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9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本刊讯】“世界新闻报”3月15日刊登了英国议员桑尼克罗夫特的一篇谈访华观感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是最遥远、最为人们所不了解的国家,同时就潜力而言,或许是共产主义世界上最强大的地区。中国已经有六亿五千万到七亿的人口,他们的资源贫乏,居住条件从寒带到热带各各不同。人口增长速度相当于每年出生一个比利时。在前进中
    这种增长是否使中国人感到沮丧?并没有。他们需要一切可以动员的男女来完成摆在前面的巨大任务。
    今天,中国是在前进中,任何访问者都能看到这一点。他们称之为“大跃进”、口号是多、快、好、省。
    今天,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正在利用千百万中国人,他们的行动虽缓慢但坚决,工作时间很长,主要依靠双手或简陋的装备完成任务。当然,这个实现工业化群众运动的政治动力是共产党。但是,在中国,共产主义是以理想主义的虔诚态度来奉行的。
    他们是否乐于这样做?他们是否将继续忍受这种努力必然需要他们满足的无限要求和牺牲?我不相信谁能在目前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可靠的答复,连中国人也不能。
    我曾经参观离北京不远的一个人民公社。每年这个时候,土地坚硬而呈灰色,稻田复霜。穿了暖和的蓝色棉袄的中国人异样地千遍一律。当他们穿过田野到工作场所去时,男女老少简直分辨不清。
    在我所参观的公社中一共住了三万人。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变更并未使他们的生活起什么变化。他们多半住在以前所住黑白两色的木制平房里。他们仍像以前那样为北京市场种植蔬菜。他们仍像以前那样吃着简单的伙食:一碗饭,一些蔬菜,如果运气好,还有一点肉。不过今天他们是在公社进餐。成群结队
    在判断这些问题时,人们必须记住,对亿万中国人来说,有一碗饭吃要比在什么地方吃饭远为重要。
    集体劳动的观念是中国这种实验的关键。以千万双手来建筑水坝就是集体劳动的特点。
    从远处看来,成群地在一起工作的劳动者就像蓝色蚂蚁。但是工作是完成了,总的说来完成得很好,因为他们是勤劳聪明的人民。正是这支巨大的体力劳动后备队为工业力量提供了真正的潜力。
    是什么使这种无限努力继续保持下去呢?当人们在广州或北京的街道上经过时,可以看到一些标语,号召中国人进行斗争,使他们能更好地击退所谓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宣传
    我想,至少进行这种宣传的人对这种宣传是有点相信的。正如麦克米伦先生最近所指出的,我们都有成为自己的宣传的牺牲品的危险。但是,在上述情况下,它使发奋图强的中国群众感到有一个目标。
    推动中国前进的还有另一种同共产主义无关的因素。中国希望在世界上成为一等工业强国。在演说中、报刊和标语上,不断要求实现在生产方面赶上英国的目标。
    最后,但是决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决心自立。他们虽然向俄国人借钱,而且看来可能在政治上继续同他们结盟,但是在他们境内,所有外国人,不论是俄国人、印度人或英国人,充其量只是受到容忍而已。


    【本刊讯】2月号英国“东方世界”刊载了驻香港记者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整顿公社”,摘要如下:
    在过去三四个月中,大概没有其他问题,象野火般在中国蔓延开来的人民公社那样,在世界报纸上受到这样多的喝采和批评。但是不管它受到喝采也好,批评也好,看来肯定的是,这种巨大的运动将不仅根本地影响六亿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一定会对全人类有很大影响。
    人民公社是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土地和农具私有制的痕迹终于被扫除干净,与此同时,富农、中农或贫农之间的区别也消灭了;不过还允许农民保有他们的房屋、衣服、家俱、银行存款、小树和小型农具、小的家畜和家禽。
    然而,实践起来并非样样都是那么容易的。规模宏大的改变是在不到六个月内实现的,要一切作得完善无缺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记住,在同一期间还积极展开了农业增产运动和加速炼铜运动。因此不难设想,在农民中一定有许多不满和抵抗;这最后引起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2月12日发表的关于公社的某些问题的决议,但是这并不是退却,而是巩固新的基础,象这样的策略,北京的领袖们是一再成功地运用过的,最初是在土地改革中,然后是在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中。为了使公社制度稳固,他们计划在以后几个月内加强和改进这个新的制度。看来他们十分坚决要实行的这个决议里有着某些最重要的问题。首先他们决定推迟把这个运动扩展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他们说,在那里象工厂、学校和政府机关等社会主义成份已经占统治地位,但是那里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思想。此外,为了让农民吃得好,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来改善公共食堂,公共食堂似乎是造成不满的主要原因。其他方面,八小时睡眠时间和四小时休息(其中包括吃饭时间)的规定明确地提了出来。
    还作出了关于保护妇女的规定——例如在生产前后的充分休息,在月经期间,妇女可以不必在冷水中工作,免做重活和值夜班。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在乡村工作是高度的紧张,却明白规定每天必须受两小时的政治训练。


