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4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按:美国统治集团中目前流行着一种所谓“逐级上升”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把战争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阶梯,依此顺序逐步加强和扩大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
    下面是赫尔曼·康恩在美国《幸福》杂志(四月号)发表的《论“逐级上升”的战略》一文的摘要:
    “逐级上升”(EscaLation)在英文中是一个比较新的字眼,它虽然在报纸标题中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越南问题上,但是字典还没有从军事意义上加以解释。在许多人看来,逐级上升的含义是战争规模的自动上升,从一个偶然事件的水平,上升到造成大灾难的相互使用核武器的水平。但是在愈来愈众多的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的人们看来,这个字眼也用来形容一种经过了仔细盘算的冒险的行动,这种行动在核武器时代的有限冲突中是一个已经确定了的因素。
    在越南,美国显然正在实行把战争的逐级上升推到新的规模,这反映了它对于在一个政治挑战和核危险的世界中,合理、克制而坚决地运用有限的力量一事有了新的了解。
    为了使这一研究更加具体,我设计了一种阶梯——一个比喻性的阶梯。这个阶梯表明,在低级危机同全面战争之间有许多连续的道路,其中没有一条是非遵循不可的。我的阶梯提供了一个有系统地研究一次危机的有用的框框。我所试图做的事情是描述冲突日益尖锐化的过程中的许多站口,以便我们对其中各种因素能有所认识,并使我们对离全面战争还相去多远的问题能有一个估量。第一梯级:表面化了的危机。在表面化了的危机阶段,一方在某种程度上公开明白地表明,除非某一争论在最近将来解决,它就将实际上开始爬上逐级上升的阶梯。然后,经过种种暗示,说明政府如何重视这些问题,而使这些威胁叫对方认为是可信的。第二梯级: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姿态。对对方采取合法然而却是不公平、不友好、不平等或带威胁性的行动,来给对方以惩罚或压力。第三梯级:庄严而正式的声明。这种声明在表明决心和义务方面比第二梯级更进一步,但不一定是故意表示敌对的。一个例子是一九六四年八月在东京湾逐步扩大战争以后,应总统的要求通过的国会两院联合决议。国会决议说:“因此,美国准备,按照总统的决定,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一切必要的步骤,来援助要求援助以保卫其自由的任何东南亚集体防务公约成员国或议定书所列举的国家。”
    这种声明通常是对潜在的对手的一个警告,提醒它至少在声明包括的区域内,不要再在逐级上升的阶梯上向上爬。第四梯级:态度强硬化。一旦谈判带有的强制的性质远远超过契约性质,我就认为我们已经达到第四梯级。如果一方或双方企图用不能挽回的行为来强使别人相信他们有决心和说话算数的话,那么,情况就更肯定是会这样发展的。如苏联宣布它已经和东德签订了一项和约,并说,它对通往柏林的通道不再进行直接控制,这种举动就可能属于不可挽回的行为之列。第五梯级:显示力量。随着危机加剧,一方或另一方可以使别人注意到它在必要时确有使用武力的能力这一事实。显示这样的力量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直接的或间接的,不声不响的或吵吵嚷嚷的。第六梯级:表态性的动员。在显示力量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度的动员,这种动员不仅增加一国的实力,而且也表明准备召集更多的力量或加速军备竞赛。这种情况的一个实例是在一九六二年柏林危机期间肯尼迪总统的召集后备人员。第七梯级:“合法的”扰乱。一个国家可以合法地扰乱对方的威信、财产或人民。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以一种极其敌对和挑衅性的但是在国际法范围之内的方式来行动。第八梯级:使用暴力的扰乱行动。如果危机仍然没有解决,一方或他方可以进而采取不合法的行动,诸如暴力行动,或目的在于扰乱、消耗、恫吓,要不然就伤害、削弱对方或其盟国或挫折其士气的行动。第九梯级:戏剧性的军事对阵。当前美国和苏联的战略轰炸机和导弹部队的经常的警戒状态,是一种几乎持续不断的全球性的对阵。如果发生戏剧性的陆海军部队的局部对阵的情形(例如在东西柏林交界的勃兰敦堡门的情形)局势就变了。有许多人认为它们更接近全面战争的边缘,而事实上通常并不是这样。但是,它们的确表明重大的暴力行动是可能发生的,以及不可设想的全面战争正在变成为“可以设想的”。
