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26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新华社蒙得维的亚二十三日电】《时代报》今天在第一版刊登毛泽东主席的照片,用了一个显眼的通栏标题:《中国政府回答菲·卡斯特罗》,并在里页在《中国回答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通栏标题下全文刊登了《人民日报》编者按语,没有评论。


    日本《中央公论》杂志载文说,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的有效性,已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充分证明。中国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心是有深厚基础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斗争的宝贵经验和毛泽东思想
    【本刊讯】下面是日本评论家青地晨在日本《中央公论》杂志一月号所写的题为《李宗仁回北京的内幕》一文的摘要:
    去年夏季,李宗仁在美国亡命十六年以后,回到了北京。他受到了盛大的欢迎。不妨认为,李宗仁的回国表明,台湾问题的焦点已经集中于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使它获得不流血的解决。
    在李宗仁举行记者招待会以后三天,即去年九月二十九日,陈毅外长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稍为夸大一点说,这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记者招待会。一个国家的外长居然就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发表如此大胆的讲话,在外交史上难道不是罕见的吗?
    在陈毅讲话里表现出来的,是要同美帝国主义彻底摊牌的姿态,也即:同美帝国主义之间,丝毫不存在妥协的余地。如所周知,在自由阵营里,许多人认为陈毅的讲话是中共歇斯底里的刺耳叫嚣,是虚声恫吓。
    但是,关于陈毅的讲话,不管作多少解释,仍然是既不象刺耳叫嚣,又不象虚声恫吓。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向国内外炫耀它的姿态:对于美中摊牌,包括开战在内,中国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随时打来吧!这是中国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的证明。中国坚信,即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变成废墟,最后胜利仍将属于中国。而支持着这种坚强信心的,就是中国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得到的“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
    《人民日报》去年九月三日发表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的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向我们展现了这种信心的理论根据。林彪文章的要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一个弱国能够最后战胜强国。”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就是,建设农村根据地,依靠农村,包围被日军占领的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种战略的有效性,也已经为中共同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打的内战所充分证明。而且,我们还有必要就这个战略追溯到毛泽东独创的中国革命方式。
    毛泽东在农村建立革命据点,在农民中间建立红军,而赢得了胜利。可以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毛泽东路线同李立三、王明路线——照搬俄国革命方式的路线进行斗争的历史,是毛泽东路线胜利的历史。
    作这样一番思考以后,就会明白,林彪文章的重点,即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已经成为老党员们的血和肉的思想。
    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从中国一国推扩到全世界,那么,亚非各国和拉丁美洲的后进国家就相当于世界的农村,美国和西欧的先进国家则相当于世界的城市。可以认为,中国已经制订了一个计划,建立“世界的农村”和争取民族解放的统一战线,包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的城市”,最后夺取城市,也就是实现各民族的解放。
    如上所述,陈毅说美中摊牌的最后胜利在我们这边,是有其深厚基础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经验和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根据。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就只能把陈毅的讲话听成为歇斯底里的刺耳叫嚣。
    我没有能力判断,把毛泽东思想原封不动地推扩到全世界,究竟能不能一点不差地应验。但是,在目前时刻,重要的是,北京的领导人持有不可动摇的必胜信心。
    有人认为中国飞机和核武器又少又弱,不是世界最强大的美军的对手。这种看法太肤浅了。一个武器不精良的国家,为了战胜强国,只有进行长期的持久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了政治力胜于军事力的观点,发表了正确的分析和估计。事实是,战局完全按着他的分析和估计发展。我们需要回忆一下这个事实。
    不妨认为,和抗日战争当时作比较,中国的抗战体制已经显著地进步了。把农、工、商集于一体的人民公社,从兵力到教育机构,全权在握。即使中国被分割为无数块,包括了生产、军事和教育的人民公社组织,仍将照样成为一个抗战基地,一个细胞。进行持久战的最大武器,不是兵器,而是由人民公社所象征的成千上万个细胞构成的巨大的民族精神。只要不彻底摧毁这无数个细胞,要征服中国就是不可能的。


