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8日参考消息 第1版

    【共同社东京二月十六日电】题:对斯诺逝世感到悲痛的中国
    共同社驻北京特派记者中岛十六日电,在尼克松访问中国这个历史事件前夕,斯诺逝世了。对此北京是把它当做一件象征“结束一个时代”的大事件来对待的。
    不必提及最先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西行漫记》一书。斯诺是中国最老的外国朋友、理解者和介绍人。特别是在七○年访问中国的时候,他见到了毛主席并报道了“如果尼克松想来中国的话,那就同他当面谈”这句话,从而创造了现在美中新关系的开端。
    斯诺在美国长期坚持”遏制中国”政策期间,也继续向世界介绍中国,但在美中对话时代即将开始之前结束了历史使命而死去了。中国人将深切地哀悼斯诺。
    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是自一九三六年在延安答复他的提问以来最老的朋友,对斯诺逝世感到沉痛,这是不难想象的。两位领导人会见斯诺,并象怀念朴素的延安时代似地谈话。这些话中渗透了人情味。只有在通过长期的接触建立起信赖关系才能做到这样。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对外部世界也失去了一个为我们介绍中国领导人的小传——中国首脑人物的个人侧面像是很少为人所知的——的新闻记者,对理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
    尽管如此,但是已经去世的《伟大的道路》的作者斯沫特莱女士、定居北京不断写“北京通信”的斯特朗女士以及斯诺,这几位在向外部介绍中国方面都立下了很大功劳的新闻记者,都是美国人。这件事似乎暗示:
    如果因尼克松访华而得势,美中间的交流可能变成超出现在预料的大洪流。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二月十三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在北京的前景》,摘要如下:
    尼克松先生警告说,在第一次中美最高级会谈中,将进行的“主要是对话”,而不是“谈判”,他的这个警告是很对的。他的警告体现了举行第一次这样的会晤的基本目的和不可避免的无把握的情况。这应当有助于使美国的盟国放心:总统不会在牺牲它们的利益的情况下做交易。这也应当使他免于被人指责“空手”而回。
    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和普遍的认识是,尼克松先生不会“空手”而回。
    首先,他将作为一个打破了历史上的壁垒并且确实对北京进行了访问的总统回来,对北京进行访问这个事实的政治意义由于中国同意接待一个庞大的记者团(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尼克松先生表现了很大的好有)和同意带去使总统在中国的情况能够活生生地展现在美国的电视上的装置(这是一个更大的好意)而变得更为突出了。而且尼克松先生星期变四暗示,除了一项最后公
    报外,“在举行会晤的过
    程中”还可能就“议程问题、将讨论什么问题等事项”作一些宣布。我们对总统候选人到莫斯科去搞竞选运动已经司空见惯了。尼克松先生是把北京加到这条路上的第一个候选人。
    看来总统指望得到的第二种结果是中美之间保持联系的一些象征和渠道,如中美之间继续进行文化团体或者记者的交流,也许以贸易使团的形式派驻一种“影子”外交代表团,可能对周恩来总理发出对应的邀请,以及诸如此类的作法。这些结果将使尼克松先生开辟的人员交往的局面正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它制度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
    这些结果还将有助于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是主人和客人对这次访问都抱有的一个实际目的:使双方在分别同苏联打交道的时候在力量对比方面有较大的谈判力量。如果一次访问未能促使中美联系至少象征性地扩大和继续下去的话,那么这次访问将是苏联的一个“胜利”,从而加强克里姆林宫在无论是同华盛顿还是同北京打交道方面的力量。
    最后,如果要使中美关系不仅仅是虚有其表的话,那就无疑会讨论今后一些年在中国的太平洋沿岸必定会发生的一些政治上的调整。对美国来说,问题是要在不让美国在太平洋沿岸的朋友为这种变化付出代价的情况下,消除一代人坚决要对中国实行“遏制”的情绪。对中国来说,问题是同美国在太平洋实现一种新的平衡,从太平洋一边来说,目前美国是一个敌人,但是从苏联一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又是一个潜在的盟国。
    尼克松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现在已经确定了,这就是必要时帮助保卫它,同时鼓励争执中的中国人和平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前途。可能即将在这方面作出一种象征性的表示。
    不久前,本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宣布尼克松先生的两次最高级会晤而引起人们的激动情绪和很高的期望,是否存在下述这种危险性:从计划到现实之间的漫长时间、特别是选举年的计划,是否将使莫斯科和北京在谈判中得到某些潜在的好处。
    虽然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们对俄国之行所持的保留意见要比对中国之行大得多。无论如何,总统在动身前往北京时,一直小心翼翼,不让人们抱过高的期望。我们祝他的享业顺利。


