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9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法新社加德满都8日电】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今天说,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的悠久关系有被“安全躲避在印度的”叛乱分子的活动破坏的可能,尽管尼泊尔不希望这样。
    国王在杜塞腊节发表的一项文告中说,事实要求印度从两国福利的观点出发改变它的想法。杜塞腊节是这个国家内最大的节日,前后有十日之久。
    国王强调指出尼泊尔不愿意当任何国家的第二把手,虽然他说尼泊尔是希望同印度保持传统的友好关系的。
    国王说,最近在印度边境出现了一种影响到尼泊尔爱好和平的人民的不友好的事件和不友好的行为(在边境城市拉沙尔对货物实行封锁)。但是现在仍旧有时间可以纠正这样一个错误。国王说:“我们决心不作任何外国手中的玩物。我们将为我们的防御和福利忍受任何困苦。这是我们的传统。让我们把这一点也作为我们今天的誓言吧。”
    【印度报业托辣斯加德满都8日电】马亨德拉国王今天对“不论什么性质和多么大小的威胁”发出了警告,并且声称:“我们永远都准备正面面对任何局势。”
    国王在杜塞腊节的文告中提醒人们防备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被“安全躲避在印度”的叛乱分子破坏的可能性。
    国王说,印度仍旧有时间“纠正错误”,他并且要所有的人都注意,尼泊尔人能够忍耐到极限,但是全世界都知道,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任何步骤来对付“对他们采取的蓄意敌视的或者破坏性的态度”。


    关于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他说:“尼泊尔希望”以正确的方式“维持同印度的合作和传统的友好亲善关系”。
    这是以国王本人的名义发表的有关印度的历来最强硬的一次声明。
    在他发表文告以后尼泊尔内政部发表一项公报,公报号召人民在消费方面要克制。公报中强调紧急情况的做法是以它所谓的“印度实行封锁”的说法为根据的。


    【本刊讯】《印度时报》9月24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尼泊尔的蔑视》。摘要如下:
    吉里的重回外交部意味着重又恢复了早些日子奉行的强硬路线。
    印度对于把两国的严重分歧公诸于世将感到不快,尤其是在它被别的邻国指黄为蛮不讲理的时候。
    尼印关系的问题比法律方面的辩解更为重要,特别是因为权衡起来全世界在这件事上的同情肯定是在加德满都方面的。


    【法新社伦敦8日电】英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天说,外交大臣霍姆勋爵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关于印度和人民中国的边界争端的言论,确切地说明了英国在这一争端问题上的立场。
    发言人不愿评论人民中国外长陈毅元帅对霍姆勋爵进行的攻击。陈说,“印度反动派和英帝国主义者是一丘之貉。”


    【本刊讯】《泰晤士报》8日刊载这家报纸的记者7日从德里发出的电讯,摘要如下:
    由于印度拒绝在中国军队撤出麦克马洪线以南他们侵占的地区之前举行会谈,看来外交上的最后一手拿出来了,亚洲两大国处于边界战争的边缘。印度政府声称要采取军事行动驱逐中国人,如果他们不听从撤走的劝告的话。而中国则表明,它将认为任何这种企图是侵略它的领土。
    官方发言人今晚在这里说,塘格拉山脊地区仍然很平静。据猜测,使印度军队暂不进攻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在不断地增援和加强阵地。
    德里的报纸和公众一直认为,印度军队将能够毫不困难地把这些入侵者赶出印度领土。
    反对派政治家开始询问为什么暂不发动进攻。高尔中将被任命为这个地区的一位新军长表明,政府倾向于认为,军队过分谨慎了。在印度由于果阿事件,产生了一种不适宜的趋势:说印度军队拥有不可匹敌的力量。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头脑较为冷静的军队在抗拒政治界人士的要求:轻率地采取没有充分准备的行动。
    北京在10月3日的最近的照会中重申它愿意在10月15日接见印度代表,可是它坚持说,他们必须准备讨论边界问题的任何一方面和每一方面的问题。
    印度显然已在外交上输了这一场:没有能让对方关闭谈判的大门。这里的官方发言人显然认识到这一点。他在今晚说,中国关于会谈的建议只是为了实现其侵略和扩张目的的一种掩饰。虽然情况可能是如此,可是如果在边界上爆发战斗的话,恐慌的旁观者会不得不指出,正是德里——虽然它不断地鼓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举行会谈——拒绝进入会谈。


    【路透社北京6日电】(记者:凯利特—朗)一个由五人组成的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在中国访问了两周之后,将于明天离开这里,代表团对“中国在克服”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困难所进行的努力印象很深刻”。
    这个皇家学会副会长、代表团团长林德·布朗今天对记者说,这是代表团全体团员一致的印象。
    林德在回答问题时说,“我们总的感觉是,尽管最近几年在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尚有一段路可走。中国的科学看来大约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的阶段。事实上,他们非常乐于承认落后状态。”
    他接着说,“他们的困难在于缺乏熟练人员。他们有一小批受过西方或俄国训练的专家和科学家,有大批年轻、非常热情但仍然不熟练的人员,两者之间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显然是在很艰难环境下努力克服困难。”
    他说,科学研究人员约有25%是妇女。实验室的设备——大部分是中国造的——“一般都是很好的”。看来中国科学家对西方科学文献“熟悉到了惊人的地步”。


