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4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本刊讯】法国《快报》周刊五月三日一期刊载一篇文章,题为《现在连苏联也相信利润》。摘要如下:
    对斯大林的经济正统思想拥护者的一个沉重打击:四月二十二日莫斯科颁发了四十份列宁奖金。其中三份分别授予列昂尼德·坎托洛维奇、维克托·诺沃日洛夫和已故的瓦西里·涅姆钦诺夫三位教授。这三位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家最近几年来在苏联经济自由化的大进军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克里姆林宫新领导对这三个人另眼看待,就再次表明决心继续并发展由尼基塔·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开始搞的试验。
    从上月起,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明斯克、里加等城市的四百个企业的经理已经拥有新的权力。这样,从一九六四年七月起在两个企业里顺利地通过了试验的制度,就在各大城市几乎所有的生产服装和靴鞋的公司里推广开了。
    从一九六五年七月一日起,经销这些商品的商店将直接与生产单位签订合同。这是那个矮壮的六十七岁的乌克兰人叶夫谢伊·利别尔曼的胜利,在他那讽嘲的微笑后面隐藏着生动的智慧。利别尔曼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家。他甚至连着手研究经济科学也是很晚的。起先他在基辅大学攻读法学,然后在哈尔科夫学工业工艺学。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在哈尔科夫区各种企业里工作,有六年是在一个大型的农业机器制造厂任计划科领导人。战时,他是莫斯科某个政府机关的职员。随后,他回到哈尔科夫在一个工艺学院任教。一九五六年,当他五十九岁时,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并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好象是几年后进行的改组的序言。
    他在工业中积累的经验使他考虑:要是更强调利润标准的话,那末,在区的范围内的计划工作就会更顺利些。苏联企业是国有的,商店是否卖掉了它的产品,对它无关紧要。重要的首先是完成生产任务,而这些生产任务无论在产品数量,还是在产品尺码、质量、颜色等方面,都是绝对由计划工作者规定的。由于销售量缩减,苏联的计划工作者发觉了一个他们至今一直可以忽视的因素:消费者。很久以来在西方是万能的这个因素,登上了苏联的舞台,并且打乱了一切计划。
    苏联计划部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象投炸弹似的向各个企业发出各种指示。有个最高苏维埃代表不久前举伊若拉工厂为例。这个厂接到了九个国家委员会、四个国民经济委员会和两个计划委员会——有权对它发号施令的各种机关——发出的七十个不同的指示。
    是否有过能让企业领导人有更大自由的出路呢?一九五六年,利别尔曼还不敢做这一步。他说过,评定企业的领导人,与其说应该根据他们是否完成计划规定的定额,不如说应该根据企业是否获得利润。这个建议受到了莫斯科某些经济学家的支持,他们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瓦西里·涅姆钦诺夫教授,当时,他被认为是苏联经济学家之首。他把当时已成为哈尔科夫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利别尔曼请到莫斯科。当尼基塔·赫鲁晓夫经过多次计划制度改革不得不确认,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够快时,涅姆钦诺夫就说服利别尔曼把自己的理论发表在《真理报》上。这是在一九六二年九月九日。苏联人第一次得以在莫斯科的一家报纸上读到这样的话:“利润愈高,对生产的刺激也就愈强烈。”还有:“对企业有好处的东西,对社会也有好处。”这使人想起一句有名的话:“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好处的东西,对美国也有好处。”利别尔曼比六年前更坚决地要求让苏联企业的领导人有自行决定问题的大权。渐渐的,有一批经济学家就赞成他的主张。其中有科学院院士、“苏联自动化技术之父”瓦吉姆·特拉佩兹尼科夫。由于受到这些权威人士的赞许,一些企业的经理也附和了他们。苏联报纸的读者来信栏内,载满了他们对计划工作者的埋怨。列宁格勒的经济部门工作人员们指出,为了往返莫斯科接受计划工作者的指示,他们在一年内损失了五十万个工作日。当地计划机关的工作人员同意这个意见,因为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制定的计划草案,九个月内改动了一百三十三次。
