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3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日本作家介绍说,毛泽东的诗词同历史和社会广泛地结合在一起;吐露的诗情不只是个人内心世界的革命远景,也是中国革命意志的表现。说诗词的格调不凡,雄伟而豪放,具有比中国历史上各派更新颖的诗色,能迸发出力量的奇迹
    【本刊讯】日本文艺春秋新社今年四月出版武田泰淳和竹内实合著的《毛泽东,他的诗词和人生》一书。全书收录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按照时间先后排列,采用诗词释译的体裁,对每一篇作品都加了较详细的注解。除了正文以外,书后还附有年表、索引和参考书。全书长达四百七十多页。
    竹内实和武田泰淳在书中分别写了《序》和《后记》,现将它的内容及日本报纸有关评论摘要于下:
    竹内实在《序》里说:“毛泽东是一位具有非凡诗才的诗人,读过《毛泽东选集》的人,多数早已感到”。“《选集》虽然都是政治论文,但是不象一般想象那样枯燥乏味,他运用生动活泼的比喻和形容,展开了强而有力的文脉,不论就用词和举例而言,或从文体散发出的香味来说,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文学才能和在中国古典方面的高深造诣”。毛泽东的三十七首诗词,进一步“筑起一个诗的世界”,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毛泽东的诗词不是“纯粹个人的诗词”。他的诗词“同历史和社会广泛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和中国革命血肉相连的,他吐露出来的诗情,不只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革命远景,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意志的表现”。“诗词深处包含着不断革命的强烈意志和革命观”。
    竹内说:毛泽东的诗词,“不仅继承了中国的文学传统,而且独创了一个作品世界,为文学传统增加了新的内容”。他的诗词“与《楚辞》有一脉相通之处”,但是又吸取了历史上各派的优点,“炼成为意境更高的诗境”,“宏伟而豪放”,“格调不凡”。“在造语和用字方面”,不仅“大胆地引用现代的事件和人名”,“并且使用了现代汉语”。他的诗词具有比中国历史上各派“更新颖的诗色”。
    武田泰淳在《后记》中说:“毛泽东诗词之美好,有如水火和天地合为一体,迸发出力量的奇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这个大国里既有富于变化的大自然,又有与这个大自然相称的,长期生活于大平原、大河、大湖、大山之间的‘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的行动范围真是广大无际,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江湖大侠’”。而毛泽东的“行动范围,不论比梁山泊的宋江,或太平天国最后剩下来的石达开将军,都要迂回,都要反复,进了又退,退了又进,道路漫长,地区广阔。他的诗正是产生于这种广大,又充分表现了这种广大”。
    武田说,他校阅草稿时,“深受毛泽东这位男子汉大丈夫、这位大丈夫中的大丈夫的行动纪录所感动”。“情不自禁地请求竹内实尽可能写得更详细些,再详细些”,“希望他写成一本便于日本读者,特别是日本青年,即使不利用其他参考书也容易读懂的亲切的教科书”。并且表示,他写《后记》时,虽然使用“伟大”、“巨大”等“大”字有些过分,“但是这还不能充分道尽‘一位巨人已出现在地球上了’这种个人的感慨”。“我不想借用本书宣传‘文学必须从属于政治’,作为日本战后派作家的一员,我并不喜欢这种主张”,“要我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作,恐怕到死也做不到”。“但是毛泽东的诗,毕竟是一位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的诗,我对他的诗的热爱,进而也想要别人来读读的心愿无法消除”。
    武田和竹内合写的这部书出版后,《读卖新闻》以《第一流诗人毛主席的作品,用诗词写的中国现代史》为标题,发表书评说:“本世纪的英雄的政治家毛泽东,可以说是一位最富于中国风格的政治家,“他是一位代表现代中国的第一流诗人”。今天,要了解中国,必须“从了解它的原动力毛泽东开始”。武田和竹内借用诗词评解,“描绘出毛泽东的、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道路”。因此,对想了解今天的中国的人们,它是“一本罕见的好书”。
    《每日新闻》说:
    “毛泽东的诗词是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本,“喜欢念毛泽东诗词的读者将大大增加”。


    【美联社金边二日电】西哈努克说,当他接见曼斯菲尔德时,这位参议员对他要求“柬埔寨由柬埔寨人自己治理”。
    西哈努克星期三在柴桢省讲话时说,“他对我讲这种话,好像我西哈努克能向一个外国出卖我的国家”。
    西哈努克没有进一步提供关于他同曼斯菲尔德会谈的情况,可是他接着说,“如果柬埔寨喜欢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对柬埔寨不采取帝国主义的态度。如果中国对我们的态度像美国对我们的态度一样,我们肯定不会对中国友好。”
    【合众国际社金边二日电】西哈努克亲王今天说,共产党中国是唯一根据其他国家的品德尊重其他国家的大国。
    他是答复美国参议员曼斯菲尔德的要求,即“柬埔寨由柬埔寨人自己治理”。
    曼斯菲尔德在本周早些时候到达柬埔寨。据传,他是在努力寻找柬美两国政府之间的某种共同基础。这是自从它们今年四月断绝关系以来第一次作出这种努力。他在星期一晚上同西哈努克共进晚餐。
    西哈努克今天的声明看来排除了曼斯菲尔德使命成功的任何可能性。


