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9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三月二十二日刊登保罗·沃尔为该报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联人再度告诫其集团:克里姆林宫仍保持控制权》,摘要如下:
    克里姆林宫再一次告诫“社会主义大家庭”即经互会和华沙条约各国:苏联打算继续充当该集团的基石。蔑视或不承认莫斯科的权威,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没有具体讲这些后果是什么。这一告诫是一家重要月刊《国际生活》三月号的一篇文章提出来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欧洲安全而斗争》,作者是S·萨纳科耶夫博士。
    一开始就谈的是“毛泽东集团”的异端,指责他们“消灭了过去的革命成果”。但是,这篇文章讲了进一步的话。
    作者写道,“不可能不考虑到国际舞台上的(苏联的)权威”,表明他是担心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企图“把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空谈一切社会主义国家权利平等,可是却说“如果想把同一个尺度运用于所有(华沙条约和经互会)国家的话,那就把事情简单化了”。
    “每一个兄弟国家政策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政治上配合的程度,终究取决于社会主义一体化的水平”。这就明白暗示,作者指的是罗马尼亚。
    《国际生活》文章的动机似乎是出于莫斯科的关心:要使华沙条约和经互会各国在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欧洲安全会议有可能举行的时候步调一致。
    欧洲的政局正在变动之中。波恩同莫斯科和华沙签订的条约的批准,还没有把握。华沙条约国家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市场同经互会之间的关系,是尚有争议的。
    普遍承认欧洲现状
    ——这是莫斯科的主要目标——仍象以往一样遥远。在莫斯科看来,仍然存在着中国的威胁。
    今后的几个月对苏联有重大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克里姆林宫一心想要把羊关在羊栏里,这是可以理解的。


    【本刊讯】英《约克郡邮报》三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外事记者克里斯托弗·福伯斯·亚当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俄国向中国表示愿签订条约》。摘要如下:
    据从可靠的外交人士那里获悉,俄国最近向共产党中国表示愿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迄今为止北京对签订这样一项条约没有表示有什么兴趣。但是俄国谈判边界问题的首席代表伊利切夫可能再一次向中国当局提出这一建议。他为了举行进一步的会谈已返回北京。
    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这些迹象被勃列日涅夫二十日所作的外交政策讲话的语调所加强了——表明,克里姆林宫希望同北京改善关系,以便破坏最近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为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和解所采取的行动。
    俄国对这次访问是非常猜疑的。
    人们还认为,勃列日涅夫向中国挥动橄榄枝的目的是表示一个愿望,以便再次使东欧共产党国家感到放心。这些国家对由于中苏争端而使他们受到的束缚变得不耐烦了。


    【美新处华盛顿三月二十三日电】(国际新闻处专栏作家:巴里·布朗)题:一个苏联人对最高级“共处”的看法
    叶夫根尼·乔苏多夫斯基是一位苏联公民,他也是联合国秘书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在这一期的有声望的美国《外交》季刊中发表了一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证明苏联保证奉行所称的“和平共处”政策的诚意。虽然他自称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写的,但是,可以认为这当然是克里姆林宫完全批准的。
    因此,这篇文章的发表所以是令人感兴趣的,主要不是因为乔苏多夫斯基说的话可以完全按照它的表面价值看待,而是因为它表现出了他的领导在尼克松总统五月二十二日访问莫斯科的前夕显然希望表示出来的和解态度。如果乔苏多夫斯基提出的一些主张得到勃列日涅夫的响应(他自己谈到对美国即将进行的访问的看法时也发出了“和平共处”的调子),那将会大大增加这次最高级会议取得成功的机会。
    然而,首先,有必要对共产党的这个理论持通常的保留态度。
    作为共产党的信条和极权主义的一种产物,“和平共处”的主张算不上一种真正的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哲学。
    乔苏多夫斯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国家关系”的意见就表明了这一点。他写道,这种关系“是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包括在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当中的社会规律、政策和标准支配的……。”看来言外之意是,苏联将继续坚持勃列日涅夫主义,制订这个主义是为了证明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是正当的
    ——而且这个主义看来同任何关于放弃使用武力和实行真正共处的有意义的理论似乎是不一致的。
    然而,尽管有这些必要的保留意见,但是乔苏多夫斯基提出的许多意见不可否认是富于希望的。他写到在许多方面进行合作的必要性的话是真正有见识的。特别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乔苏多夫斯基说:“必须设法愈来愈多地促进有关的人员来往,因为归根到底,人的接触是共处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勃列日涅夫的思想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那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使在这样非正式地表示看法的情况下,单是认识到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世界的必要性这一个事实就可能是一个好兆头。
    【本刊讯】美《纽约每日新闻》三月二十一日刊登一则报道,摘要如下:
    联合国秘书处的俄国工作人员叶夫根尼·乔苏多夫斯基在四月份一期的《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谈到爱好和平的共处。在那之后只有几天,勃列日涅夫就用满怀希望的言词发表了讲话。
    这里认为,《外交》季刊的文章是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一个重要标记;它预言东西方之间在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继续有斗争,社会主义最后取得胜利——但是不经过战争。可以容易地看出这篇文章是勃列日涅夫讲话的前言或补充。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三月二十七日电】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今天抵达这里进行预计约为一周的正式访问。人们认为他很可能同铁托总统会晤。
    南通社说,这次访问是对南斯拉夫国防部长尼古拉·留比契奇一九七○年五月访问苏联的回访。
    这家通讯社说,格列奇科元帅将参观一些军事单位和访问一些城市。
    接近南斯拉夫政府的人士断然否认了西方报界的这种猜测:鉴于地中海局势紧张,格列奇科元帅将谋求使用亚德里亚海的一个海军基地或其它设施。这些人士说,南斯拉夫强烈反对“在别国国土上建立任何军事基地”。
    在格列奇科进行这次访问之前,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曾在去年九月访问了这里。勃列日涅夫访问后,两国商定在今后几年内增加贸易来往。一些外交人士认为,格列奇科可能想把这一活动扩大到由苏联提供军用物资方面。
    外交官们说,格列奇科为了支持他的建议,可能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希腊和土耳其加强兵力以及将要召开欧洲安全会议的问题。
    他们又说,然而,南斯拉夫报界最近开展了一场强有力的宣传,反对任何想要成立象已被取消的共产国际那样的、旨在组织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集团的新组织的主张。
    同时,这里对铁托总统是否会在以后几个月里访问苏联一事有进一步的猜测,说铁托总统的访问大概是在尼克松总统五月访问莫斯科之后进行。
    【美联社贝尔格莱德三月二十七日电】格列奇科率领的军事代表团中包括M·M·科兹洛夫上将、A·p·西兰季耶夫上将、V·S·西索耶夫海军上将和其他一些人。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二十五日电】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邦执行委员会委员、苏南政府经济合作委员会南斯拉夫方面的主席米·克尔斯蒂尼奇为首的南斯拉夫代表团,今天抵达莫斯科参加苏南政府经济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前往谢列梅捷沃机场欢迎代表团的有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南政府经济合作委员会苏联方面的主席弗·尼·诺维科夫等官员。