    这样,我们就越过了“核战争是不可设想的”的门槛。在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当逐级上升突然到达顶点的时候,我们就走到了这个门槛。第十梯级:挑衅性的断绝外交关系。这一行动的目的将在于通知对方,一国对和平手段的依靠已到此为止,以及现在可能要诉诸武力。第十一梯级:超级战备状态。战略部队可能疏散,假期可能取消,预防性的和例行的维修工作可能停止,训练可能推迟,每一件装备和每一个单位要进入准备状态,有限战争的部队可能部署起来。第十二梯级:大型常规战争。现在已经为某种有组织的军事行动准备好了舞台。这种行动可能是不宣而战的战争或边境上的战斗,例如在朝鲜的大规模“警察行动”。如果这种战争进行得激烈,双方就要遭到大量伤亡,但是双方都不使用它的最“有效的”或“优良”武器,如核武器、细菌武器或化学武器。在这情况下,在这一梯级将有许多伤亡,并且至少在这种行动的开始阶段,危机将有显著的深化。第十三梯级:大规模的多方面的逐级上升。要使逐级上升达到全面的高度水平,而同时却要每一个单独行动在逐级上升的阶梯上仍然保持在较低阶段的话,那么,一个方法就是在和进行中的主要冲突的完全不同的战场上进行报复或逐级上升式的行动。举例来说,如果在古巴危机中苏联曾转而对柏林采取行动,这样一种局势就会出现。
    自从第二次大战以来,这种明显的手段,除去在很小规模的例外情形外,没有人使用过。几乎人人都出于本能地认识到多方面逐级上升的危险。当一个危机还正在最激烈的时候,又去搞新危机这种纯粹亡命徒的行径是非常激怒人的,但是在这个逐级上升手法大为盛行的离奇世界上,在某种情况下,这却可能是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手段的理由。第十四梯级:有限常规战争的宣战。这将是达到下述两个目标或其中之一的一种努力:(1)将由单方面明确地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2)将努力把这个常规战争在地理或其他方面限制在作此宣布的一方认为最有利或最便于控制的范围之内。第十五梯级:与核战争相差无几的行动。并非故意地(偶然地或者未经批准地)使用一种核武器的事,可能发生在常规战争式的行动(第十二梯级)或者超级战备状态(第十一梯级)期间。或者,冲突的双方之一可能出于军事上或政治上的原因而使用一种核武器,并且试图造成仿佛是无意识地使用的印象。
    (未完,待续)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五月二十九日报道,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在我国作了一个月的临时教练后,于二十七日由穗抵港。
    大松二十八日在香港对记者说:中国女球员的素质非常高,身材高大,球员精神昂扬,更难得的是进步神速。他所见的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较之去年他率领日本“尼吉波”往访中国时,无论技术和速度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
    他谈到这次在中国训练女排运动员的工作时说:“训练运动量是相当大的,但顽强的中国女子果然经得起考验。她们下肢基础差些,但她们学习精神很好,情绪很高,故进步极快。”
    他说,目前世界女排技术,以苏联、日本、中国和东德为第一流,居其次者有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
    大松又说,中国各项体育活动都甚为蓬勃,并且获很好的成就。而北京、上海等地的体育学院,也都培养出不少人材。他对目前中国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的“三从一大”锻炼,评价极高。他认为,这是与他的训练方法有共通之处的。
    他最后说,在访问中国期间,受到有关方面最好的接待,此行特别愉快。他还说,他已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在今年十月再访问中国参加中国的庆祝国庆活动。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五月二十四日译载高野好久在五月十七日日本《赤旗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大松博文从四月十八日起,在上海埋头训练中国女子队。虽然在中国,但也不改变“大松式猛烈训练”。中国选手们之间,洋溢着这样的精神:“可以学的,全部把它学到。”
    练习场所在上海市体育馆,直接受大松指导的选手,分成两组,一组由正午至下午四时,另一组由下午五时至十时,每天进行训练。
