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2-03-13

1972-03-13新闻联播 文字版

美新处报道:齐格勒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商定以巴黎为双方接触地点

&nbsp&nbsp&nbsp&nbsp【美新处华盛顿三月十日电】齐格勒三月十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的谈话摘要如下:齐格勒先生:你们记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双方同意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br/>&nbsp&nbsp&nbsp&nbsp自从发表公报以来,我们已经表示我们将宣布一个第三国首都作为一个主要的联系渠道。我今天想宣布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同意,我们驻巴黎的大使将充当这个渠道。<br/>&nbsp&nbsp&nbsp&nbsp我们驻巴黎的大使阿瑟沃森大使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呆在美国。他是昨晚到达的,为的是同国务卿进行磋商,并同总统和基辛格博士进行讨论。<br/>&nbsp&nbsp&nbsp&nbsp我相信沃森大使今天上午同罗杰斯国务卿会晤了一个多小时,听取了关于总统和国务卿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告,并讨论了在巴黎建立一个接触点的问题。<br/>&nbsp&nbsp&nbsp&nbsp今天晚些时候,大使接着同总统会晤了半小时左右,同基辛格博士会晤的时间比较长一些。<br/>&nbsp&nbsp&nbsp&nbsp沃森大使打算在今天晚上回巴黎。<br/>&nbsp&nbsp&nbsp&nbsp我们料想他不久将会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他地位相当的人——黄镇。我们料想这个渠道的主要目的之一将是促进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中规定的来往旅行和贸易之类的问题。<br/>&nbsp&nbsp&nbsp&nbsp在巴黎进行接触的任务将通过正常的渠道处理。换句话说,沃森大使将从国务院接到他的指示,而国务院将同白宫就白宫关心的问题和总统直接关心的问题进行商量。<br/>&nbsp&nbsp&nbsp&nbsp问:罗,你所宣布的本届政府现在在巴黎进行的接触同过去几届政府在华沙进行的接触有什么差别?<br/>&nbsp&nbsp&nbsp&nbsp答:在这方面,差别在于我们表示将有一个接触点——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的会议产生的事情之一——以便于实施在那里达成的关于贸易交流和来往旅行、文化交流、新闻交流等等的协议。<br/>&nbsp&nbsp&nbsp&nbsp如我们先前指出的,我相信这种接触不会关闭其他渠道,其他渠道仍然是畅通的。<br/>&nbsp&nbsp&nbsp&nbsp问:从根本上说,这是否意味着差别在于这一个有公开的议程,而那一个则没有?<br/>&nbsp&nbsp&nbsp&nbsp答:我认为差别不止在于这一点。我想你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华沙进行的会谈不讨论我提到的这些问题,以及自从总统访问以来在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方面产生的这些问题。<br/>&nbsp&nbsp&nbsp&nbsp因此讨论的范围以及如我所提到过的将讨论的许多问题比在日内瓦或华沙进行过的任何讨论都要广。<br/>&nbsp&nbsp&nbsp&nbsp在日内瓦和华沙讨论的主要是台湾等问题。<br/>&nbsp&nbsp&nbsp&nbsp问:为什么选择巴黎呢?人们一定会猜测这和越南问题会谈有联系。<br/>&nbsp&nbsp&nbsp&nbsp答:我认为,主要是当时认为,这将是一个共同方便的地点,这是一个双方都同意并且认为将是共同方便的地点。<br/>&nbsp&nbsp&nbsp&nbsp问:关于把这个地点同越南问题会谈联系起来的问题怎样呢?<br/>&nbsp&nbsp&nbsp&nbsp答:我不知道出现这个问题。这不是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br/>&nbsp&nbsp&nbsp&nbsp我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有很丰富的外交经验。我相信,他在一丸六四年到一九六六年曾在巴黎,然后于一九六九年又回到那个任所去。<br/>&nbsp&nbsp&nbsp&nbsp我还认为,下述这一点也许是人们感兴趣的。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委员。<br/>&nbsp&nbsp&nbsp&nbsp问:是否考虑黄和沃森现在将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会谈吗?这种接触将以什么方式来保持?他们将设法每周会晤一次呢,还是怎么样?<br/>&nbsp&nbsp&nbsp&nbsp答:每当有重大事务要处理的时候他们就会晤。<br/>&nbsp&nbsp&nbsp&nbsp问:我们能否设想这将比在华沙举行的会谈要经常一些。<br/>&nbsp&nbsp&nbsp&nbsp答:那是绝对的。<br/>&nbsp&nbsp&nbsp&nbsp问:这个安排是在中国作出的吗?<br/>&nbsp&nbsp&nbsp&nbsp答:当然罗,在看了公报以后和根据亨利(基辛格)在上海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讲的话,你会知道,除了公报所提到的美国代表每隔一些时候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以外,还将设立其他一些接触点,然后又提第三国接触点。这在中国已在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那时曾谈到巴黎;但是这是后来——我要说是在我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回来之后<br/>&nbsp&nbsp&nbsp&nbsp——商定并最后确定下来的。<br/>&nbsp&nbsp&nbsp&nbsp问:在达成这些协议时,你们使用哪种联系渠道?<br/>&nbsp&nbsp&nbsp&nbsp答:对不起,我不准备谈这个问题。(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br/>&nbsp&nbsp&nbsp&nbsp问:那么,除了巴黎以外,还有一个接触地点,是这样吗?<br/>&nbsp&nbsp&nbsp&nbsp答:我想我早些时候提到过,其他的渠道仍然是畅通的。<br/>&nbsp&nbsp&nbsp&nbsp问:日本政府是否就邀请总统访问日本进行了联系,他接受吗?<br/>&nbsp&nbsp&nbsp&nbsp答:日本政府没有向总统发出正式信件。至少到今天中午为止还没有。没有向总统发出邀请的正式信件。你一定还记得,当佐藤首相访问美国并在西部白宫会见总统的时候,我想总统或者他的一名发言人表示,总统希望在某个时候访问日本,但是目前没有任何打算,没有考虑要在今年进行访问。<br/>&nbsp&nbsp&nbsp&nbsp问:罗,华沙的接触还保持畅通吗?<br/>&nbsp&nbsp&nbsp&nbsp答:是的,还保持畅通。我已经说了,其他渠道保持畅通。<br/>&nbsp&nbsp&nbsp&nbsp问:鉴于总统在去中国前的讲话,他对现有的有限的联系以及两位大使目前要做双重工作这一点是不是感到失望?<br/>&nbsp&nbsp&nbsp&nbsp答:我不想用这种话来描绘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新的接触地点。正如公报所指出的,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联系以及不定期地派代表到北京去进行具体的磋商将有助于推进两国间的关系正常化。这是走向打开联系和走向正常化的一步。<br/>&nbsp&nbsp&nbsp&nbsp问:我的问题是,他是否希望取得比这更好的东西。<br/>&nbsp&nbsp&nbsp&nbsp答:我不回答这个问题。<br/>&nbsp&nbsp&nbsp&nbsp问:我们是否已挑选了将去北京的代表?<br/>&nbsp&nbsp&nbsp&nbsp答:没有。<br/>&nbsp&nbsp&nbsp&nbsp【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三月十日电】沃森是一个著名的美国企业家,尼克松在一九七○年四月任命他接替萨金特·施赖弗为驻法国大使。<br/>&nbsp&nbsp&nbsp&nbsp沃森曾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副总经理兼副董事长。这家公司控制着美国的计算机工业的发展。<br/>&nbsp&nbsp&nbsp&nbsp他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是耶鲁大学毕业生。