    【本刊讯】《纽约时报》十月三十一日报道说:
    数以百计的衣冠整齐的资本主义生意人源源前往参加共产党中国的无产阶级橱窗广州交易会。
    交易会上摆出的各种各样新纺织品、轻型机械和食品都说明了北京同许多国家的贸易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即使最精明的资本家也很难得可以在中国市场上赚钱,因为北京派出的人都是争取最好价格、最好信贷和交货条件的马拉松讨价还价者。尽管如此,北京的买卖仍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非共产党人。


    【路透社雅加达二日电】第一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苏班德里约昨晚在接见报纸记者时说,印度尼西亚已经警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要干预印度尼西亚的内部问题。这篇谈话是今天发表的。
    他向陆军报纸《战斗报》的记者说:“我们决不允许局外人干预我们的事务。我已经向中国表明,并且甚至还指示我们驻北京大使查禾多先生向中国政府说明这一点。”
    他说,在这次亲共的流产政变以前,印度尼西亚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受到中苏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因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在这一冲突中是站在某一方的”。
    他说:“但是现在我们自由了。一切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现在我们不需要把它(冲突)考虑进去了。这一冲突是他们的事情,我决不参加进去。”
    “我还已经要求中国停止(北京电台)说印度尼西亚有右派集团和左派集团的那些广播。”
    【美联社雅加达二日电】外交观察家们说,苏班德里约的谈话明显地表明,同时也证实了早先的猜测和这里的反共组织的要求,即印度尼西亚将重新估计它以前的倾向于北京的外交政策。
    苏班德里约说:“我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目前正遇到困难……并且面临着危机。”他把这归咎于北京。
    他说,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由于这里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即如果说共产党中国“同九月三十日(叛乱运动)没有牵连的话,它至少是同情九月三十日”叛乱运动的。
    苏班德里约在谈到北京电台的攻击时说:“我们可能存在(内部)分歧,但这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部事务,外界的人不应该干涉,不应该站在某一边……我们不允许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做……也不允许美国或苏联这样做……这就是我告诉中国的话。”
    苏班德里约说:“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确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中国从基本上来说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打算加强我们(同北京)的友谊。”
    但是,他断言,“这种友谊显然不能牺牲任何一方的尊严。双方应该互相尊重对方。”
    苏班德里约说,根据累积起来的种种消息来看,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是同九月三十日运动有牵连的”。他还说,苏加诺将对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采取行动,但是他不愿说这将是什么行动。


    【新华社雅加达二日电】下面是安塔拉通讯社今天的报道:
    不久将设立一个特别军事法庭来审讯显然参与反革命“九月三十日运动”的分子。
    这是星期三在最高行动指挥部作战室举行的最高行动指挥部有限的会议上讨论的问题之一。这次会议是苏加诺总统亲自主持的。
    最高行动指挥部新闻处处长苏纳约上校会后对记者们说,会议讨论了解决参与反革命“九月三十日运动”的分子的问题的措施。
    他透露,那些显然有罪的人将受审讯,因此,不久将设立一个特别军事法庭。
    【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广播电台一日广播】国家元首今天在听取合作国会领导的汇报时,对合作国会解除合作国会的共产党及其群众组织的议员和职员的职务表示重视并有了令人满意的理解。
    【德新社雅加达十一月二十九日电】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苏加诺总统正逐渐接近于承认未遂九月三十日政变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策划的,因此应该予以禁止。
    过去八周内,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及其群众组织实际上已从舞台上消失。
    大约一万五千名共产党人和政变的同情者已经被监禁。还有一万人从政府机关、国营公司、私营企业和机构清洗出去了。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议员已被停止活动。


    【法新社雅加达一日电】自十月一日共产党的流产政变以来被印度尼西亚陆军控制的官方的安塔拉通讯社已经停止刊登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提供的英文或印度尼西亚文的消息。
    近几个星期以来,新华社一直遭到严厉的批评。


    【本刊讯】英国《英中了解协会公报》十二月号报道:组成英中了解协会派到中国去的第一个代表团的四位发起人,十一月十六日作了汇报。
    代表团团长玛丽·亚当斯强调说,中国没有显出任何迹象表明是一个侵略国家。就世界和平而言,她感到中国肯定是没有侵略性的。
    然而使她感到不安的是中国的儿童都被教会仇恨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不晓得他们有没有可能把美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者恰当地区分开。
    作家罗伯特·博尔特说,他对他在中国看到的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平等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如工厂的负责人跟他的工人住在一模一样的房子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