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27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法新社开罗二十三日电】纳赛尔总统在星期二(二十三日)晚上在向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表的讲话中说,和平解决中东危机仍然是一种可能性。
    但是,他又说,这个危机不可能无限期地拖下去,而不在整个地区引起爆炸性局势。
    纳赛尔总统随后热情赞扬苏联。他说:“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真理:如果没有苏联,我们都会在敌人面前手无寸铁,就会被迫接受敌人的条件。作为我们从苏联得到的军用装备的补偿,我们迄今还没有拿出一个钱……如果苏联帮助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利益。同样地,我们出于民族的原因反对帝国主义,而苏联却出于战略原因反对帝国主义”。
    纳赛尔总统随后谈到了在占领区的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他说:“我们保证向巴勒斯坦突击队的行动提供一切必要援助,我们认为,巴勒斯坦人的斗争在过去一年为阿拉伯人的事业进展作出了贡献”。
    他特别强调,埃及对苏联没有任何从属关系。他说:“埃及的独立是既不供出售的,也无法收买的”。
    【中东社开罗二十五日电】纳赛尔总统在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代表大会的一次会上说,他将在几天内离开开罗前往苏联治病。
    这位总统说,他的身体有些毛病,要去苏联治疗,将在那里停留两三周。
    【合众国际社贝鲁特二十五日电】消息十分可靠的人士星期二(二十四日)从开罗说,一项在七月十二日纳赛尔总统从莫斯科回来时刺杀他的阴谋,是在发生前二十四小时才被挫败的。
    这些人士说,这是十周中被发现和挫败的刺杀纳赛尔的第三个阴谋。他们说,这三次尝试都涉及到大量的高级军官。这些人士说,最近一次刺杀纳赛尔的阴谋涉及到大约二十名军官和五名平民。


    【本刊讯】《巴基斯坦时报》二十四日报道说:
    巴基斯坦赞同铁托总统提出的召开不结盟国家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会议的建议。会议很可能在明年春天举行。
    据信,铁托所联系的四十八个国家几乎都赞同这个建议。巴基斯坦将作为有权参加讨论的观察员出席这个委员会的会议。


    【本刊讯】英《苏格兰人报》十七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俄国和巴基斯坦的武器交易乌云密布》,摘要如下:
    苏联同意供应武器给巴基斯坦在南亚造成了新的局面。其影响已为印度所感觉,英迪拉·甘地总理对苏联的决定感到遗憾,政治的乌云正在密集。
    现在苏联参加建立巴基斯坦的军火库,同时巴基斯坦的伙伴伊朗和土耳其经常给它武器和飞机。苏联和美国也供应武器给伊朗。
    俄国人意识到印度对这个问题很敏感,现在有意出来缓和德里的担忧。他们说,他们决定供应武器给巴基斯坦不产生任何变化,苏联和印度的牢固联系将一如即往。
    的确,在经济上,俄国人最近在帮助印度脱出经济衰退方面劲头很大,并且为印度的产品开辟了新的进口市场。但是这能不能够补偿印度对苏联失去的信念呢?现在回答这个问题为时过早。
    一系列其他问题将最终影响印度的情绪。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苏联卖军事装备给巴基斯坦对拉瓦尔品第同北京的联系会有什么影响?苏联主张同巴基斯坦联系惯用的论点之一总是说拉瓦尔品第同北京在南亚的联系应该破除。
    【本刊讯】据巴联社二十三日报道,巴基斯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艾哈迈德今天在卡拉奇说,苏联将向巴基斯坦提供六千六百万美元信贷。
    他说,中央商业部长加福尔·汗今天已赴莫斯科,已要求他在俄国逗留期间签订这项协定。
    他又说,这笔信贷将使俄国迄今为止给巴基斯坦的援助增达两亿四千一百万美元。
    他说,这笔新的信贷是我们过去几个月同苏联当局谈判成功的结果。


    【美联社德黑兰二十一日电】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伊朗政府星期日(二十一日)正式承认贝克尔总统的伊拉克政权。
    【德新社德黑兰二十一日电】外交部发言人说,伊朗和伊拉克两个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将继续下去。
    【法新社巴格达二十一日电】科威特酋长在正式承认伊拉克新的军人政权的照会中说,他希望伊拉克和科威特加强团结,“以应付”去年六月“以色列侵略后所有阿拉伯国家遇到的困难。”


    【合众国际社贝鲁特二十二日电】贝鲁特星期日(二十一日)收到的消息说,伊拉克新总理纳伊夫在他的内阁宣誓就职后数小时就秘密飞往伊拉克北部,去设法防止库尔德少数民族发生问题。
    消息说,这位年轻的军官飞往伊拉克北部同一度担任库尔德族叛乱头目的巴尔扎尼举行会谈。
    观察家们认为,纳伊夫是想向巴尔扎尼保证,虽然新政权中有几位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著名人士,但是,一九六三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发起的对库尔德人的镇压不会重演。
    【路透社贝鲁特二十一日电】巴格达电台报道,伊拉克总统贝克尔今天号召伊拉克人为去年同以色列的“六月五日战争雪耻”。
    这位总统是在视察国民警卫队的一些部队时说这番话的。伊新任交通部长不愿回国就职
    【德新社开罗二十一日电】新任命的伊拉克交通部长马哈茂德·希特·哈塔卜不打算就任那个职务。
    此间的消息灵通人士星期日(二十一日)说,在伊拉克军事政变后被指定担任那一部长职务的哈塔卜将留在开罗而不返回巴格达。
    对所传他的这一决定,没有提出理由。
    哈塔卜以前担任的是市政部长。