《朝日新闻》记者报道《动摇的苏联战略》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三月八日刊登了该报驻巴黎特派记者津岛七日发回的一条消息,题目是《动摇的苏联战略》,摘要如下:<br/>&nbsp&nbsp&nbsp&nbsp目前,在亚洲,美中即将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而在欧洲,却与此相反,面临着尼克松访苏,在东、西方关系中正出现新的混乱。其原因在于,开始“东、西方对话”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的东方政策,陷入了危机状态,苏联和东欧突然开始对对话外交的前途产生了疑虑和警惕。在驻巴黎的东欧外交人士中间,很多人认为,其直接的结果有以下两点:一、东方开始加紧稳定包括西德政局在内的东、西方关系;二、为此,在尼克松访苏的日程中,悬而未决的全欧安全会议问题将会占超乎预料的更大的比重。<br/>&nbsp&nbsp&nbsp&nbsp西德同苏联和波兰签署的互不使用武力条约,已成为勃兰特东方政策的支柱。但是,对这两个条约的批准在西德议会里受到了意外强烈的抵抗,造成了可能影响勃兰特政权存亡的形势。对此,东西欧受到了同样的冲击。<br/>&nbsp&nbsp&nbsp&nbsp东欧的外交人士特别指出:“因美中接近而感到疑虑的苏联,又因欧洲问题而在心中播下了对东西方关系前途的新的疑虑的种子。”这就是说,苏联的“稳定欧洲以对付中国”的基本战略开始受到了中国的政治权威的增高和欧洲德国问题的动摇这样双重的威胁。<br/>&nbsp&nbsp&nbsp&nbsp西德议会预定在尼克松访苏前后的五月批准这两个条约。不过,在这之前,东欧各国,特别是波兰、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肯定将以苏联为中心研究包括“勃兰特下台以后”的政治战略。东欧外交人士认为,这种战略改组,归根结蒂,“为了把勃兰特政权动摇时所产生的政治影响限制在最小限度,而尽早地固定东西欧(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政治上达成协议的范围。为此,便转向极力争取提前召开全欧安全会议的方向,在即将到来的美苏首脑会谈中,苏联方面将集中全力争取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作出让步。”<br/>&nbsp&nbsp&nbsp&nbsp除了这种看法以外,在东欧人士中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反映苏联的意向的意见:“作为和接近中国相对应的东西,尼克松本人也许会在召开全欧安全会议的问题上,给莫斯科带去某种礼物。从客观上来看,对于尼克松来说,这也将成为使美苏会谈获得成功的最短距离。”