    练习由最厉害的回转接球开始。大松打出的球,速度是“五秒钟两球”,选手们的手腕,不一会工夫就变成红色了。有时,球来得太快,就好似子弹般打在脸上。球的难度逐渐增加,选手们咬紧牙关追接。到规定数量的接球终了的时候,大腿变成了紫色。
    大松的另一种球,是向远远的前面的墙壁飞去。无论怎样疲劳,在墙边靠一靠,或蹲一蹲都不行。几点钟站着,作其他的练习,也是训练。
    作为大松的经理人和他一起来中国的目见田说:“这样剧烈的练习,在日本除贝冢外,也没有这样的。刚刚开始练习,持续力是会差些的,所以太厉害了。可是,中国选手们努力学习着,真是一场漂亮的战斗啊。”
    训练的剧烈,不止在回转接球上,而且还有屈膝,长时间进行中腰姿势练习,使用肢的腹肌运动等等。这些没有达到规定数次也不能停止。那是近五个钟头的猛烈练习终了之后的日程表。中国选手们一样的出色的干着。
    运动场的墙上,挂着从解放军那里学来的话:“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勤学苦练。”
    训练虽然这样严格,但场里的气氛却意外的平静和谐。
    大松说:“选手的素质比日本好,大家拿出干劲战斗,我自己也振作起来。”经理目见田说:“大松先生喜爱中国选手的极好素质。”
    中国运动员意气风发。受直接指导的选手固然如此,运动场上,连日联袂来了许许多多的人,热心练习。大多数的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与排球有关系的人员,人手一本笔记簿,热心的记录练习的情况。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五月十八日晚刊刊登一则标题为《郭沫若先生的资料展览会开幕,公开他亡命日本时代的作品》的消息,摘要如下:
    “郭沫若先生在日时代资料展览会”,已于五月十八日在东京都三鹰市新川的亚非图书馆开幕,将展览到六月十三日。
    展出的资料,以郭先生当时专心致志研究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作品为中心,还有《创造十年》等自传一类的作品和《战争与和平》等翻译作品等。
    此外,还包括作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的郭先生亲笔书写的书、日常爱用的物品、古董。
    这些都说明了郭先生的多才多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了许多在作品上用毛笔细心加批的注解和草稿,以及没有发表过的诗等。例如,人们过去总认为中国的作家兼女演员的夙子女士没有到过日本,但是郭先生在一首诗中就写过他们两人相逢于江户川畔的事情。
    亚非图书馆馆长菊地三郎说:“通过这个初次公开展览,对郭沫若的研究将有飞跃的进展。
    今后准备以图书馆为中心,组织沫若文库研究会,进行集体研究。”


    【本刊讯】蒋帮《中央日报》四月十二日报道:
    八十年前中法战争时,守台名将刘铭传击垮来犯法舰的「基隆捷报」及照片真迹,流失海外已久。
    这帧已破损残缺的史料及照片,是在一八八八年一位曾住台湾基隆码头的英籍海员彭德雷移居澳洲时带去的;后来被他的女儿雷西.仙黛拉夫人发现,认为这无价史料应归返我国珍藏,决定委托环游世界的勃朗小姐:亲自带到台湾,于昨日下午移交省立博物馆。
    据省立博物馆馆长刘衍表示,这两帧史料是该馆所没有的。
    「基隆捷报」是一幅宽五十厘米,长八十厘米的木刻板画,画纹及字体都很清楚。
    这幅海战图,是由一位署名「梅州隐士」的人,在清末光绪甲申秋天「涂于上海」的。他在图右刻了法国战舰「利成号」及挂白旗投降的「未拉司」号,船上大炮正对着基隆码头的城堡,许多法国海军正纷纷跳下小艇,作逃亡的企图。
    图左是「基隆镇」码头的头号、右号及左号等三大炮台,炮口也正对着来犯的法舰;台上挂满了刘省三(铭传)及章总戎的军旗,山上挂有「煤矿局」旗帜迎风飘扬,满坑满谷的「勇」兵,正由海上及陆上作殊死战。海上漂浮很多伤兵,双方伤亡累累。从图中可以想像到当时海战的激烈。
    另一帧照片也是很宝贵的史料,从那变黄发白的模糊形像中,可看出头戴白色法国拿破仑式军帽的法军,正在抢到的澎湖岛滩头阵地,以几门大炮轰击对面的山头,其中一门炮正冒着浓烟,法军则排列在附近待命进攻。
    这张照片的背面,依稀还可看出用铅笔写的文字,说明这是一八八六年三月四日法军在澎湖开火炮击的情形。
    根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的「台湾史话」记载,这两帧图片,连同文字,时间及地点都完全吻合,确是清末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法人侵略安南及中国沿海一带的「中法战争」史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