    【本刊讯】西德“南德意志报”3月7日发表了斯特格迈义尔写的文章“东西方之间的技术竞赛”。该文有关来比锡博览会上中国馆的部分说:
    正如来比锡博览会上所证实的;中国正在飞速地发展着。在技术博览会上展出了极小的小高炉模型,这种小高炉一年所炼的铁和铜还没有一个现代的大厂多。可是,装设这些大型设备,要用几年的时间,而大批开工的小高炉,在这期间却可以很快地生产出大量物质,纵使其价值并不很高。另外中国陈列了一套治疗牙病的设备,附有一个齿钻,每分钟能转六千到一万转(就我们所知,在西方达到每分钟三万转,因此在治疗时几乎没有痛的感觉)。展出这些东西应该说是幼稚病的表现,但低估这种迅速的经济发展或忘记产品的改良与精制都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大概都同样是错误的。


    【美联社香港14日电】共产党中国在大力发动一个全国性的发展新党员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似乎是要刺激生产。但是这也将有助于在散布全中国的新“人民公社”中建立忠诚党员的核心,填补由于去年整党而变小的队伍,增加正式党员人数。在目前这次运动以前,党员估计为一千二百方,即占人口的2%。
    党员形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在通常的情况下,一般公民是没有什么机会被接受的。在目前这样一个发展党的运动中,党员的条件多少降低了,但是要求还是很高。
    共产党报纸报道了许多具有超人类的劳动力的人申请入党。“杭州日报”最近报道,浙江省的妇女鼓风炉手秦才(音)被批准入党,因为她有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木炭炉的修建工潘道荣(音)由于四天四夜没有睡觉而被批准入党。消息说,在工作的时候他把耳朵烧坏了,但是他没有停止工作。官方的新华社说,炼铁工人赵希荣(音)虽然受了重伤,他一晚只睡三小时。
    另一家地方报纸说,“所有的新党员都是共产党思想和工作作风的优秀典范。”
    由于发展党员的运动所激起的竞争精神超越了个别工人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城市和省份。华中的河南省在这个运动中领先,自从这个运动开始以来,已经有160,070名新党员入党,河北省有53,000新党员,山西24,000人,首都北平是2,000人。
    “郑州日报”的报道是意味深长的,它说,在目前的发展党的运动中,“所作的工作比过去任何一段时期所作的工作要多”。今天所要求的劳动功绩使人想到在去年“大跃进”运动中所要求的那种功绩。
    共产党在12月间的一个特别决议中指责某种劳动过度的情况。它说,将来工人们每天将工作8小时,每晚保证有8小时的睡眠。在目前这个运动的狂热中,这个保证似乎被忘记了。


