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11日参考消息 第1版

    【合众国际社巴黎十月九日电】尼克松总统的顾问亨利·基辛格今天一连第二天同河内和谈代表会晤。白宫说,这一秘密会晤可能空前未有地再持续一天。
    【路透社巴黎十月九日电】基辛格在他的军人助手黑格少将的协助下,今天加紧同河内的使者进行秘密会谈,同时关于阮文绍总统的前途是阻碍越南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的推测增多了。
    这两位美国使者连续第二天会见河内政治局委员黎德寿和北越首席谈判代表春水,再度举行会谈,这反映出秘密会谈的步伐加快了。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九日电】白宫说,美国总统顾问基辛格星期日在巴黎同越南谈判代表会谈,并安排星期一继续会谈。
    新闻秘书齐格勒在回答问题时还说,这次秘密会谈“可能”继续举行“三天”。
    齐格勒说,基辛格已发回电报向尼克松总统报告,但是拒绝对会谈内容提供任何暗示。
    然而,有迹象表明会议是集中在南越总统阮文绍的前途问题上。
    【德新社华盛顿十月八日电】美国总统助手基辛格的巴黎之行和他的同事黑格少将的西贡之行分别助长了不断传来的关于越南冲突即将解决的谣传。
    美国白宫和北越在巴黎的代表都已经否认了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合众国际社报道的关于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解决办法的消息,认为这种消息“纯粹是揣测”。
    但是,这里的政治观察家认为,在美国在十一月七日举行总统选举之前可能达成一项解决越南问题的办法。同时他们承认,在某种情况下,越南战争可能再拖延许多年。
    悲观主义者之所以作出后一种估计,是根据在关于如何才能在技术上制止这场战争的激烈讨论中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个事实,这就是,无论是华盛顿还是河内都没有受到压力,迫使它们停止这场战争。尼克松总统没有必要为了在十一月的大选中获胜而在越南实现和平;同样,北越人并没有由于美国的轰炸和海上封锁而被削弱或士气低落,以致不得不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情况下放弃斗争。


    【本刊讯】西德《星期日世界报》十月八日以《因此要和北京建立关系》为题刊登以下报道:
    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格哈德·施罗德访问北京之后还不到三个月,联邦外长谢尔从星期二(十日)起就将访问北京,就波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进行最后会谈。
    格哈德·施罗德在他轰动一时的旅行中,在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外长姬鹏飞的会谈中开辟了道路。谢尔现在要在北京逗留,这取决于什么呢?格哈德·施罗德回答了《星期日世界报》如下问题:
    问:您已经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国建立关系从根本上开辟了道路。从现在来看,您此行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答:我的打算是,通过我的中国之行,特别是我与中国的领导人在北京的会谈来促进不久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如果您愿意,也可说是搭桥。自那时以来情况的发展——几天之后将导致建立外交关系——表明,我这种做法成功了。
    问:波恩为什么需要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
    答:在我们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的成员的基础上,德国的对外政策必须包括世界政治的所有重要因素。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重要国家建立正常的关系,是一种德国利益的自然的考虑。另外,在扩大了的欧洲共同体的九个成员国中,只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卢森堡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
    问: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中,什么是应该和能够起主要作用的东西?
    答:我认为重要的是,德中关系没有负担,中国对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因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良好关系不仅符合德国的利益,而且将有益于保障世界和平。


