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外交演说正是一个佐证。当然不是说这篇演说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过去叶卡捷琳娜女王的全部野心。但是勃列日涅夫演说的若无其事的措词不能不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目前名副其实地在世界政治中确立了一个作为最强有力的国家地位的苏联,业已以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安全的积极“守护者”的姿态登上舞台;这种姿态使远远超过了叶卡捷琳娜时代的俄国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影子笼罩着欧亚大陆。
    文明起源于欧洲并贪得无厌地追求扩张边界的另一个强国美国,很有可能在越南和朝鲜从欧亚大陆的边缘跌落下去。苏联同这个美国之间,在核战力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平衡,而在海军力量方面,却从地中海到印度洋,跨过马六甲海峡,到日本海,正在确立压倒的优势。以印度为跳板
    支撑着横贯这个地球形成一个大半圆形的苏联制海权中央部位的是印度。借印巴战争得胜之机,印度确实已经建立了作为欧亚大陆南端的“最强大国家”的地位。日前访问了新德里的英国外相霍姆等人也发表谈话“公认”印度的“大国”地位。这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曾经在海上称霸、又是印度的老宗主国的英国来说,不是希望这个新兴大国成为真正的独立大国,而是希望它在阻止苏联的南下政策方面发挥作用。但是赶不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伊丽莎白二世的英国,在整顿北爱尔兰一角的“家务”方面已经是手忙脚乱了。在世界政治的均势方面,也不能不有今昔之感。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三月二十七日刊登了该报记者莫阿特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注视着波恩》,《同苏联的和缓不仅取决于批准条约》,摘要如下:
    苏联对关系缓和的兴趣并不一定要取决于波恩是否批准同莫斯科和华沙的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莫斯科作了可怕的预言,说如果不批准这些条约冷战可能再度变得冷起来——而且大多数人预料票数将是极为接近的,但是这里有些研究苏联事务的老资格的学者对苏联的长期意图的看法要乐观得多。
    即使是根据莫斯科对国家利益的严格的定义来看,苏联和西欧关系的任何改进大概都会缩小美国对欧洲共同体的影响,使莫斯科在对付北京方面处于较为有力的地位。莫斯科坚定地正式表示希望和西方世界普遍改善关系和加强贸易和信贷关系的。在条约问题上的兴趣的症结所在
    莫斯科之所以对这些条约这么关心,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些条约将把承认东西欧目前边界的现状确定下来。苏联在这方面的关心是如此强烈,以致报纸和其他官方表示意见的途径已开始攻击西德基督教民主党人(他们是对批准条约的主要反对者),并且以胜利(批准这个条约)作为莫斯科签订柏林条约的先决条件。而且大概一部分是为了向反对批准条约的人让步,一部分也是作为日益承认经济现实的趋势的一种措施,苏联已通过勃列日涅夫的讲话注意到共同市场的存在。
    苏联之所以对于同德国的条约下这么大的赌注,另一个原因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牵涉到勃列日涅夫的个人声望。在这些协议第一次签署后不久,这位党的负责人曾发表讲话,强调这些条约的重要性。他在同勃兰特的谈判中一直很活跃,并且采取了与赫鲁晓夫或斯大林的作风大不相同的作法,邀请勃兰特到克里米亚去同他会谈。
    几乎没有人会忘记记者拍摄下来的这些领导人穿着衬衫的轻松的照片。批准条约是第一步
    带有讽刺意味的是,批准这个条约是改进东西方关系的一系列尝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在尼克松总统五月二十二日访问莫斯科之前看来正在走向取得比较具体的进展,但是苏联将不签署柏林协议,而西方特别希望的波恩批准之前先签署这个协议。从西方来说,在莫斯科签署柏林协议之前,西方不会开始为欧洲合作和安全会议进行多边准备性会谈。
    虽然苏联最近几个月大力设法同日本改善关系,但是它同时也在设法改善中苏关系。
    勃列日涅夫的讲话的确表明莫斯科的下述猜疑,即在尼克松访问北京时讨论的问题比在公报中看到的要多。“共处”引起人们的兴趣
    引起这里分析家们兴趣的一个细节是苏联表示愿意像美国在公报中所做的那样,在“和平共处”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中苏关系。这个名词(指和平共处——本刊注)是列宁创造的,第一次广泛应用这个名词的人是赫鲁晓夫。
    在苏联的语言中,这个名词始终只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苏联关于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关系的提法主要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字眼是采取不同的用法的,在这件事情上,苏联人向他们的用法屈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