    【路透社雅加达二十三日电】苏加诺今天用直升飞机把十四名新部长接到总统府宣誓就职,与此同时,两千名学生在三英里外举行反政府示威,并同军队发生冲突。
    早些时候,学生们用汽车设立路障,阻止部长们前往总统府。
    苏加诺对这些部长说:“我告诉你们,如果认为我能够被压制是错误的。我知道我的任务。我懂得如何做。别认为我将屈服于来自任何地方的压力或要求。”
    与此同时,印尼军队朝天开枪,驱散参加示威的学生。
    学生们退到街道两旁,躺在那里等待着。
    交通完全陷于停顿。
    【法新社吉隆坡二十四日电】苏加诺在(新部长)就职典礼上说,参加示威的学生的“是被收买的示威者”。
    【路透社雅加达二十四日电】数以百计的大学生今天上午试图阻止苏加诺成立新内阁,他们刺破汽车轮胎,并把这些车拖去做路障。
    街上的小贩公开吆喝卖被解职的纳苏蒂安和他的妻子的画象,他们喊道:“纳苏蒂安伯伯的纪念品。”
    【法新社雅加达二十四日电】当苏加诺总统主持十四名新内阁部长宣誓就职时,数以千计的愤怒的反共学生接连第二天在总统的独立宫外面兜圈子。有些内阁部长曾不得不乘直升飞机到总统府去。这些学生要求这个一百人的新内阁辞职。
    这次宣誓仪式比预定时间迟四十五分钟,它是在紧张气氛中开始的,同时,在独立宫周围的军队不断朝天开枪,对外面的群众进行警告。有几个人受了重伤,几十人被捕。
    苏加诺总统的三千名警卫团在海军陆战队伞兵、装甲车和陆军其它部队的支援下阻止青年们象昨天那样冲进总统府。
    纳苏蒂安和另一些被黜的部长都没有出席这次仪式。但是被解职的海军司令马朗迪纳塔却在场。
    到中午时,街道还被堵塞,因此,那些乘直升飞机来的部长们不得不再乘直升飞机回去。
    今天在雅加达散发了油印传单,上面写的是:“根除九卅运动,反对内阁,我们要求公正和正义”和“绞死苏班德里约”。
    雅加达全城今天都下半旗,对昨天在总统府周围的混战中的受难者致哀。


    【新华社雅加达二十四日电】安塔拉今天报道:西爪哇西利万吉师师长阿齐昨天在独立宫会见苏加诺。陪同他会见苏加诺的有当地的高级军事和非军事领导人。
    【法新社雅加达二十四日电】(昨天)大约有五万名印尼学生在总统府周围走来走去。当时,总统卫队换了装满四卡车的“西利万吉师”的士兵。
    【合众国际社新加坡二十四日电】秘密的《自由印度尼西亚之声》电台今天报道,棉兰市警察已奉令戒备,以防在纳苏蒂安被解职后发生骚乱。
    【美联社新加坡二十四日电】“自由印度尼西亚之声”电台说,由于纳苏蒂安被解职,中爪哇出现了骚乱。
    这家电台说,伊斯兰教师联合会的许多党员对哈利德接受内阁职务一事很恼火。


    【美新处华盛顿二十三日电】在雅加达发生反美示威后,国务院新闻发布官麦克洛斯基说,“我们正在尽可能的密切注视那里的局势。”
    【美联社华盛顿二十三日电】美国就在美国驻雅加达大使馆的院子里举行反美示威并撕下美国国旗一事提出了严厉的抗议。
    国务院官员们说,已把国旗还给外交人员。


    【新华社东京二十四日电】《每日新闻》今天在题为《不稳定的印度尼西亚局势》的社论中说,此次内阁改组,军方是不会满意的。因此,纷争再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印尼局势依然不容乐观。
    社论说,最高决策机关的最高作战司令部被改名为粉碎马来西亚司令部,这可说是想通过强调同外部的对峙,来谋求国内体制的加强,这点对今后国际局势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东京新闻》今天的社论说,苏加诺企图以“苏加诺阵线”为立脚点,重新确立纳沙贡体制,实行“苏加诺政治哲学”。但是,苏加诺的方案是否能够实现,是否能够有效地起到避免面临的危机的作用,是不能轻易做出结论的。
    社论还说,强烈地反对苏加诺阵线的苏哈托陆军部长和西利万吉师阿齐师长等人,现在忽然发表了“忠诚”的声明,这可能是因为苏加诺暗地里进行了他所独擅的工作。
    【新华社东京二十三日电】英文《日本时报》今天报道,日本外务省方面认为,内阁改组后,印尼的政治形势将更加动荡。这次印尼内阁的改组对于结束政变后印尼的政治混乱,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陆军在最近几天内不采取反击行动,那末苏加诺这次措施可能会成功。
    《东京新闻》今天的报道又一次强调,纳苏蒂安虽然去职,但是今后,纳苏蒂安、苏哈托的军方当权派的路线可能将更加强化。另一方面,在爪哇本岛以外的地方上,反苏加诺的趋向正在暗中继续着。军方表面上可能做出向苏加诺屈服的样子,巩固地方上的军队的体制,拒绝执行军方所不喜欢的中央命令。至于军队内部的强硬派、对苏加诺体制抱批判态度的学生组织,这些力量到底会有什么反应,现在一时还难以预料。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苏加诺这次使出了他特有的手法,对军方巧妙地进行了分化工作,军方没有集结起来形成一个反抗的体制。但是,不少观察家认为,这次的措施,可能使得印尼国内政治形势一下子陷入带有内乱性质的混乱中。即使不是这样,对苏加诺进行批判的力量依然存在,事态的发展慢慢趋向发火点的可能性,也是不能忽视的。


    【安塔拉雅加达二十二日电】苏加诺总统星期二与内阁主席团、武装部队四个军种的司令、国防统筹部长和他的副手讨论了最高行动指挥部的改组问题。
    苏哈托后来对记者们透露,最高行动指挥部已改为粉碎马来西亚指挥部。苏哈托澄清,粉碎马来西亚指挥部将由苏加诺领导,他将由一位最高副指挥加以协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