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1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十三日译载美《陆军》杂志刊登的美陆军上尉惠恩·朗写的一封信,摘载如下:
    我想每个关心美国对越政策的美国人对如何解决越南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也并不例外。但我想提出这样一点:即使我们在越南投入我们的全部军事力量来强行解决越南问题,我们也没有什么取胜的可能。我认为报纸还没有把这一点很好地告诉美国人民。
    我们基本上是在采用法国人在他们的战争中采用的并且因此打输了的同样的战术。我们受种种战术概念的束缚,老是把我们技术装备强大的部队放在城市中。当我们向控制着绝大部分农村的越共出击时,我们装备笨重,行动喧闹,徒劳无功,而敌人却轻装灵活,行动迅速而且武器精良。我们依据过时的情报行事,这种情报在游击战中毫无用处。
    我们在岘港地区的海军陆战队事实上是在使用坦克来对付这样的敌人。不幸,他们无法看到至今还散布在越南农村里的被焚毁的法国坦克的残骸。在空中,我们使用的不是执行支援地面任务的低空、低速、火力大和装甲厚的飞机,而是执行制空任务的时速一千五百英里,易遭击落的飞机。我们甚至使用了执行战略任务的日—52型飞机来对越共进行面的轰炸。它们把农村炸得翻了个个儿,却没有炸死什么游击队。在地面,我们的部队戴着钢盔,背着三十磅重的背包,在酷热之下中暑昏迷,遭受行动迅速、就地生活和善于伪装的越共的伏击。
    我们地面部队的士兵还不懂得怎样执行好巡逻任务。美国兵不能象敌人那样就地得到供应,不能适应环境而迅速行动。
    我们的武器也不足。我们的直升飞机至今尚未获得显著成绩,这种飞机太容易被地面炮火击落,使用直升飞机还使我们大大丧失奇袭效果。……在这种战争中普遍使用装甲车则是荒谬可笑的。我们地面部队装备的小口径步枪也证明有缺点,不锈钢的枪栓在丛林中生锈卡壳,击发不稳定,在灌木地区射击时,子弹会偏向或爆裂。使用B—52型飞机使我如此吃惊,以致我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一行动是多么荒唐可笑。
    我们很可能会把这些庞大的、喧闹的、有重装备的、同时又是臃肿笨拙、毫无成果的作战活动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只剩下一些作战的出发基地
    ——城市。到那时候,政治形势会使我们支持不下去。


    【本刊讯】法《巴黎竞赛画报》十三日刊载一篇文章,题为《戴高乐:“危机摆在我们面前,我知道这点”》,摘要如下:
    戴高乐在他同腊斯克最近在爱丽舍宫举行的一次会谈时曾说:“人们将只能通过同中国达成一项协议来摆脱印度支那的困境。你们并不知道你们卷入一场什么样的纠纷中,这是没有出路的。你们正在处于我们在印度支那战争的时候以及后来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时候所处的那种境地。”
    在将军思想中,重提这两件先例意味着,恢复和平应该走美国军队事先撤走的道路。
    有时戴高乐怀疑美国人会下决心诉诸原子武器对中国进行报复,有时他似乎担心在一定的时候会由于链锁反应而发生一场核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将会违背它意愿地不得不站在北京一边。那时,欧洲(和大西洋条约)将会被牵涉进去。
    这至少是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方面提出的论据之一。
    一位部长的下面一句话可以解释戴高乐作出的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决定,他说:“越南问题的事态变化使戴高乐感到不安”。
    爱丽舍宫的主动行动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法国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其后果在目前还不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属于多数派的法国领导人回到巴黎以后阐述了白宫、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精神状态。戴高乐说:“危机摆在我们的面前,我知道这点。”
    约翰逊总统对法国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舒曼说:“我忧愁多于愤怒。”