    为了向这个在自己道路上有扫荡一切之势的改组风潮让步,赫鲁晓夫决定在莫斯科“女布尔什维克”男子服装厂和高尔基市的“灯塔”女子服装厂里分别进行试验。
    试验开始并不顺利。试验遇到了某些顾客和供应者的不理解、拖延交货、提供不符合订货的货物等等。然而,过了六个月之后,最大的困难被克服了。无论如何,基本目的达到了:销售量增加了,商品在商店里平均停留期不超过二十三天,而半年前则为七十三天。新的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根据这些成就,决定在去年底扩大改组。国民经济委员会指定了四百个缝纫企业和靴鞋企业。国民经济委员会副主席瓦西里·佐托夫宣布:“评价企业的准绳将不再是产品总额,而是产品销售情况和利润计划完成情况。”这个制度从四月一日开始实行。中国人指责道:“莫斯科正在回到资本主义。”实际上,阿列克谢·柯西金没敢走得更远。他知道,他的政府首脑的地位同这些有联系。
    在两年之前就已经领养老金的利别尔曼教授仍在哈尔科夫任教。美国《时代》杂志在一九六五年二月号的封面刊载了他的相片。


    【法新社莫斯科二十二日电】阿尔及利亚革命委员会特派使节本·叶海亚今天同柯西金、勃列日涅夫和葛罗米柯交谈了两个小时。
    在这之后,本·叶海亚拒绝发表评论。
    前阿尔及利亚驻莫斯科大使本·叶海亚昨天到达这里来把阿尔及利亚最近的事态发展通知苏联领导人。
    这里的观察家们说,本·叶海亚受到苏联高级领导人的接见并且交谈了这样长的时间,表明苏联领导人对本·叶海亚的使命的重视。
    与此同时,苏联报纸仍然不肯对阿尔及利亚的政变发表评论。
    这里的阿尔及利亚人士拒绝发表评论。
    【美联社莫斯科二十二日电】这里宣布的一则消息说,阿尔及利亚革命委员会的特派代表今天(星期二)同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会谈。
    宣布的消息说,穆罕默德·本·叶海亚星期一奉布迈丁革命委员会的指示抵达这里。
    他在星期二会晤了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葛罗米柯。
    塔斯社发表的消息只是说:“在接着举行的会谈中,讨论了同两国有关的问题。”
    官方没有表明,苏联政府是否打算承认新政府并且不改变同阿尔及利亚的关系。
    【法新社莫斯科二十三日电】阿尔及利亚新政权特使叶海亚在对莫斯科进行闪电式访问以后回国,他在莫斯科向克里姆林宫高级领袖们解释了这个政权的政策。他断然拒绝就他在莫斯科的会谈发表评论,苏联报纸只限于在塔斯社的简讯中报道了会谈情况。叶海亚在莫斯科同柯西金和勃列日涅夫会谈了两个小时。塔斯社只说,研究了“互相感兴趣的问题”,但未提到会谈的气氛。


    【南通社布拉格二十二日电】捷蒙党政代表团之间的政治会谈今天结束。诺沃提尼和泽登巴尔认为,未来发展两国的关系和合作有着广泛的可能性。
    诺沃提尼和泽登巴尔的会谈表明,两党和两国在国际政策中一切主要的问题上和在当前国际工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上所持的看法是一致的。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二十二日刊登彼得·格娄斯二十一日从莫斯科发出的一篇文章,题为《苏联在意识形态分歧方面毫不动摇;但是主张同北京采取联合行动,尽管有分歧》,摘要如下:
    苏联今天清楚地表明,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信念上,它不会为了弥合同共产党中国的裂缝而进行妥协。
    苏共正式理论刊物《共产党人》杂志刊登的一篇长达十六页的社论把昨天党报《真理报》对北京的批评放到了意识形态的范围之中。
    它把共产党世界内的严重分歧归咎于“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野心”。
    这篇社论中有一段指名提到了中国。这家苏联杂志说:“改善苏中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我们党。”
    社论回顾说,前总理赫鲁晓夫去年十月下台之后,“苏共就主张同中共改善关系。”
    它继续说:“我们实行了若干旨在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团结的措施。”
    文章继续说,然而,莫斯科“在争取团结的问题”仍然碰到“个别共产党的消极立场,它们一方对于建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缺乏积极的建议。”
    《共产党人》的文章表明俄国人在意识形态的问题上无意向中国人让步。
    【路透社莫斯科二十二日电】据苏联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报道,尽管克里姆林宫希望共产主义团结,但是它决心不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作出让步。
