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7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三月十日刊载了该报驻开罗记者安延八日发回的一篇电讯,标题为《苏联攻势——地中海起波澜对抗美中接近》,摘要如下:
    地中海的波澜起伏。塞浦路斯问题久无进展,马耳他的英军基地的存废问题仍未解决。苏联接近利比亚,美苏两大国围绕着地中海各国的角逐日趋尖锐,这是最近——特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同中国总理周恩来宣布和平共处以来——的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当然,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就已经很明显了。苏联打算同伊拉克、叙利亚也缔结象去年同埃及、印度缔结的那种友好合作条约,以巩固通向这两个国家的阶梯。这是苏联想把从印度次大陆到地中海这一地区置于他的掌握之下的意图的表现。
    在地中海的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苏联于四日同利比亚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个协定可以说是苏联外交上的胜利。协定以石油的开采、炼制、电气化为中心,同时也包括培养利比亚技术人员。
    苏联在地中海地区的最近的活动有这样两个目的:一方面是阻止中国影响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是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抗衡。
    马耳他总理明托夫现在又在伦敦围绕着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关于马耳他的基地的纠纷进行谈判。明托夫总理要求英国基地的租金为每年一千八百万英镑,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只让步到一千四百万英镑。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意大利想继续保持马耳他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基地,而与此相反,原属本国的英国却不那么关心。如果马耳他落人苏联的影响之下,不仅对地中海的美国第六舰队是个威胁,而由于马耳他和意大利近在咫尺,所以对意大利的安全保障来说也会成为相当大的威胁。
    同时,环绕塞浦路斯的局势也紧迫起来,可以看出希腊正在支持塞浦路斯内的和希腊合并运动派。因为通过合并运动派,塞浦路斯将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希腊的一部分,可以公开地成为西方的基地。美国最近恢复对希腊的军事援助,原因也就在此。
    地中海局势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的是中国最近同马耳他建交。可以说,苏联对利比亚的接近,就是对抗中国的扩张,并为苏联在中东建立霸权而作出的很有影响的布局。今后,地中海将会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中国为谋求向第三世界各国扩展势力而进行暗斗的场所。


《泰晤士报》社论:《等了二十二年》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三月十四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等了二十二年》的社论,摘要如下:
    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昨天宣布,英中两国终于要互派大使了。一九五○年一月当欧内斯特·贝文先生宣布英国承认新中国的时候,他不可能想象到,要过二十二年后在北京的外交团中才有一位英国的大使。
    英国自一九五○年以来一直不间断保持着同中国的共处关系,现在应能建立比较有利可图的相互关系了。根据目前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英国的地位近来一直在上升,在越南战争处于高潮时以及中国的仇外情绪爆发成为火烧英代办处的时候,英国在帝国主义联盟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周恩来先生已经为火烧英代办处的越轨行动作了道歉。在过去两年中,关系已有了很大的改进,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对欧洲共同体抱赞赏的看法,认为它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支力量。
    昨天议会里人们表示了这种期望:中国的大门对文化交流、互派记者以及其他许多对中国的好奇心仍未得到满足的人将是敞开的。我们还必须希望,这也将激起中国对英国的好奇心。双方增进谅解和利用将出现的更正式的关系是大有余地的。《卫报《文章:《英国的对华事务》
    【本刊讯】英国《卫报》三月十四日刊载约翰.吉廷斯写的一篇文章,题为《英国的对华事务》,摘要如下:
    关于把在北京和伦敦的代表机构从代办级升到大使级的问题断断续续地讨论了好多年,但是到去年夏天尼克松先生采取了对华的主动行动后,这个问题就具有了全新的紧迫感。
    若干年来,英国对台湾的政策一直是改善对北京的关系中实际的障碍。这种政策是照顾到美国的敏感情绪而制订的。
    就在尼克松访问前,出现了一阵外交上加快速度的新气氛,那时谈判又进行了。
    尼克松先生再次使英国处于难堪地位,因为他在访问结束后发表的正式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看来今天发生的情况仅仅是,英国过去是在等着瞧尼克松先生会走得多远,现在不得不以没有过去所希望的那样体面的方式摆脱困境。中国人目前在外交的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同样仅仅是悄悄地等待英国在不可避免的情况面前屈服。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在三月十四日一期上刊登了该杂志驻香港分社社长井上昌三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迈出了漫长的第一步》,摘要如下:
    此间观察家认为,美中首脑会谈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二十多年来的对立时代,为建立正常关系开辟了新的前景。特别是人们认为,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中国外交取得的一个巨大胜利。苏联的威胁是最大的动机
    在首脑会谈中,中国方面的态度是和蔼中有不作原则让步的严峻性。联合公报的内容有许多地方是采取双方的主张并提的方式,这表明双方没能就越南问题等国际形势消除两国的原则对立。
    联合公报指出,双方一致确认,尽管美中两国首脑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分歧,但要决心为两国关系正常化而共同努力。
    中国为什么不顾意见分歧而同意朝着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向前进呢?