    说中美会谈后,苏竭力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许多迹象表明,华沙条约范围内正走向一种组织上思想上的集中化
    【本刊讯】南《星期三信使报》三月二十二日以《可能出现新的情报局》为题,刊登了米霍维洛维奇写的一篇评论,摘要如下:
    美中之间形成的新的关系具有巨大深远的国际反响:一方面,世界认为这种新的关系是全球范围内的和缓,另一方面,华沙条约国则认为,这是企图直接分裂进步力量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威胁。这一切的结果是,在苏联及其盟国报刊登载的某些文章和讲话中强调除必须达到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同一化的同时,还强调也必须达到政治上的有组织的巨大同一化。
    近些天来,在世界报刊中出现了一个观点,认为华沙条约国将得到一种上层建筑,就是说将要把共产党成员国搞成一个新的机构,一个有所限制的新的情报局。最近有足够的迹象表明,莫斯科正努力加强团结,力求建立党和意识形态上的某种同一化。
    比如,萨纳科耶夫三月初在《国际生活》杂志上写了一篇关于华沙条约成员国经常协调对外政策给各成员国带来的好处的文章,但文章特别强调苏联的特殊作用。
    从逻辑上说来,“核心”是有领导作用,这就是情报局从一九四七年到解散这段时期内所起的那种作用。这不是在平等原则上的国际主义:某人一开始“领导”,他就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其他人“被领导”。
    如果以此作为基础,是否所有的华沙条约成员国都接受关于“核心”的思想或类似情报局的可能的新机构呢?这还是个问题。罗马尼亚的观点是众所周知的。齐奥塞斯库一九七一年五月七日为纪念党五十周年时发表的讲话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指出,不论任何国家,党必须根据自己特有的条件和需要来制定自己的路线。
    看来,阵营外面的国家的共产党不愿意服从屈服于“中心”的纪律。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这些欧洲大党所持的保留态度是人人皆知的。
    中美接近无疑是有成果的。
    尼克松访问北京之后,可以发现,在莫斯科的评论中有两点是同等强调的。第一点是指两个大国煽动反苏,尤其是指美国鼓励中国的好斗性。另一强调点就是指破坏国际共运。
    这种喧嚷和动员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造成了某种、也许是形式上声明式的反响。
    罗马尼亚日报《火花报》三月一日就与此有很大矛盾。它对尼克松访问北京的评价已在标题中概括出来了:《(访问)是有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
    可能正是从罗马尼亚对中国做的事情表示欢迎和阵营内其他国家坚决否定这两种态度的对比之下,可以找到对加强团结的警告和动员的起因。
    罗马尼亚希望利用欧洲共同体向共同体以外的国家提供贸易优惠的可能性。据悉,三月六日在齐奥塞斯库接见苏联大使时,莫斯科就此已向布加勒斯特递交了一份外交文件。当然,罗马尼亚没有采取华沙条约国在布拉格召开的最近一次“最高级会议”上所提出的原则。这些原则规定,可以同共同市场建立关系,但只能通过经互会,而不能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各行其事。
    在这一点上,谈论中国的任何影响和破坏团结,都是荒谬的,尽管在比利亚科夫的文章有这种说法。可能喧嚷的重点放在罗马尼亚和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合作上,也可能放在阵营的其他国家的不满情绪上,这些国家感觉到,在同中国的经济关系完全破坏的情况中失去了东西,但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当然,当其他国家也学罗马尼亚对欧洲共同市场的态度时,这是不能欢迎的。因此,比利亚科夫在《真理报》上发表的文章《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团结》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这就是说,说有迹象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正走向一种组织—思想上的集中化,是有许多理由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