    在最近这期刊物上发表的一篇社论说,党遵循着“列宁主义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团结是不可能通过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和妥协的办法达到的”。
    这篇文章加重了《真理报》星期天发表的一篇社论的份量,这篇社论直接指责中国歪曲苏联的立场。
    克里姆林宫一再要所有的共产党人在“帝国主义”在越南和其它地方进行“侵略”的情况下团结起来的要求仍然没有得到北京的响应。中国甚至指责苏联新领导是比赫鲁晓夫更坏的修正主义者,这里的外交观察家认为,不存在争端缓和下来的前景。


    【路透社莫斯科二十二日电】伊朗国王今天同苏联政府进行了第二轮会谈。
    找不到伊朗官员对这次会谈发表评论,但是,塔斯社说,就互相关切的广泛问题进行了讨论。
    苏联方面参加会谈的有米高扬主席,柯西金总理和共产党首脑勃列日涅夫。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参加了会谈。陪同国王参加会谈的有外交大臣阿巴斯·阿拉姆等官员。
    这里的观察家们认为,会谈可能涉及到增加两国之间贸易的可能性和在阿拉克斯河上——这条河形成苏联阿塞拜疆和伊朗西北部之间的边界——建设联合灌溉工程的计划。在国际问题方面,双方还可能讨论了本.贝拉总统被赶下台后的阿尔及利亚的局势以及亚非会议。


    【塔斯社乌兰巴托二十三日电】蒙通社转发蒙古《真理报》今天刊登的一篇题为《阿尔及尔会议应该成为反帝力量团结的论坛》的文章,其中说,蒙古人民共和国完全支持很多亚非国家政府争取使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所做的努力。
    文章强调指出,为了保证当代革命力量在将要举行的会议上的行动一致和团结,多数亚非国家的政府主张邀请苏联代表团参加会议。
    苏联参加会议的权利还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它占亚洲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块领土上有九个苏维埃共和国。
    苏联不仅是欧洲国家,而且也是亚洲大国,这一点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其中包括那些目前正捏造种种谎言来反对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的人。
    反对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人还把苏联不曾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这件事作为论据。这一论据是经不起任何批评的。因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没有参加万隆会议。
    但是,我国将同很多在一九五四年没有派代表到万隆去的其他国家一道参加即将举行的亚非国家会议。
    那些违背亚非各国人民的意志,试图否认苏联参加这次会议的权利的人的挣扎,正在转移这次论坛的参加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去注意面临的极重要的任务,从而使各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中的团结不是得到加强,而是受到削弱。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二十二日从莫斯科发出的报道说:
    莫斯科与北京争吵十九日以来面临一新高峰。
    《真理报》星期日的一篇文章暗示了克里姆林宫有可能改变对华政策。看来苏联方面保持忍耐的时期结束了。
    《真理报》星期日的攻击由于处在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中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铁托之间的会谈的背景前面而具有特别的意义。毫无疑问,周末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三小时会议也讨论了在同北京争吵中的新策略。
    北京对于莫斯科呼吁(鉴于美国干涉越南,要撇开一切意见分歧和恢复东方集团以前的“行动一致”)的回答无疑是否定的。这是在苏联首都大多数政治和外交观察家的看法。
    据大多数的莫斯科观察家的意见,《真理报》的这种攻击表明,克里姆林宫新领导在与北京论战中逐渐失去了忍耐。
    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破裂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著更深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