    关于这一点,此间专家引用毛主席的“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句话,作为他们认为是中国的灵活态度的表现的依据。
    即,这是根据中国为适应多极化国际形势的外交战略而采取的行动,特别是来自苏联的“威胁”似乎在中国领导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中国来说,如果谈论美苏哪一个“帝国主义”是威胁,那么,在现阶段则是苏联,通过同美国接近来牵制苏联则是合乎中国的国家利益的。联合公报规定,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此间观察家认为,所谓的“其他国家”,暗指的就是苏联。另外,抑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目的,也似乎是接近美国的一个因素。归还台湾是肯定无疑的
    但是,中国并不是无原则地谋求接近美国。它要求把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邦交正常化的条件,运用于处理同“美帝国主义”的关系。
    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是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中国象人们所估计的那样坚持了原则。
    对此,美国方面声明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态度不提出异议。”
    美国方面的措词是微妙的。香港的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台湾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是肯定无疑了。
    美中会谈就人事和文化交流、促进贸易和继续保持政府间接触等达成了协议,为二十多年来闭塞的美中关系打开了道路。但是,美国还保持着同国府的外交关系并保证履行美台防卫条约。正象尼克松总统所说的那样:“只是迈出了漫长的道路的第一步。”可以认为,美中关系中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前,还要走艰难曲折的道路。


    【美新处华盛顿三月十四日电】(国际新闻处专栏作家:巴里·布朗)题:总统中国之行的第一个成果
    在整个尼克松总统最近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和在为此次访问作出准备的过程中,对其结果的最负责任的推测是设法在指望太多和指望太少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现在,这次最高级会谈的第一个具体的结果已证实这种立场是明智的。这是微小的一步。但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步。
    已经决定把巴黎作为两国代表继续讨论的“接触点”。
    在二月二十七日于上海发表的公报中,已宣布“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而美国和中国驻法国首都的大使显然将通过会谈在文化、技术、体育和新闻这些领域中的交流而开始这一过程。
    当然,把这种讨论起初限于在巴黎大使级进行一事表明美国和中国离重建外交关系仍然是多么远
    ——但是尼克松总统本人早就告诫说,不要因他的北京之行而预料会出现这种突破。
    然而,在巴黎开辟新的联系渠道将有助于使两国政府间的关系解冻这样一个比较小的目的。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三月十四日刊载一篇题为《北京如愿以偿》的社论,摘要如下:
    英国终于使它同共产党中国的关系建立于在北京和伦敦建立大使级代表机构的基础上。
    英国现在在多年来使这个争端一直存在的所有问题上都屈服了。
    承认了北京提出的关于福摩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将关闭在福摩萨的领事馆。它长期坚持的福摩萨国际地位“未定”的主张完蛋了。外交部里的坚持法律条文的鹰派已被尼克松总统的新对华政策引起的政治潮流以及去年十月在联合国进行的接纳北京、驱逐福摩萨的表决冲到一边去了。
    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在这一具体问题上的命运感到非常遗憾。英国早就谋求同共产党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现在已经做到这一点了。但是决不能忘记福摩萨人民。在一千四百万居民中有一千二百万人是在蒋及其部下到那里之前就在那里的本地人。英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继续发展同这个岛屿的贸易及其他接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