    【本刊讯】日《产经新闻》十月九日发表一篇题为《转入对华外交的西德》的社论,全文如下:
    西德同中国建交谈判已达成协议。预定于十日到十四日西德外长谢尔访问北京时发表关于建立邦交的联合声明。西德是西欧主要国家中唯一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专心致力于东方政策的西德,突然转变为也要在亚洲扩大活动范围,就是为了适应多极化的世界,巩固本国的外交基础。
    西德在对华外交中,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中苏对立,而采取不刺激苏联的“顺乎潮流”的巧妙的外交技术。从这一点来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样战败国的日本和西德的战后外交,在许多方面走着相同轨道也并非偶然。
    西德同中国建交的必要性在于:第一是经济上的原因。西德继日本之后,是中国的第二个贸易对象国,但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增长程度,最近,已达到最大限度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就希望建立邦交。第二是想参加联合国。东西两个德国的参加联合国问题,可能成为明年联大的议题。作为参加联合国的准备工作,也必须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支持。第三,由于同中国建交,展开欧亚两方面的“同时外交”,可以增加西德同苏联谈判的力量。而且西德同中国与国府任何一方都没有建立邦交,不存在处理同台湾的关系这个麻烦的问题。只要愿意建立邦交,一下就成功了。之所以拖延到今天,是出于要把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而把对华关系放在东方政策的延长线上,使两者并存这样一种慎重的考虑。而且饶有兴趣的是,西德的对中国外交是由在野党打开缺口的,从结果来说,是以一种超党派的方式进行的。苏联谴责谢尔外长访华,说这是“反对德苏条约的西德在野党和中国策划的阴谋”,但从结果来说,谢尔外长的访华却起到了政府对华外交的先驱的作用。
    谢尔外长谈到访华的时候说:“同中国建立邦交是西德缓和欧洲紧张局势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针对任何特定国家的。”
    在野党暂且不提,就勃兰特政权来说,是利用了这样一个局面,即通过批准德苏条约而取得了最后实现东方政策的实际成绩,苏联也不用担心,而且也无从抱怨。这是西德外交的一条经验。那就是把国际的摩擦保持在最低限度上,等待时机成熟,即不失时机地开辟新的外交,扎扎实实地扩大本国的行动范围那样一种现实性,特别是同中国建立邦交是和中苏对立这个难题联系着的,因此,对日本来说也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路透社波恩十月九日电】台湾的“自由中国新闻社”原计划明天在这里举行的庆祝国民党中国国庆节的正式招待会已经取消。
    这个新闻社的一位发言人今天说,“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迫使他们取消这次招待会。
    此间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是波恩外交部要求这个新闻社取消这次招待会的。这个招待会的举行日期正巧是西德外长瓦尔特
    ·谢尔明天抵达北京的日子。
    外交部的一位发言人后来表示欢迎取消这次招待会的决定,但是不肯发表进一步的意见。
    这个新闻社的发言人说,他对波恩决定与北京互派大使感到遗憾。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十月四日刊登了《北海道新闻》和《西日本新闻》联合特派记者河野在北京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交流的重点是“人民”,在合作的同时也会有对立——邦交正常化后的日中关系》,摘要如下:友好的气氛成了消化剂
    田中首相的专机在上海机场上空急速上升并消失了。稍微加快脚步返回机场大楼的周恩来总理,恢复了平常那种严肃表情。恐怕不仅仅是完成了同日本和解这一桩“大事业”的感慨吧!看来他甚至已在考虑新的对日政策和对世界的外交了。
    这决不意味着中国的对日政策的结束。在从上海回北京的飞机上,负责对日关系的某干部说,首先,站在对等的立场上,今后具体地维持什么样的关系是重要的,作为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国家来说,有很多合作的地方,同时也将会产生很多的对立。
    可以说,这句话暗示出今后的日中关系决不容乐观。
    以邦交正常化为界线进一步高涨起来的日中友好热,将会起到平息两国间出现的各种不同见解的“消化剂”的作用。中国牵制日苏接近
    问题在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日中两国的外交怎样斗争。为此,有必要熟悉中国今后的外交战略。据认为,中国明显地把矛头指向了北面的苏联。即使对日本,也有牵制对苏接近的行动的意图。
    而且,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以往向美苏两大国“统治世界”挑战的姿态,作为亚洲、非洲等所谓第三世界的领袖展开更积极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料,将会经常同“以日美关系作为外交的基调”(田中首相语)的日本的外交行动发生碰撞。
    在联合国里,日中两国围绕着朝鲜问题的讨论发生了明显的对立。
    就是在以越南问题为中心的东南亚政策上,日中的态度也有很大距离。在台湾问题上,关于除外交关系以外的现实处理问题,对日本方面的自主行动给予默认。但是,其前提始终是要把它作为“中国的神圣领土”来对待,在这一点上,恐怕是不容许日本方面采取暧昧态度的。不放松对经济大国的警惕在今后的日中关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仍然把重点放在“人民之间”的交流上。因此,所预料的大幅度扩大经济、贸易交流也决不是无条件进行的。
    现在,中国企图依靠“自力更生和外国的合作”,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大力振兴国内工业,对吸收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工业设备是很积极的。但与此同时,并没有放松对“经济大国日本”的动向的警惕。
    如果日本把中国看成是“绝好的市场”,想以大企业为先锋蜂拥而入,那么,恐怕会受到中国的严厉反击。
    正象周总理所说的“今后要两条腿走路”一样,在国家关系上,将以日本政府为对手,与此同时,还打算进一步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推进以往的“人民外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