【共同社东京二月十五日电】题:在尼克松访华问题上,外务省将搜集分析一切情报
    外务省人士十五日晚就下周即将来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问题说,截至三月上旬为止,对美中首脑会谈的问题和今后的动向,外务省正在着手准备搜集和分析一切情报。
    该外务省人士说,在现时情况下,美国已把政策的重点移到了欢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方面,两国间的人事交流和经济交流将会以尼克松访华为转机而取得扩大和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该外务省人士还透露了这样一种看法:.在双方国内设立代代表两国政府的正式机构恐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同时他又重新确认了外务省过去的这样一种看法.:开辟沟通两国政府意见的常设渠道是确实的。


    说尼克松访华对日本外交“具有成为历史性转折点的重要意义”,形势正迫使日本在对美、对中国关系上必须确立独自的道路
    【共同社东京二月十六日电】题:面临转变的日本外交
    特派记者高桥华盛顿二月十五日电: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战后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一直继续下来的日本的保守外交路线,日本被迫要在多极化的世界结构中为建立新的日中关系、日美关系而修正轨道。在这种意义上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对日本外交也具有成为历史性转折点的重要的意义。
    尼克松总统在九日发表的外交报告中说:“美国的对中国政策冲击了日本,这种形势是由转变的世界形势的新现实产生的,从长远来看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他并且指出,日本之所以受到冲击是因为“日本习惯了战后时期固定下来的日美关系,以世界势力的两极概念为基础”的结果。
    这是美国对日本依然坚持旧的美苏两极冷战结构情况下的对策的一种痛切的批评和警告。
    美国国务院的对日政策负责人、助理国务卿马歇尔·格林去年十二月指出,中国怀疑日本和美国布下了敌视中国的联合战线。他说:
    (1)日美两国要一面相互协商,一面独自地分别地改善对中国关系;
    (2)美国一直努力维持同日本的友好关系,但这并不是说甚至要牺牲美中关系。
    可以说,这暗示了美国的这样一个方针:即美国今后要同日本划一条界线而独自地推进对中国政策。同时,美国也充分地意识到,由于美国自己的“越顶的”对中国政策,已使日本加紧走上采取更独立的政策的方向,对于日本离开同美国的基本缓和而采取独立的对中国政策抱有强烈的戒心和恐惧。
    在一月的日美首脑会谈中,尼克松总统向佐藤首相要求说:“日本没有必要忙于接近中国,希望(日本)停留在美国的对中国政策的范围之内。”这也表现了上述的心理。
    此外,首相曾说六九年联合公报中的台湾条款已不存在。这番话引起了白宫的不愉快。对日本的外交官访问河内,白宫作出了冷淡的反应。从美国的这种态度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上述背景看来,美国的对日政策肯定将按以下两大原则展开:即(1)同日本保持一定距离,推进独自的接近中国的政策;(2)虽然也要求日本确立“自主性”,但将在基本的缓和与对等原则这样一种“绝对不可缺少的因素”的基础上,把日本遏制在美国的对亚洲政策的范围内。
    可以说,这样的形势正迫使日本在美国、中国、日本这三大国的错综复杂的新的力量均衡中,在对美、对中国关系上必须确立独自的道路,这虽然是困难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二月十六日刊登一篇该报驻华盛顿记者的报道,摘要如下:
    十四日上午,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秘密地会见了基辛格。会见时,采取的形式是由多勃雷宁首先访问基辛格,然后两人从白宫徒步走到附近的美术馆,参观苏联美术工艺展览会。两人谈话的内容,虽未公开,但是由于此举是在尼克松访华前,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估计,苏大使是就尼克松访华最后摸一次美国的态度,同时牵制一下美国。
    据观察,美国方面怕多勃雷宁同基辛格举行正式会谈会刺激中国,所以就采取了两人同去参观苏联美术工艺展览会的形式。
    在这以前,多勃雷宁曾回国述职约两个月,并于上个月返回华盛顿。估计他同本国政府首脑充分地商量了苏联对尼克松访华、访苏的政策。
    多勃雷宁本月四日还曾同罗杰斯举行了会谈。看来,他把克里姆林宫首脑对尼克松访华、访苏的想法向罗杰斯和基辛格进行了转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