    【本刊讯】美国“星期六评论”以“历史上的中国通”为题载文评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新著“复归于始”。评论者是雅各比,曾与怀特合著“中国的雷声”一书。评论说:
    斯诺所著“复归于始”是一本自传,但是它所记载的比个人的历险、采访和感情要丰富的多。斯诺的生活曾卷入中国战争和革命的漩涡中,看到殖民主义的结束,和与之有关的消息及背景,因而本书告诉我们更多的不是有关作者本人的遭遇,而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这个叙述一位“充满好奇和探索着世界”的二十二岁的青年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一位记者的故事是有趣的。而斯诺对于历史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看法和想法更令人感到兴趣。
    他原定在中国六个星期的访问持续了几乎十三年。当然他是第一位访问共产党中国的记者。就象“毛泽东的鲍斯威尔”他也许比任何其他美国人更了解红色中国的领袖。
    斯诺清晰地指出,深信共产党一定能统治中国和成为共产主义的赞成者并不是一回事。1930年当他到达豪华的上海(那里每年从大街上和河浜里可以收集到二万八千具尸体),美国商人大多把蒋介石看做是共产党员,而喜欢腐败的北洋军阀。他们不认为蒋介石可以维持下去,而斯诺却认为蒋可以维持下去;但当他愈来愈多地接触了中国的政治生活,他意识到在中国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剧烈的变化,而毛泽东的预言必定会实现。
    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作者个人最丰富的经历,是有关中国的部分。有关共产党中国的部分,由于只有作者才能写,因而是引人入胜的。斯诺也曾访问美国人很少去过的亚非某些部分。他写了有关缅甸、印度支那、印度、德国、奥地利、南洋、菲律宾、中东的旅行和曾在俄国生活的两段很长的时间。
    这是一本富有思想性,引人深思的书,但正如他的生活一样,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读过他所写的在中国四个月接触到的共产党人物和政治活动那样出色的描绘之后,那些对俄国人民生活的描绘部分就显得较逊色了。
    书中有关于蒋介石和他的亲属,特别是孙中山夫人的有趣的报道,也有关于罗斯福,尼赫鲁,甘地和早年在中国的外国人如路易·艾黎和伊文斯·卡逊等人的报道。
    对于任何对中国好奇的人们或确实关心世界事物的人们来说,斯诺的书将是富有启发性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多地看到历史,并曾深入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本刊讯】南斯拉夫通讯社26日播发了南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朱罗·普察尔26日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其中攻击我国的部分如下:
    “普察尔说,东欧国家和中国的一些领导人对南斯拉夫的同亚非国家积极合作的政策所进行的攻击是企图破坏南斯拉夫的名誉。中国的报纸特别在散布反对南斯拉夫及其领导的谎言和诽谤。……
    普察尔在谈到中国领袖们和他们的报纸的攻击时说,他们也已经下降到了1948年的对南欺拉夫大叫大嚷的水平,并且今天也使用着同样的词汇。他说,中国的攻击所以如此凶恶和肆无忌惮的原因应该到他们对一般国际问题、对共处与和平问题的态度和到他们对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的态度以及到他们对内部发展的概念中去找。由于不发达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的缺乏发展,在中国领袖们身上教条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概念的因素是最强的。因此,他们对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对共处以及对和平的概念都是过时、落后和反动的。”


    【本刊讯】“世界新闻报”3月15日刊登了英国议员桑尼克罗夫特的一篇谈访华观感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是最遥远、最为人们所不了解的国家,同时就潜力而言,或许是共产主义世界上最强大的地区。中国已经有六亿五千万到七亿的人口,他们的资源贫乏,居住条件从寒带到热带各各不同。人口增长速度相当于每年出生一个比利时。在前进中
    这种增长是否使中国人感到沮丧?并没有。他们需要一切可以动员的男女来完成摆在前面的巨大任务。
    今天,中国是在前进中,任何访问者都能看到这一点。他们称之为“大跃进”、口号是多、快、好、省。
    今天,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正在利用千百万中国人,他们的行动虽缓慢但坚决,工作时间很长,主要依靠双手或简陋的装备完成任务。当然,这个实现工业化群众运动的政治动力是共产党。但是,在中国,共产主义是以理想主义的虔诚态度来奉行的。
    他们是否乐于这样做?他们是否将继续忍受这种努力必然需要他们满足的无限要求和牺牲?我不相信谁能在目前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可靠的答复,连中国人也不能。
    我曾经参观离北京不远的一个人民公社。每年这个时候,土地坚硬而呈灰色,稻田复霜。穿了暖和的蓝色棉袄的中国人异样地千遍一律。当他们穿过田野到工作场所去时,男女老少简直分辨不清。
    在我所参观的公社中一共住了三万人。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变更并未使他们的生活起什么变化。他们多半住在以前所住黑白两色的木制平房里。他们仍像以前那样为北京市场种植蔬菜。他们仍像以前那样吃着简单的伙食:一碗饭,一些蔬菜,如果运气好,还有一点肉。不过今天他们是在公社进餐。成群结队
    在判断这些问题时,人们必须记住,对亿万中国人来说,有一碗饭吃要比在什么地方吃饭远为重要。
    集体劳动的观念是中国这种实验的关键。以千万双手来建筑水坝就是集体劳动的特点。
    从远处看来,成群地在一起工作的劳动者就像蓝色蚂蚁。但是工作是完成了,总的说来完成得很好,因为他们是勤劳聪明的人民。正是这支巨大的体力劳动后备队为工业力量提供了真正的潜力。
    是什么使这种无限努力继续保持下去呢?当人们在广州或北京的街道上经过时,可以看到一些标语,号召中国人进行斗争,使他们能更好地击退所谓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宣传
    我想,至少进行这种宣传的人对这种宣传是有点相信的。正如麦克米伦先生最近所指出的,我们都有成为自己的宣传的牺牲品的危险。但是,在上述情况下,它使发奋图强的中国群众感到有一个目标。
    推动中国前进的还有另一种同共产主义无关的因素。中国希望在世界上成为一等工业强国。在演说中、报刊和标语上,不断要求实现在生产方面赶上英国的目标。
    最后,但是决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决心自立。他们虽然向俄国人借钱,而且看来可能在政治上继续同他们结盟,但是在他们境内,所有外国人,不论是俄国人、印度人或英国人,充其量只是受到容忍而已。