美报文章《莫斯科攻击波恩的条约反对者》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三月十日刊登赫德里克·史密斯九日自莫斯科专发该报的一条电讯,题目是:《莫斯科显示出关切,攻击波恩的条约反对者》,摘要如下:<br/>&nbsp&nbsp&nbsp&nbsp苏联对于它同西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的前景显示出严重的关切,开始对波恩的基督教民主党公开施加压力,要它改变反对批准条约的态度。<br/>&nbsp&nbsp&nbsp&nbsp苏联报刊警告提防回到冷战年代的危险,一位苏联发言人在西柏林发表了更为直率的讲话。这些都着重表明,一九七○年西德分别同苏联和波兰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的批准,对于克里姆林宫来说是多么重要。苏联领导是以这些条约作为争取欧洲缓和战略的基础的。<br/>&nbsp&nbsp&nbsp&nbsp共产党报纸《真理报》的两篇主要评论分别在今天和六天以前警告西德的反对派说,如果条约被否决,波恩就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危险”。<br/>&nbsp&nbsp&nbsp&nbsp瓦连金·别列什科夫(苏联的争取同西德改善关系的一个协会的副主席)上星期五在西柏林向一批德国听众讲话时,采取了更加强硬的立场。他警告说,一旦条约被否决,将会造成可怕的后果,“那时,我们迄今所取得的一切都会毁掉。那时一场新的冷战就会爆发,一场热战也有可能发生。”<br/>&nbsp&nbsp&nbsp&nbsp这种直言不讳的批评的出现,标志着莫斯科的策略的转变。早先,当勃兰特的联合政府遇到困难时,莫斯科通常都保持沉默。<br/>&nbsp&nbsp&nbsp&nbsp当反对派领袖赖纳·巴泽尔博士去年十二月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他受到热情的接待。他在克里姆林宫会谈后告诉西方记者说,他对于条约仍然有保留,当时苏联的报刊没有责备他。<br/>&nbsp&nbsp&nbsp&nbsp但是,上星期六《真理报》发表了一篇署名“观察家”的强调其重要性的文章,攻击巴泽尔的党拒不接受条约中所体现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改变的原则而要求莫斯科承认德国修改边界的“权利”。今天,《真理报》扩大了它的攻击,指责基督教民主党以及美国和英国的反对欧洲缓和的这些人士。<br/>&nbsp&nbsp&nbsp&nbsp基督教民主党人反对这些条约,理由是:勃兰特的联合政府作了俄国人的让步不可与之相比的让步。<br/>&nbsp&nbsp&nbsp&nbsp某些西方外交官认为,克里姆林宫对整个条约问题特别敏感,不仅仅是因为它对西欧的政策前途未卜,而且还是因为在尼克松总统在美中和解方面有了进展的情况下,克里姆林宫现在害怕在欧洲和在亚洲同时发生摩擦。

美报文章《苏联担心波恩条约遭到否决》

&nbsp&nbsp&nbsp&nbsp【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三月十日刊登该报国际新闻记者罗伯特·凯泽九日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报道,题为《苏联担心波恩(同苏波两国签订的)条约遭到否决》,摘要如下:<br/>&nbsp&nbsp&nbsp&nbsp西德联邦议院也许不批准波恩同苏联和波兰签订的条约,这种可能性似乎使得莫斯科极其不安。<br/>&nbsp&nbsp&nbsp&nbsp官方报纸的字里行间十分清楚地表露了苏联的不安。近几天来有几篇文章暗示了,如果这两个条约得不到批准<br/>&nbsp&nbsp&nbsp&nbsp——而这是波恩突然当真认为是可能的一件事——会造成不祥的后果。<br/>&nbsp&nbsp&nbsp&nbsp一位欧洲外交官指出,“这威胁到勃列日涅夫的整个对外政策。”另一位说,“他们十分担心。”<br/>&nbsp&nbsp&nbsp&nbsp西方许多研究克里姆林宫的专家认为,勃列日涅夫曾不得不克服他的政治局中的保守的同事的竭力反对,来奉行他向西方开放的政策。<br/>&nbsp&nbsp&nbsp&nbsp同克里姆林宫保持友好关系的此间一位外交官本周猜测,如果勃兰特未能使这两项条约得到批准的话,政治局内部迄今是支持勃列日涅夫的那种力量结合的格局,可能紧张到了达到破裂点。勃列日涅夫的敌人不久就会重新露面,可能迫使他下台,或者迫使苏联的路线发生急遽的改变。<br/>&nbsp&nbsp&nbsp&nbsp另一些外交官不那么惊慌地看待局势,说勃列日涅夫的政策大概代表着政治局内一种强大而持久的一致意见。<br/>&nbsp&nbsp&nbsp&nbsp无论如何,联邦议院六月初否决条约的话,大概将迫使西德进行大选,而使克里姆林宫处于微妙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苏联小心翼翼地培植了两年时间的整个对欧洲的政策就会迅速解体。<br/>&nbsp&nbsp&nbsp&nbsp尼克松总统访问莫斯科选择的时刻进一步加重了克里姆林宫的困难。尼克松五月末来这里时,也许正值波恩的议会活动进入最紧急的阶段,如果这两项条约未获通过,就是在讨论一些可能变得不相干的问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