    【路透社坎帕拉9日电】这里在午夜降下了英国国旗,礼花和数百堆山顶篝火宣布独立的乌干达国家的诞生。
    作为女王代表的肯特公爵注视着疯狂欢呼的人群。
    在英国保护68年之后,乌干达成为非洲第33个独立的国家。
    独立仪式是在乌干达新首都坎帕拉的一个体育场中举行的,里面拥满数以千计的穿着新式“乌呼鲁”装束的人。
    乐队奏起新国歌,一架聚光灯照耀着它的黑、黄、红三色国旗。
    【法新社坎帕拉9日电】另一个新的非洲国家——乌干达今天诞生了。
    乌干达正好是在第一个白人到达它的土地之后100年取得独立的。
    英国保证继续给予这个国家财政援助——已经给予共计1千4百万英镑的贷款来资助一个五年计划和支付初期的费用。
    根据今年6月在伦敦缔结的协议,乌干达的四个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可是它们的君主的权利隶属于中央当局的权力。
    总理奥博特在从肯特公爵那里得到意味乌干达独立的文件之前,向全国发表演说,他说,他将维护和平,并感谢英国政府和外国传教士对这个国家的贡献。他还指出乌干达的格言将是“为了上帝和我们的国家”。


    【法新社坎帕拉9日电】今天这里宣布,美国已建议给予新独立的乌干达二百万美元的贷款来帮助这个国家的发展计划。
    美国国际开发署给予乌干达的第一笔贷款是肯尼迪总统参加独立庆祝仪式的私人代表史密斯今天向奥博特总理宣布的。


    【合众国际社檀香山8日电】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华盛顿的两名高级官员今天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司令们开会,讨论共产党在东南亚推进的问题。
    麦克纳马拉、泰勒将军和哈里曼是在昨天晚上到这里,前来参加今天同太平洋军队司令费耳特和其他地区司令们举行的这一次历时十小时的讨论的。
    麦克纳马拉说,他认为让泰勒和其他军政领导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下东南亚的问题是可取的。
    【路透社檀香山8日电】哈里曼今天说,全部美国军事人员都根据日内瓦协议撤出了老挝。
    哈里曼、麦克纳马拉和泰勒将军是到这里来同美国军事领导人和外交领导人举行有关对付东南亚共产主义问题的一系列战略会议中的第八次会议的。


    【德意志新闻社新德里8日电】新德里正在焦急地注视着东北边境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并且指出印度军队和中国入侵者之间相当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可能已迫在眉睫。
    由于印度人派增援部队前去,以便阻止——如果必要就用武力——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和入侵,这种发生冲突的严重的危险就更大了。
    前印度陆军总参谋长、新任的东部边境地区司令高尔中将已经到达他在阿萨姆邦提斯浦尔的总部。
    高尔将军已经从印度总理尼赫鲁那里得到了采取“有限的进攻行动”的权力,在整个中印边境冲突史上,这种权力是绝无仅有的。
    【法新社新德里7日电】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认为今天这里发表全文的印度政府昨天给人民中国政府的照会表明中国人已派兵增援了他们在多拉哨所周围的阵地。
    照会指责中国人“继续不断地加强他们在这个山脊(塘格拉山脊)印度这边的地位”。
    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这表明,在印度看来,中国人无意从塘格拉山脊以南的地区撤退,而这个地区深处在印度声称属于它的地区以内。
    他们认为这个地区是有可能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冲突的。


    【英新处伦敦5日电】《卫报》今天发表社论,评共产党在中国统治的13年。报纸说:
    “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我们的国家是巩固的。我国的人民是团结的。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陈毅元帅在北京庆祝共产党统治中国13周年的检阅时说的。事实上,今年的收成有希望使他的听众有一个比他们刚度过的一年要愉快一些的第十三年。但是,这位部长也谈到了未来的严重困难,而且总的说来,今年不象过去的10月1日那样不愿意提到这些困难。
    那些挫折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灾害,这是可以争辩的。无可争辩的是,甚至在过去50年中发生的饥荒也要比目前的饥饿摧毁的生命多得不知多少。
    尽管共产党政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各种困苦,可是它也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它已经制上了这个帝国在一百年前随着清朝的衰落而开始的腐朽,而经过军阀和日本入侵时期,这种腐朽曾带来威胁国家生存的普遍无政府状态。现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再一次承担了天命。再也不会有外国人强迫不情愿的北京输入鸦片的问题了,再也没有外国人派军舰或军队直上扬子江或要求在中国领土上享有特权的问题了。连俄国人也得不到这些特权——因为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是不幸的。任何人再也不能践踏中国的权利;自豪的人民遭受的120年的屈辱已成过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