    【美新处华盛顿十六日电】国务卿腊斯克说,在亚洲遏制共产党侵略同在欧洲遏制共产党侵略是一样重要的。
    但同时他又说,美国“必须继续表明,如果北京放弃它的认为武力是解决争端的最好办法的看法和放弃以暴力来进行世界革命的战略的话”,美国将“欢迎”两国之间“出现一个良好关系的时代”。
    腊斯克是三月十六日在众院外委会远东小组委员会研究美国对共产党中国及东南亚的政策时在那个委员会上说这番话的。
    国务卿认为,美国在对华政策中应有十个因素。他列举如下:
    一、继续坚决援助希望取得美国的帮助来反对中国的侵略的盟国。
    二、继续援助设法建立“致力于执行进步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有效政府”的亚洲国家。
    三、继续保持对中华民国“及不愿意生活在共产主义下面的台湾人民的义务。”
    四、继续作出努力来防止把中华民国驱逐出联合国,只要北京奉行目前的路线。
    五、继续使北京放心,美国不打算进攻大陆中国。
    六、避免认为美国和共产党中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无休止的不可避免的敌对状态。”
    七、增加美国和共产党中国之间的非官方接触的可能性,包括允许美国各大学邀请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家访问他们的院校。
    八、保持在华沙的同中国共产党人的直接外交接触,因为这些会议“在某个时候可能会成为有成果的对话的途径。”
    九、愿意同北京政权和其他政府开会“讨论裁军及不扩散核武器等重要问题。”
    十、继续探索和分析有关共产党中国的一切情报,以使美国的政策适应当前情况。
    【法新社华盛顿十六日电】国务卿腊斯克今天说:
    “如果把北平的表现说成是神经质的,那是无助于制定政策的。它目前的政策当前给美国及其他国家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对付。目前,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压力需要有一种真正的反压力。这种反压力主要要由美国及其盟国来提供。”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四月二日刊载日本男女篮球队领队牧山圭秀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的篮球,个人技术和体力好,全队球艺还不熟练》。摘要如下:
    我们早稻田大学男子篮球队和尼吉波平野女子篮球队,应中国体育协会的邀请,在从三月十日起的二十天里,到中国进行了比赛。现在谈谈我对中国篮球队的感想。
    他们采取了苏联、东欧式的打法,以快攻为主,依靠两个人彼此之间的简单的掩护,实行中距离投篮。高个子的队员时常跳起来,以很好地保持平衡的姿势投篮,所以无法防备,而且他们这种投篮常常投中。他们盯人也盯得很紧,而且扎实地实行防守。但是,我们沉着地通过配合动作,进行攻守,对方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感到不知所措。总而言之,以个人技术、体力来说,中国队很占上风,但是他们对全队球艺的研究还有待于今后进行。中国方面对早稻田大学篮球队灵活传球、协同动作的全队攻势,也表示佩服,有兴趣。而且,中国男女队在进行全场紧逼的时候,都曾经一再犯错误。
    女子队的比赛,由于尼吉波女子队的善战,打得难分胜负,十分激烈,一再使观众欢腾起来。
    中国女子队的特点是,体格强壮,动作灵活,跑得快,中距离投篮准确。尼吉波女子队,在日本算是大个子的篮球队。但是,中国女子队都由身长一米八十的两个人、一米七十以上的两个人、一米六十上下的一个小个子组成,如果有谁上前拦截主攻的大个子,她们就用中距离投篮的战术反击,快攻时也
    非常灵活地运球上篮得分。
    中国女子队在防守方面,同男子队一样,拼命防守,尼吉波女子队常常是攻不进去,被判三十秒犯规,快攻也不能如意地进行,没有一次是象在日本的比赛那样不费力地战胜的。
    总的说来,中国篮球队的水平,男队和女队象日本的国家队一级的球队,都在十个以上,它的前几名球队比日本的最高水平还要稍胜一筹,这可以说是双方目前情况的比较。
    锻炼健壮的身体、培养好国防兵士和工业战士的国策,已经贯彻到人们以至儿童中间。也可以说,这是体育国策。在各省、县、市,定期举行体力测验,在中学生里面挑选优秀学生,由业余体育学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培养实力,并且把更加优秀的学生送进体育大学,进行锻炼。取得世界冠军的人被看成是英雄。可以说,这正是提高体育水平的政策的理想图景。而且,据说中国人口已达七亿。令人感到这样下去,中国不久将会赶上美国、苏联两大体育王国。


    【路透社纽约联合国二月十一日电】据联合国发表的数字,俄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看电影的、日本人是最多产的电影制片者、瑞典人是最热心的报纸读者,美国人是最忠实的电视观众。世界上的总共有七千二百万座位的二十二万家电影院中,俄国占九万九千家。日本的大型故事片产量占世界第一。
    美国总共有六千一百八十五万架电视机。全世界日报总销售量三亿一千二百万份。瑞典的百分比最高,每一千人四百九十九份。


    【本刊讯】香港《明报》四月五日刊登一篇评论我影片《甲午风云》的文章,摘载如下:
    要荐一张最象样的中国片。无论内容、技术以至娱乐性,都可以打八十分。而且堂堂正正,正正堂堂,从头到尾,都有这种情调和气氛。看了这张片子,把先后放映过的几张颇叫座的日本武侠片,都给比得邪门邪气了!
    由于人类进步的现阶段上,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操,仍是放诸四海皆被讴歌的,所以这张片子的主题,一来就被肯定了,何况还是出自历史事实?
    难得之处也就在这里。近代史上乱糟糟的甲午之战,内内外外,千头万绪,可是竟给整理得有层有次,把那最具体的挑出来,一气呵成。以北洋舰队为轴心,上自通敌卖国的慈禧与李鸿章,下至一群民气昂扬的水兵,旁及外国使馆与顾问,诸般关系,既写且叙,就把这段史实交待了。
    编剧曰希侬,导演曰林农,这两“农”的名字以前都没看过,可能都是新秀,但处理起海战场面来,那真实感的比例,却直迫西方老手。本来中国片(我看的只限大陆出品)与日本片,节奏进行都是比较西片慢的,所以一开始时还准备看看片上的英译。可是画面把人抓得紧紧地,又比过去的出品,推进了一步了。
    配乐也不错。作曲曰张棣昌,也是新人。看了日本片《怪谈》之后,我曾颇为小和尚抱一弹的那一手琵琶所迷,并曾跟别人说,日本人的琵琶,乃是从中国学去的,莫非青出于蓝乎?
    所以,在《甲午风云》中听到了一曲“十面埋伏”,终算喘了口气。旋律虽然简单,但由缓而急,由低而高,然后断然一声,用来写片中主角决心。中国片就用中国音乐来配,那怕单纯朴质些,毕竟更能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与那风格调和。
    这张片子还有一点细节,颇能满足三教九流的中国观众的民族自尊心。片中所出现的西人,其勿三勿四,衰口衰面,正是西片中所出现的中国人的反面。我们每逢看到西片中的中国人必然周身不舒服,这张片子针锋相对的作回敬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