    【本刊讯】2月号英国“东方世界”刊载了驻香港记者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整顿公社”,摘要如下:
    在过去三四个月中,大概没有其他问题,象野火般在中国蔓延开来的人民公社那样,在世界报纸上受到这样多的喝采和批评。但是不管它受到喝采也好,批评也好,看来肯定的是,这种巨大的运动将不仅根本地影响六亿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一定会对全人类有很大影响。
    人民公社是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土地和农具私有制的痕迹终于被扫除干净,与此同时,富农、中农或贫农之间的区别也消灭了;不过还允许农民保有他们的房屋、衣服、家俱、银行存款、小树和小型农具、小的家畜和家禽。
    然而,实践起来并非样样都是那么容易的。规模宏大的改变是在不到六个月内实现的,要一切作得完善无缺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记住,在同一期间还积极展开了农业增产运动和加速炼铜运动。因此不难设想,在农民中一定有许多不满和抵抗;这最后引起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2月12日发表的关于公社的某些问题的决议,但是这并不是退却,而是巩固新的基础,象这样的策略,北京的领袖们是一再成功地运用过的,最初是在土地改革中,然后是在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中。为了使公社制度稳固,他们计划在以后几个月内加强和改进这个新的制度。看来他们十分坚决要实行的这个决议里有着某些最重要的问题。首先他们决定推迟把这个运动扩展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他们说,在那里象工厂、学校和政府机关等社会主义成份已经占统治地位,但是那里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思想。此外,为了让农民吃得好,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来改善公共食堂,公共食堂似乎是造成不满的主要原因。其他方面,八小时睡眠时间和四小时休息(其中包括吃饭时间)的规定明确地提了出来。
    还作出了关于保护妇女的规定——例如在生产前后的充分休息,在月经期间,妇女可以不必在冷水中工作,免做重活和值夜班。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在乡村工作是高度的紧张,却明白规定每天必须受两小时的政治训练。


    【本刊讯】西德“南德意志报”3月7日发表了斯特格迈义尔写的文章“东西方之间的技术竞赛”。该文有关来比锡博览会上中国馆的部分说:
    正如来比锡博览会上所证实的;中国正在飞速地发展着。在技术博览会上展出了极小的小高炉模型,这种小高炉一年所炼的铁和铜还没有一个现代的大厂多。可是,装设这些大型设备,要用几年的时间,而大批开工的小高炉,在这期间却可以很快地生产出大量物质,纵使其价值并不很高。另外中国陈列了一套治疗牙病的设备,附有一个齿钻,每分钟能转六千到一万转(就我们所知,在西方达到每分钟三万转,因此在治疗时几乎没有痛的感觉)。展出这些东西应该说是幼稚病的表现,但低估这种迅速的经济发展或忘记产品的改良与精制都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大概都同样是错误的。