    【本刊讯】印《政治家报》二十三日刊登一篇文章说:
    新德里曾希望,印度舆论的压力将使莫斯科改变向拉瓦尔品第供应武器的决定。外交秘书达雅尔在从苏联返回后向内阁外交小组委员会介绍的情况使这个希望破灭了。达雅尔的估计是,苏联已下定了决心,期望它改变决定是妄想。
    在内阁外交小组委员会会议上占主要地位的意见是赞成反对派的提案。这个提案对苏联的决定表示遗憾。但是,据认为由政府这么公开地表态是不适宜的,特别是因为对苏联武器、贸易以及甚至资本货物的依赖这么大。顺便提一下,印度从来没有获得过像最近几周苏向巴供应武器的决定传出来后所获得的这么多重要武器……当总理就这个问题同较低级的部长交谈时,她要求他们在发表评论时要“负责”、“不感情用事”。某些人要求减少对苏联军事武器的依赖。有两位国务部长甚至建议,印度制造核弹。但是甘地夫人告诫说要克制、谨慎。她的论点是,有力的姜态未必意味着公开谴责苏联。
    使新德里不明言的另一个因素是莫斯科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支持。在苏联宣布它向巴基斯坦供应武器的决定后,印度对莫斯科进行了谨慎的询问,以了解莫斯科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是否改变了。新德里得到保证:没有改变。
    【本刊讯】印度《联系》周刊十四日一期发表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苏联代办斯米尔诺夫星期六向总理转交了一封他的政府的信件,信中表明莫斯科已“在原则上”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一些武器。然而,十分清楚的是,不管苏联可能向巴基斯坦提供什么援助,都只会是苏联向印度提供的援助的一小部分。苏联对印度的援助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致使我们从其他方面得到的援助相形之下都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了。甚至在斯米尔诺夫的信中也清楚地说明,苏联将遵守它对印度承担的义务,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满足我们的额外的防御需要。因此,印度对苏联向巴基斯坦提供少量供应是不可能有什么异议的。


    【路透社索尔兹伯里二十五日电】罗得西亚已出动喷气式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偏僻的赞比西河谷投入战斗。在那里,罗得西亚的部队在南非警察部队的支持下正同非洲民族主义游击队进行一系列的激烈战斗。
    游击队的这次进攻是非洲民族主义者今年向少数白人政权发动的第二次大战役。
    可靠的消息说,大约有三十名渗入者从作为罗得西亚和赞比亚的分界线的赞比西河东端进入罗得西亚。人数较多的另一批人——大约有一百人——在万基以北的禁猎区西端进入罗得西亚。
    在今年早些时候游击队的第一次进攻是由从北部来的一批大约一百人发动的。
    【本刊讯】英国《卫报》二十四日刊载一篇报道,标题是《游击队正在集中力量》,摘要如下:
    正当游击队和罗得西亚公安部队在赞比西河谷继续激烈交火的时候,人们估计大约有两千五百名强壮的、武器精良的战士正在赞比亚的军营等待进入罗得西亚的时刻。
    这些军营现在已被准确地确定了位置,罗得西亚军队有这些军营的照片。人们注意到,赞比亚一边的河岸有大量的活动,看来入侵肯定将加紧进行。
    治安部队说,游击队比一年前训练得更好,武装和装备得更好。在丛林的偏僻地区的储备室里发现了不寻常的大量军事装备。一位人士说这些装备是“数量惊人的”。
    据可靠的估计,在最近爆发的事件中(是上周开始的),仍有五十名游击队员越过了边境。他们显然是分成两批进来的,一批是在万基地区渡河到西部去,另一批从卡里巴(湖)以东越境前往马库蒂。在万基入境的一批人被南非警察部队发现,对他们进行了空袭。南非警察则有一人丧命。据了解,一支庞大的南非警察部队正协同罗得西亚人作战。
    【法新社索尔兹伯里二十一日电】在过去的几天里(南罗部队)起码同入侵者发生了三次冲突。据了解,这些冲突被认为发生在赞比西河流域的荒野地区。


    【本刊讯】《印度斯坦时报》二十二日报道:
    美国迄今已给印度六百四十二亿二千七百万卢比作为经济援助。单单根据(美国)第四百八十号公法的规定提供的援助就达二百二十四亿卢比。
    今天美新处新闻稿上的一则消息说,在印度政府储存在储备银行美国政府账目下的二百二十四亿卢比中,为美国政府储存的款项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资助印度的教育和其他公益计划。


    【法新社新德里二十二日电】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今天表示欢迎阿尤布总统昨天在德黑兰的讲话,即拟议中苏联对他的国家的武器供应不会给印度带来麻烦。
    甘地夫人在谈到阿尤布的讲话时说,“如果这意味着他将改变他和他的国家的立场而对印度采取较为友好的态度,我们将欢迎。”
    与此同时,今天宣布,甘地夫人又就印巴关系和苏对巴武器供应之事写信给柯西金总理。这是两周来第二封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