    【美联社香港14日电】共产党中国在大力发动一个全国性的发展新党员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似乎是要刺激生产。但是这也将有助于在散布全中国的新“人民公社”中建立忠诚党员的核心,填补由于去年整党而变小的队伍,增加正式党员人数。在目前这次运动以前,党员估计为一千二百方,即占人口的2%。
    党员形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在通常的情况下,一般公民是没有什么机会被接受的。在目前这样一个发展党的运动中,党员的条件多少降低了,但是要求还是很高。
    共产党报纸报道了许多具有超人类的劳动力的人申请入党。“杭州日报”最近报道,浙江省的妇女鼓风炉手秦才(音)被批准入党,因为她有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木炭炉的修建工潘道荣(音)由于四天四夜没有睡觉而被批准入党。消息说,在工作的时候他把耳朵烧坏了,但是他没有停止工作。官方的新华社说,炼铁工人赵希荣(音)虽然受了重伤,他一晚只睡三小时。
    另一家地方报纸说,“所有的新党员都是共产党思想和工作作风的优秀典范。”
    由于发展党员的运动所激起的竞争精神超越了个别工人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城市和省份。华中的河南省在这个运动中领先,自从这个运动开始以来,已经有160,070名新党员入党,河北省有53,000新党员,山西24,000人,首都北平是2,000人。
    “郑州日报”的报道是意味深长的,它说,在目前的发展党的运动中,“所作的工作比过去任何一段时期所作的工作要多”。今天所要求的劳动功绩使人想到在去年“大跃进”运动中所要求的那种功绩。
    共产党在12月间的一个特别决议中指责某种劳动过度的情况。它说,将来工人们每天将工作8小时,每晚保证有8小时的睡眠。在目前这个运动的狂热中,这个保证似乎被忘记了。


    【本刊讯】美国“星期六评论”以“历史上的中国通”为题载文评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新著“复归于始”。评论者是雅各比,曾与怀特合著“中国的雷声”一书。评论说:
    斯诺所著“复归于始”是一本自传,但是它所记载的比个人的历险、采访和感情要丰富的多。斯诺的生活曾卷入中国战争和革命的漩涡中,看到殖民主义的结束,和与之有关的消息及背景,因而本书告诉我们更多的不是有关作者本人的遭遇,而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这个叙述一位“充满好奇和探索着世界”的二十二岁的青年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一位记者的故事是有趣的。而斯诺对于历史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看法和想法更令人感到兴趣。
    他原定在中国六个星期的访问持续了几乎十三年。当然他是第一位访问共产党中国的记者。就象“毛泽东的鲍斯威尔”他也许比任何其他美国人更了解红色中国的领袖。
    斯诺清晰地指出,深信共产党一定能统治中国和成为共产主义的赞成者并不是一回事。1930年当他到达豪华的上海(那里每年从大街上和河浜里可以收集到二万八千具尸体),美国商人大多把蒋介石看做是共产党员,而喜欢腐败的北洋军阀。他们不认为蒋介石可以维持下去,而斯诺却认为蒋可以维持下去;但当他愈来愈多地接触了中国的政治生活,他意识到在中国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剧烈的变化,而毛泽东的预言必定会实现。
    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作者个人最丰富的经历,是有关中国的部分。有关共产党中国的部分,由于只有作者才能写,因而是引人入胜的。斯诺也曾访问美国人很少去过的亚非某些部分。他写了有关缅甸、印度支那、印度、德国、奥地利、南洋、菲律宾、中东的旅行和曾在俄国生活的两段很长的时间。
    这是一本富有思想性,引人深思的书,但正如他的生活一样,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读过他所写的在中国四个月接触到的共产党人物和政治活动那样出色的描绘之后,那些对俄国人民生活的描绘部分就显得较逊色了。
    书中有关于蒋介石和他的亲属,特别是孙中山夫人的有趣的报道,也有关于罗斯福,尼赫鲁,甘地和早年在中国的外国人如路易·艾黎和伊文斯·卡逊等人的报道。
    对于任何对中国好奇的人们或确实关心世界事物的人们来说,斯诺的书将是富有启发性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多地看到历史,并曾深入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本刊讯】南斯拉夫通讯社26日播发了南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朱罗·普察尔26日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其中攻击我国的部分如下:
    “普察尔说,东欧国家和中国的一些领导人对南斯拉夫的同亚非国家积极合作的政策所进行的攻击是企图破坏南斯拉夫的名誉。中国的报纸特别在散布反对南斯拉夫及其领导的谎言和诽谤。……
    普察尔在谈到中国领袖们和他们的报纸的攻击时说,他们也已经下降到了1948年的对南欺拉夫大叫大嚷的水平,并且今天也使用着同样的词汇。他说,中国的攻击所以如此凶恶和肆无忌惮的原因应该到他们对一般国际问题、对共处与和平问题的态度和到他们对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的态度以及到他们对内部发展的概念中去找。由于不发达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的缺乏发展,在中国领袖们身上教条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概念的因素是最强的。因此,他们对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对共处以及对和平的概念都是过时、落后和反动的。”


返回顶部